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名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3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4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清贫,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聘请,被尊为“5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2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10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放逐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7102。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1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点。他推重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份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7105卷。
宋濂著作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诸子辩》、《龙门子凝道记》2104篇、《潜溪内外集》310卷、《銮坡集》2105卷、《萝山吟稿》2卷、《浦阳人物记》2卷、《翰苑集》410卷、《芝园集》4105卷、《洪武圣政记》2卷、《朝京稿》5卷等。还著有《篇海类编》210卷,《洪武正韵》106卷。
他曾主编《元史》2百110卷。除《洪武圣政记》1向单行及《元史》集体所撰外,其它作品后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亦称《宋文宪公全集》或《宋学士文集》)7105卷。其中《送东阳马生序》收录于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9年级下学期文言文单元。有明1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宋濂对佛、道2氏,特别对佛教典籍,也曾潜心研究,并多所汲取。在天道自然观方面,他借用医家与初期道家所使用过的“气母”即“气者生之母”的说法,认为宇宙的升降运动和4季庶物的欣荣藏息,是“气母”即“元气”运行的原因。这类“气母”或“元气”,“其出无根,其人无门”,无涯无际,人们虽不能觉察它,但它确切存在。
宋濂认为,理,亦即天地之心,是绝对的,它通过元气而致有万物和运动。自然界所以充满生机,就是由于生生不息的“天地之心”通过元气在起作用。他认为,求道问学,修养道德,就在于体认和取得这个“天地之心”,而使“吾心”能够“冲然”、“渊然”、“浑然”、“凝然”、“充然”。苟能如此,人便能与天地并运,与日月并明,与4时并行,因而便实现了“君子之道”。而人所以能体认“天地之心”,则是由于“吾心”本具“太极”,它无大不包,无小不涵,因此能与天地之“太极”感应而“桴鼓”相应,所谓体认“天地之心”,原不过为发抒“吾心”本有的“天地之心”而已。
6经的实质就是记录“吾心”所具之理,故6经与“心”一样具有绝对性,“心之为经,经之为心”,如形影不可分离。此种态度,反应了金华朱学重经史的传统。对“吾身之心”,宋濂称之为天下“珍宝”,因此人“心中自有圣人”,不劳外慕,关键在于如何去“识心”、“明心”。而“识心”、“明心”的方法则为不断克除“人伪”,做到“存心”。克除“人伪”之法又在于学,学的内容就是记录圣人之心的6经。
同时,宋濂也曾谈到格物致知,但未论述其具体的方法、步骤,而更热情于提倡佛教破2边的不2法门,以佛教为“人性之门”。因此宋濂之学兼有朱学、陆学的特点,并受佛学的影响。其学说为元朝开始的朱陆合流到明中期王学出现之间思想嬗变的环节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