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谢朓(464年—499年),字玄晖,斋号高斋,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南齐诗人,出身陈郡谢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
永明元年(483年)“解褐入仕”,为豫章王太尉行从军。永明5年(487年),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8友”之1。永明9年(491年),随随王萧子隆至荆州,永明101年(493年)还京,为骠骑咨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建武2年(495年),出为宣城太守,因又称谢宣城。两年后,复返京为中书郎。以后,又出为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永泰初因告岳父王敬则谋反,迁尚书吏部郎,因又称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年),以泄漏江祏兄弟欲立始安王萧遥光事,遭构陷,死于狱中。
谢朓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2百余首,擅长5言诗,多描述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娟秀,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调和,对偶工整,对唐朝律诗、绝句的构成有重要影响。有集已佚。后人辑有《谢宣城集》。
诗歌
谢朓诗歌的主要成绩是山水诗创作。谢朓以其清逸流丽、工细自然的诗笔,描述了以宣城为中心的皖南山水,对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作了新的开辟和发展,给后来的唐诗以良好影响。
散文
谢朓的辞赋和散文,成绩不如诗歌,但也有值得称道的。现存的几篇赋,如《思归赋》《游后园赋》《高松赋》《杜若赋》等,体制短小,声律调协,富于抒怀色采。
赋体自魏晋以后,题材有所扩大,篇幅有所缩小,不事浪费,重视抒怀;到了齐梁,由于声律的应用,便逐步向骈赋过渡。谢朓写物寓意、借景抒怀的小赋,正体现了向骈赋过渡的特点。
南朝梁武帝萧衍:“3日不读谢(朓)诗,便觉口臭。”
南朝沈约《伤谢朓》:“吏部信才杰,文锋振奇响。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岂言陵霜质,忽随人事往。尺璧尔何冤,1旦同丘壤。”
唐朝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送储邕之武昌》:“洞庭张乐地,山逐汛舟行。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
谢公宅
谢公宅位于安徽省当涂县青山,为南朝宣城太守谢朓故宅。环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
谢朓楼
谢朓楼,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谢朓担负宣城太守时修建,时称“高斋”。唐朝为记念谢朓,重建此楼,以其在郡署之北,改称北望楼,或作北楼,人称谢朓楼、谢公楼。因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而知名。明嘉靖方逢时重修。清康熙年间许廷式复重修,光绪年间鲁1员再次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