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周代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中国历史上的1代明君。
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在位4102年后,正式称王,史称周文王。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材,拜姜尚为军师,制定军国大计,收伏虞国和芮国,攻灭黎国(今山西长治市)、邘国(今河南沁阳市)等国,使天下3分,其2归周。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市),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基础;演绎《周易》,得到后世儒家所推重,孔子称其为“3代之英”。
周文王510年(前1056年),驾崩,享寿9107岁,葬于毕原(西周王陵位于今陕西岐山县凤凰山南麓)。
前1046年,嫡次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追谥姬昌为文王。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制,自称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在政治上,周文王所奠定的西周政体是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独裁集权之先声;而《周易》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则有着深入影响与巨大改变,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改变了古代的文化发展轨迹,影响了今天的文化基质……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历来就有所谓伏羲画8卦、文王演6104卦之说。《史记》也认为《周易》的作者就是周文王。
固然,也有人由于《周易》6104卦的爻辞中记有周文王以后的史事而提出质疑,认为卦爻为周文王推演,而辞文出自周公或他人之手。其实,像《周易》这样的经典之作,其成书难以一挥而就,肯定得有1个从雏形到充实、完善的漫长历程,必须经过量人乃至数代人的构思、采辑、撰写、订正、增补与润饰才有可能构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周易》文本。虽然没有确实的证据肯定作者就是周文王1人,但最少可以推断,周文王在《周易》成书的进程中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周文王的临终遗言《保训》,“中”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保训》里所含的“中”的观念,或称中道,是《保训》全篇的中心,它与儒家后来所说的“中庸之道”有着内在的联系。“中”是上古时期各氏族部落共有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这类信仰和观念来自于原始初民共有的太阳崇拜。《保训》包含的思想关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道”和“阴阳和谐”观念,这些观念都是长时间影响中国主流文化的核心元素。
《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听说文王善演周易,当今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从中可以看出文王的1些政治理念。
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先天易(先天8卦),神农氏创造连山易(连山8卦),轩辕氏创造归藏易(归藏8卦)。后来,听说经过文王的悉心研究,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6104卦和3百8104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象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峙变化,来论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不计其数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再经过后世周公和孔子等人推论解读,才构成留传至今的《周易》1书。
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周易》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们的平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古人普遍有崇古心理,效法上古圣贤之君、效法“3代”之法,是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周文王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完善形象。
历代以复周礼为己任的人数不胜数。由于年代久远,文献残缺,人们对周文王的了解未必很多,周礼也未必很完善,但是作为人们对清明之君、清明之制的1种向往,意义是积极的,抽象意义的周文王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
后世的儒家,为了把道德与政治联系起来,把文王当做1个“内圣外王”的典型加以推行,文王的影响就愈来愈大了。孔子就特别推重文王,他做梦都想恢复“郁郁乎文哉”的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