1951年2月3日:爱新觉罗·载沣逝世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爱新觉罗·载沣(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字伯涵,号静云,晚年自号书癖,改名载静云,清宣宗道光帝之孙,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5子,光绪帝载湉异母弟,宣统帝溥仪生父,清代宗室,于宣统年间任监国摄政王。

载沣生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光绪106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2代醇亲王。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他于光绪2107年(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谢绝德皇跪拜要求,坚持大义。光绪3104年(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因此,在清代的最后3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宣统3年8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

民国107年(1928年),迁往天津幽居,后又去东北,谢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痛斥其子溥仪投奔日本,以后返回关内居住。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染风寒,于2月3日病故。

人物评价

作为权倾1时的末代王爷,载沣的1生既是荣幸的,又是不幸的。荣幸的是他年少就承袭醇亲王爵,1路官运亨通,20岁就监国摄政,又贵为宣统帝之生父,可谓是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但不幸的是他生在风雨飘零、剧烈动荡的清代末年,在执政的3年里,他多难多难。这3年,是他1生最遭难的时期。清代皇族中很多人认为他1951年2月3日:爱新觉罗·载沣逝世庸碌无能,只是1个窝囊书生,毫无政治才能,不配做摄政王,大清的江山断送在他们兄弟父子手中。这过于偏颇。

“冰冻3尺,非1日之寒”。清廷垮台的历史责任,非载沣1人能承当。面对清皇室气数已尽、无法复生的局面,即便是1位资质甚佳、政治经验老到的政治家也很难力挽狂澜,更别说从政历练不足、缺少魄力、能力有限的载沣。在晚清这类急剧嬗变的复杂环境中,载沣虽不能挽救清廷垮台的命运,但也能迅速看清情势,较识时务。他辞去摄政王之职,从此不再过问政治,不参与遗老遗少的复辟活动。他所寻求的是1世无忧、恬静安逸的普通人生活。

也难怪他在消除摄政监国职务的那天回到醇王府,1脸轻松地对福晋瓜尔佳氏说:“从今天起,可以回家抱孩子了!”由于从尔后,他可不再忧愁朝中大事,不再受隆裕和权贵的挟制而安享余年。他的后半生平平安安,无病无灾,比起他的兄弟光绪帝载湉及其子宣统帝溥仪来讲,也许可以算是荣幸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