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君和侯谁的地位高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最近很多人问这个战国时期的君和候的区分是甚么这个问题,也比较成心思的,很多人估计也不知道答案,小编也不知道,但是问题甚么的不大,不知道就去学习揭秘看看就行了,下面给大家带来了战国时期的君和侯的区分的答案,还有战国时期的君和侯谁大等问题。

君”,还是“侯”,可不能乱叫。

错了,轻则出洋相,重则出人命。

这其中,大有讲求。

1、侯:新爵制

西周分封诸侯时,就分了公侯伯子男5等爵。

不过,战国时期,列国变法,都实行了新的爵位制度,此时的“侯”,与西周、年龄的侯已不是1回事了。

比如:秦国。

商鞅变法,崇尚战功,设立了210级战功爵禄制。

其中,最高爵位,就是彻(列)侯。(汉武帝时,为了避汉武帝刘彻的名讳,以列侯称)

不过,几近未将领可以单纯靠战功就混到侯的爵位。

即便是白起这类功劳盖世者,在做到18级大庶长后,没有再继续向上升迁。

王翦在灭楚前,更是对嬴政直言不讳:作大王的将军,怎样都当不了侯吧。(固然,在秦始皇统16国后,王翦及其子王贲得到了侯爵,但那严格意义上可能算是秦代的事情了)

这大约是由于:白起这样的将领虽功劳卓著,享有极高声望,但毕竟在秦国国内位列相之下。

而在秦成为侯的,多是位极人臣的国相,比如商鞅、魏冉、范睢、吕不韦等人,或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人物(缘由不详述),比如嫪毐。

2、君:新的分封称谓

战国时的君,是对西周、年龄分封制度与时俱进的“修正”。

西周年龄时,天子把地分给诸侯,诸侯又把地分给各级卿大夫,1级1级分。

这些受封的卿大夫受命于诸侯,但在自己的封地,臣子与领主就是君臣关系,领土内的臣子都会称自己的领主为“君”。

不过,西周、年龄时,这些卿大夫是不会被直接封为何甚么君名号的。

到了年龄末年、战国早期,为难出现了。

最开始感到为难的,是魏、韩、赵3家。

在讨灭智伯后,这3家已大于普通诸侯,但名义上依然是卿大夫,直到50年后,他们才被战国时期的君和侯谁的地位高周天子正式承认为诸侯。

依照西周、年龄的分封制,卿大夫是有封地的最小单元,大夫以下的士,是没有封地的。

也就是说,韩、魏、赵,他们当时自己就是卿大夫,以周制,他们连再往下授与封地都很大不便。

因而,赵襄子在分封时,取了个“君”的名号,以规避限制。

随后,随着各国陆续变法,各国也陆续遇到为难。

在传统的分封制中,爵禄、官职,都是世袭的。

各国变法,虽内容各有不同,但削弱,乃至废除世卿世禄,限制领主权利这1点是1致的。

所以,受封的条件,受封人的权利、义务,与年龄时期的贵族封邑也已不是1回事了。

因此,“君”虽依然是分封制的1部份,但已然是1个新物种。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封君”,已跟封地、食邑不再“必定挂钩”,更接近1种“荣誉”。

有的封君,连封地都没有。比如,秦国的刚成君蔡泽,又比如,楚国封苏秦为“武贞君”,都是只有荣誉而无实际封地的。

3、君与侯的关系

所以,君与侯,是两个不同体系下的称谓。

在秦国,秦王可以同时以两套体系来鼓励元勋。

比如:白起,虽然在战功爵上到了18级后再难往上,但立功后,又被封“武安君”,取得封地。

但总的来讲,在秦国,“侯”必定有封地。

依爵制:最高1级的列侯的封地可以世袭,是真实的“裂土封侯”。而次1级的关内侯,封地不能世袭。

所以,秦国的侯,必定享有封地,是事实上的封君。

而1般的封君,小者不过10里,大者为“万户侯”,相当于1个县。

但秦国侯的封地,是以城来计算的。

其中:吕不韦1个人,就有河间105城,洛阳10万户!

而从地位上来讲,只有位极相位者(除嫪毐),才能被封侯。而封侯者,多能得到很多封地,因此,在秦国,侯比君要更难得到。

4、号

由于侯在秦的特殊地位,因此,1般列侯者,1般被人称呼某某侯。

但是,号,是对外的,毕竟遭到约定俗成的观念影响,又必须避免引发混乱。

比如:商鞅。

在俘虏公子卬后,商鞅被封列侯,但号商君。(《秦本纪》)

特别规定”号商君“,应当主要是怕引发文字上的误解。

虽然商鞅的列侯与周“公侯伯子男”中的侯不是1码事,但毕竟“侯”在用于对外称谓时,容易引发混淆。

当时秦孝公自己只是伯爵,所以,为避免混淆,对外称呼上,依然规定,商鞅“号商君”。

在秦称王后,没有这些包袱了,尔后,所有封侯者,可以大大方方地,直接以某某侯为号。

固然,这里探讨的,只是秦国的情况,在山东6国,有的诸侯没有“侯”,有的诸侯的“侯”地位不高,情况各异。

秦国的“侯”,是战功爵禄的产物;秦国的“君”,是对西周、年龄分封的改进。

两套体系,互为弥补。

几代秦王灵活应用,总能找到相应的鼓励方式,故能驾驭天下英雄,完成1统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