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为什么只有王翦一个人善终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说到战国时期的4大名将,大家应当都非常熟习了。分别是白起,廉颇,李牧,王翦。这4个人可以说是非常的利害了,但是其中白起、李牧均因离间计而死,廉颇也是被离间计所害后流亡,为何最后只有王翦1个人得以善终呢?下面就和小编1起来看看吧!

就具体战场功劳和4位将领对各自国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来看,他们被称为“名将”实至名归,但他们4人中,也只有1个赵翦得以善终,其余3将: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李牧,被赵幽缪王处死;廉颇,结局还算比较荣幸,却也在赵悼襄王的打压下,郁郁不得志,老死楚地。

究其缘由,就只有1点:那就是“功高盖主”以后是选择“急流勇退”还是等着“兔死狗烹”的职场决定问题。

1、“杀神”白起

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负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16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他为秦国做出的巨大贡献来看,已不能用简单的“功高盖主”来评价,就当时秦国的政局来看,白起想要颠覆秦国统治,自立为王也不是没有可能。也正是由于如此功劳之下,秦昭王对其不能不有所防范,更重要的是他在建立巨大功劳以后,有点恃权而骄的意思,不把朝臣放在眼中,乃至连百官之首的宰相范雎也给深深得罪。在白起的“功高盖主”下,在大将和宰相的2选1下,秦昭王赐死白起,也在情理当中。

2、廉颇

这个在小学时期就被我们熟知的“负荆请罪”的赵国大将,其在战国时期的具体作用远远超越我们的想象。

公元前283年,赵国伐齐的战争中,率兵出征,获得大胜,夺取了赵齐两国之间争取了好多年的阳晋。

长平之战前期,采固守的方式,成功抵抗了秦军进攻。

燕国伐赵之役中,廉颇率军击退燕国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3月,令对方割5城求和,燕国从此不再猖狂。

但是这个为赵国建立巨大功劳的老将,能够好蔺相如产生矛盾以后,负荆请罪其实不代表他对所有人都如此客气。在当时,1度有着“廉颇在,赵国才在”的说法,说明廉颇对赵国的巨大作用和“守护神”的地位。如此地位远超赵国国君的声望影响,能够理解和认可廉颇的作用和存在价值的赵孝成王对其很是尊重,而且对其1直倍加信任,但在赵悼襄王继位后,廉颇无疑就是对其王权的巨大要挟。所以,他1继位就消除了廉颇的兵权。

就廉颇的火爆脾气和地位声望而言,这是他绝对不允许的情况,他居然带兵攻打取代自己掌管兵权乐乘,1个小小的乐乘哪能是廉颇的对手,战败后逃走。廉颇自知闯下大祸以后,也只能逃离赵国,投靠梁国而去。

自此以后,赵国虽然谅解了廉颇,但因“廉颇老矣”并未对其重用。闷闷不乐的廉颇虽然后来被楚国慕名请去,却也未得重用,却抑郁而终,死在了异国他乡。

3、李牧

由于李牧的存在,让秦国数10年不能越境侵犯赵国;也由于李牧的存在,赵国才得以安稳存在。李牧将军事指挥发展到了艺术境地,他乃系中国军事历史上大军团作战和围歼战的典型代表,绝不夸大的说,李牧代表的就是战国末期的最高军事水平,乃是战国7雄中最杰出的军事将领。

但也就由于李牧的军事天才,由于李牧对秦国的绝对防御、对赵国的有效守护,让秦国不惜想方设法将其除掉。而“英明”的赵幽缪王不管不顾的1头扎入秦国用心做好的“离间计”中,将无辜而对李牧斩杀,就在李牧被杀的6年后,赵国被秦国所灭。

就李牧个人而言,如果他在巨大功劳以后,急流勇退也就不会遭此横祸,但当时的环境又不允许他这样做,赵国需要他。所以,李牧也许兵不应当列入“功高盖主”的行列,但其对赵王昏聩的命令,采取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不遵从做法,却是李牧没法挽回的致命毛病。

毫无疑问,李牧的决定是正确的,但对李牧个人而言,这却是压垮他的最后1棵稻草。李牧的命运仿佛和岳飞有着很大类似,只是1个忠臣和昏君对决以后的必定结果。

4、王翦

破赵国、败燕国、灭楚国,6国当中,被王翦直接灭掉的国家就占了1半,成为秦始皇统16国的最大元勋。

司马迁在其所著的《史记》中,这样评价王翦:

王翦为秦将,夷6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

虽然王翦有着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但其也只能担负“打江山”期间的重要人物,在秦始皇统16国,建立大1统的封建王朝以后,就失去了演绎的舞台,乃至落入了无用武之地的为难地步。但是一样“功高震主”的王翦为什么没有落得1个“兔死狗烹”的地步呢?

就1个缘由:急流勇退!

当他攻下燕都以后,迅即上表告老还乡,向秦王推荐由其他将领来完成。而当他再度出山灭楚后,不管秦王怎样劝都要完全隐退,从而得以善终。

战国四大名将为什么只有王翦一个人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