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号称"外姓第一将",为何最后却选择了投降呢?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于禁号称“外姓第1将”,为什么最后却选择了投降呢?于禁就像是那副让人巴不得扇自己耳光的牌。刚抓两圈就听张了,打到最后却点了个大炮。他的事情史书上写得很清楚,只是仔细揣摩时候会觉得哪儿哪儿都不对劲儿。今天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1下。

于禁最早是鲍信招募来打黄巾的,后来鲍信投了曹操,于禁也就跟过来了,归王朗管。王朗跟他1聊,发现人材啊,就推荐给了曹操,因而就有了后来的于禁。

于禁这辈子最出名的是1头1尾两场仗。他的封神之战是淯水之战。早在建安2年张绣反叛,突袭曹操。曹军被冲得溃乱,只有于禁的部队还能保持阵型。于禁在有序地撤退中发现改编的青州兵(黄巾军降卒)作乱,因而顺手给整理了。青州兵打不过他,只好恶心他,跑到曹操那恶人先告状:于禁造反了。

曹操尚在信与不信之间,于禁又干了件不识时务的事:不来解释,反倒是深沟厚垒,布阵防御。曹操1看,这是真反了啊。这时候候于禁才晃荡过来:我没反,敌人就在后面,我觉得解释是小事,御敌是大事。曹操1看,我身旁还真没第2个能和你1样冷静的人,绝对帅才。

他的最后1战就是樊城的“水淹7军”。当时他带着庞德赶到樊城帮曹仁对抗关羽。曹仁负责死守樊城,而于禁率7军(3万人左右)屯于城外,与樊城成掎角之势

只是名将也出错误,不知地利。于禁7军屯于山谷当中,遇天降暴雨汉水猛涨,7军尽成鱼虾。而关羽却早早地准备了战船,乘势来攻。终究庞德死节,于禁投降。

于禁之死是他从东吴回到魏国,当时已是曹丕已称帝。曹丕1方面安慰于禁并封官,另外一方面却在他去拜见曹操陵墓时,画他投降时的情形给他看。终究于禁惭愧而死。

所以,于禁1生的于禁号称"外姓第一将",为何最后却选择了投降呢?转折就是他的投降,而这个投降的确让人非常看不懂。

于禁号称“外姓第1将”。建安2101年曹操称魏王以后,于禁和乐进就并为左右将军。当时5子良将中的其余3将和他们差着不小的级别(最接近的是张辽的征东将军,其余张郃的荡寇将军和徐晃的平寇将军,均为4品以下的杂号将军)。

印象中的于禁是个呆板严厉的人。最早昌豨和他是不错的朋友。只是昌豨为人反复,对曹操降了又叛。曹操派夏侯惇和于禁领兵,昌豨扛不住夏侯惇,就向于禁投降了。众将都觉得肯定是押送曹操发落,谁知于禁不这么办,直接含泪砍了。他人说,你这是何必。于禁说:曹操军令,对围困后投降的不予宽容。我不能因私废公。曹操知道后,反过来叹昌豨命苦:你该向我投降啊,还是不了解于禁啊!但由此更加器重于禁。

这样1个让人不爽的人最后选择偷生求和,倒是1个典型坏蛋结局——装了半辈子,关键时刻露馅了。可还有让人奇怪的地方:

于禁是名将,百战知兵。放眼3国时期,搁哪都是紧缺人材。如果他真的降了关羽,按当时刘备的习惯,即使不给实权,肯定也会封个不着46的将军以示荣宠。但是没有。关羽死后,于禁展转东吴,曾和孙权并马连辔,可见孙权也是极看重的,但也没有任何表示,这很奇怪。比如马超、吕蒙之类的降曹,曹操即不封官也不加害,反而以白身朋友相待,实在难以想象。

于禁投降关羽后,其所部数万士卒得以保全,乃至耗费了关羽的大批粮草。既不杀也不用,也不遣散,这也挺奇怪。曹操收黄巾降兵组成青州军,官渡后对河北降卒则是坑杀,这是当时的常规方式,或许是关羽还来不及处理吧?

演义中关羽投降曹操时,变成“屯土山关公约3事”,看上去这类约3事放在于禁身上更适合:“放下武器不抵抗,换取保全降卒,而他自己不做降臣。”只因当时即使决死也没法1战。斟酌到他曾在淯水之战的经历,舍自己名节换士卒生命的事未必做不出。至于庞德力战而死,也未必不是一样的目的,如果无人力战,那投降又怎会被重视?只惋惜很快关羽就死了,继而曹操也没了。当事人和能解释的人都没了,他就是浑身是嘴也没人信了。

心思阴森的于禁遇到了更加阴森的曹丕,最后臊死了。这说明这类名将的傲气是刻在骨子里的,只是曹丕也不知拿他该怎样办,或许是想杀杀心气先晾着,结果没成想给弄死了。

无意给于禁翻案。只是觉得黄巾、袁绍、刘备等等都弄不定的人物,曹魏外姓第1将,百战余生的于禁会忽然怕死实在奇怪。即使他摆开1个要拼命的架式,最后被擒,关羽也未必会杀他吧?只是士卒就难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