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 韩国为何会是第一个被灭的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对战国韩国被灭很感兴趣的小火伴们,历史资料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韩国为何最早灭亡?

韩国有两次被灭国经历。

第1次,要从周幽王废黜王后说起。

周幽王8年(前774年),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改立宠妃褒姒为王后,并将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立为太子,由此引发申后的父亲申侯震怒。

3年后(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进攻西周,并于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面对外敌入侵,晋文侯、秦襄公和郑武公急忙赶来护驾,并拥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有鉴于西周灭亡和犬戎的进逼,周平王在诸侯拥戴下被迫西迁洛邑,历史由此进入东周时期。

趁着中原动荡之际,当时,晋文侯趁机消灭韩国,将其吞并。尔后,晋穆候得1子,名为晋师成,晋穆候将他封于曲沃。

公元前704年,曲沃武公率军灭掉了占据在翼城的大宗,成为晋国的新国君,曲沃武公就是晋武公,史称“曲沃代翼”。在这次战役中,曲沃桓叔之子韩万立下功劳,成为大夫,受封于韩原,这也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之祖。

韩万受封,但韩氏的突起,才刚刚开始。

▲韩万画像。图源:百度百科

晋武公之子晋献公继位后1直心神不宁,由于此时距离“曲沃代翼”事件才刚过去两年,他担心桓、庄两大宗族再次上演“曲沃伐翼”。

因而晋献公下令屠杀桓、庄2族,而韩氏居然由于太“弱小”而存活下来,以后65年,韩氏在历史记载中仿佛销声匿迹,1直到1场产生在韩原的战争,才将这个氏族再次拉回到历史的舞台。

晋献公去世后,其子夷吾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成为晋国新君主,是为晋惠公。

公元前646年,秦国产生旱灾,向晋国寻求帮助,但晋惠公却趁火打劫,宣布要攻打秦国。

秦穆公听闻火冒3丈,任命丕豹带领军队迎击晋国,必将要教训1下晋惠公。

大战的地点位于韩原,晋惠公派韩简视察敌军情况,韩简回答:“敌方兵力弱,但士气比我们旺盛好几倍。”

晋惠公对此感到迷惑,向韩简询问缘由。韩简1针见血地回答:“当年国君逃跑时曾依托他们的资助,您回国就位也是受益于他们的宠信,碰到灾荒又吃他们的食粮,这3次恩德我们都不曾回报,却还要攻打他们。故而我军懈怠,秦军振奋,两军斗志相差不止1倍啊!”

韩简不但说明“士倍于我”的缘由,并且批评晋惠公的“无德”,但晋惠公貌似没把韩简的话记到心里去,反倒让韩简去宣战,这更加助长秦军的怒火,战争不可避免地打响了。

韩简勇敢善战,在两军对阵之时,他奋勇向前,凭1己之力攻破秦穆公防线,刺伤大夫蹇术,在他行将捕获秦穆公的时候,突然从山坡上冲出3百勇士,口中喊道:“勿伤我家恩主!”,这群勇士势不可当,将韩简赶出秦穆公身边。

韩简还想召集人马继续攻敌,但庆郑急忙赶到对韩简喊:“赶快回兵,君上现在已被秦兵围在泥沼当中!”韩简无意与那3百人厮杀,急忙赶往庆郑所指的方向。但为时已晚,晋惠公被俘获,晋军大败。

为救援晋惠公,韩简等人接受秦国的条件,赔食粮,割5城,将世子晋圉送到秦国做人质,这才让秦国愿意与晋国重新和好,放晋惠公回国。

以后晋惠公与秦国的关系越发恶化,在秦国的支持下,晋文公回国即位。

▲晋文公。图源/影视截图

面对公室凋敝,晋文公想“昭旧族”,在《国语·晋语4》中,晋文公招揽的韩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 韩国为何会是第一个被灭的旧族顺次是: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

虽然韩氏在101“旧族”中位于末席,但开始逐步走进晋国朝政的中心,如果说韩简是将韩氏带入历史之人,那末接下来,韩厥就是带着韩族起飞的大佬。

韩厥是韩简的孙子,幼年丧父,被赵家收养长大,因德才兼备受赵盾欣赏,出任司马1职。以后很长1段时间,韩与赵1直保持相对稳定的同盟关系。

公元前589年,晋、齐爆发鞍之战,韩厥驾车追击齐顷公,邴夏对齐顷公说:“快射后面那个驾车的人(指的是韩厥),我看他的神态像个君子。”

齐顷公却谢绝:“既然觉得他是个君子却要射他,这不合礼制。”

在追逐中,齐顷公的车突然被路旁的树木挂住了,而逢丑父由于前1晚被毒蛇咬了1口,无力推车,众人只能等着韩厥逼近,逢丑父为了保护齐顷公安全,悄悄地和齐顷公交换了身份。

韩厥不认识齐君,追上来后,手持缰绳走到穿着锦袍绣甲的逢丑父眼前,磕了几个头,手中捧着羽觞,献上1块玉璧,说道:“我们君上不能推辞鲁、卫两国的要求,命令我等到贵国问罪。请君主到我的车上,我愿意为您驾车。”

逢丑父见韩厥上当,让齐顷公下车打水,让他赶快跑路,韩厥无可奈何,只能把逢丑父带回晋国,而逢丑父为君献身的精神也让韩厥和郤克动容,因此得以避免除1死。

整体来讲,鞍之战以晋国的完胜而结束。韩厥身为3军司马,功不可没,升迁至新中军将,在晋6军102卿当中排行第7。韩厥还身兼“大仆之官”,掌管宫中大小事宜。

晋景公1直想把首都迁到更好的地方,有大夫提议迁往郇瑕,由于那里土地肥沃,距盐池很近,对国家有益。

对此,韩厥反对道:“郇瑕土地贫瘠、缺少水源,容易积累污秽龌龊之物,不利于百姓健康,而新田有大山东大学河,当地百姓服从管理,有益于国家千秋万代。”

最后晋景公听从韩厥建议,将晋国迁都到新田。

韩厥从政期间侍奉过5位君主,最后晋悼公任他为中军将,是晋国最高的政治军事主座。韩厥的权利在臣子当中已到达了顶峰。

▲韩厥。图源/纪录片截图

长江后浪推前浪,次子韩起在韩厥告老退休后担负新的大卿,为继续增强韩氏实力,韩起在继承韩厥执政的同时,又有了新的突破,韩起开始应用计谋,加入卿族斗争当中。

栾氏失败被灭后,韩起、赵武和士匄都想得到栾家的封地,身为大卿的赵武直言说道:“温地的州县是赵家的封邑。”赵武如此理直气壮,是由于温县是赵家的封地,而州县是从温县划分出去的。

对此,韩起和士匄说:“州县从郤开始,已换了3个主人,由旧县中分出新县,这类情况在晋国有很多,但有哪个旧县的主人取得过新县的统治权呢?”

赵武觉得自己的行动不符合道义,便主动退出,随后士匄对韩起讲:“我们也不能由于自己有道理就去争取。“因而2人也决定退出。

赵武和士匄是认真的,可韩起还是想得到土地,他应用土地对换的手法,打算将州县交给韩家交情不错的丰氏,让他们暂时保管,然后再占为己有

因而韩起绕了1个大圈来实现自己的计划。

随后韩起成功将州县交到丰施手里,等到丰施去世以后,韩起又“不得已”收下了州县。

韩氏实力在韩起的手上大大增强,《左传·昭公5年》借楚人之口,道出了当时韩家封地已从最开始的1邑扩大到7邑,且都是大县,占据晋国县城总数7分之1,并且韩氏除1卿之外,还有7大夫活跃于晋国政坛,已是名不虚传的大家族。

公元前544年,吴国贤人公子札访问晋国,见过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以后,他说:“晋国其萃于3族乎”,公子札敏锐地意想到,晋国的政权大概要落在这3家手中。

事实正如公子扎所料想的那样,在剧烈的政治斗争下,晋国高层只剩下,智、赵、韩、魏4家,他们联合将晋出公赶出晋国,晋国之政归于智氏,由于智氏最为强大。

但智伯为人刚愎自用、蛮横无理,他直接向韩、赵、魏3家索要土地,韩、魏两家选择让步,赵家直言谢绝道: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得手的东西说甚么也不能再交出来。

因而智伯发兵攻打赵家,将赵氏逼进晋阳城,可两年过去了,智伯仍攻不下晋阳,很是头疼。

有1天,智伯望着晋阳城突生1计,打算利用河道,把江水引进晋阳城内,用大水逼迫军民就范。可韩、魏两家看着被淹的晋阳,想到自家旁边也有1条河道,智伯完全可以故伎重施对付自己,更加不愿意和智伯继续合作。

危在旦夕之际,赵氏门客张孟谈在1天夜晚偷溜出来面见韩、魏两家,3家共同商讨后决定联合攻打智伯。以其人之道攻其人之身,3家将大水灌进智军军营内,被淹死的兵士不计其数,而智伯自己也被3家逮住后处决。随后3家将智家和晋国剩下的土地瓜分殆尽。

此时的韩氏实力大增,与诸侯无异。

可年龄时期是1个重视“名”的时期,得到周天子的“正名”对诸侯国来讲还是10分重要的。公元前403年,韩、赵、魏3家奉周王之命攻打齐国,大破齐军,周烈王命3晋为诸侯,历史正式进入到7雄并立的战国时期。

韩氏在剧烈的卿族斗争当中不但存活下来,而且1跃成为战国7雄之1。

但是,韩国的突起之日,也是它的衰落之时。

韩国的地理位置10分为难,西部是强悍的秦国,南部与国土面积最大的楚国接壤,而占据中原地区的魏国,则犹如千斤顶1般死死地压在韩国头上。好在韩国吞并了郑国,将国土范围延伸至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西北直达太行山以西的平坦地区,这才缓过1口气来。

当其他国家忙于增强实力,摩拳擦掌准备对外扩大的时候,韩国大臣们为争权夺利,相互算计,公族权势比肩皇权。其中宠臣严遂和相国韩傀的斗争最为突出,2人水火不容,公然在朝廷上拔剑相向,有人制止才得以和缓。

▲韩国内部大臣不和,使得内部政治动荡。图源/纪录片截图

严遂担心自己被韩傀杀害,打算先下手为强,因而来到齐国,找上刺客聂政,拜托他暗杀韩傀。

随后韩国在东孟举行盛会,聂政不顾众多侍卫,直冲上台,韩傀在逃跑中抱住了韩哀侯,聂政1刀刺去,2人当场死亡。

事成以后,聂政自杀了事,朝廷理应进1步调查事件真相。可韩懿候上位后,史书上并没有记录下对谋杀案的后续调查,其缘由不由引人遐想。

内部公族权势遮天,大臣内部相互对付,而对外政策也弄出了幺蛾子,3家分晋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后续的发展,韩、赵、魏3家联合对抗齐、楚、秦这些老牌大国。

但是,韩懿候却破坏了3晋同盟。当时,魏武侯突然去世,并未立下太子,致使两个儿子魏罃、魏缓为了君位大打出手,魏国自动分裂成东、西两部份。

韩懿候企图效仿“3家分晋”那样分裂魏国。为此,他找上赵成候,两家军队上下夹击准备瓜分魏国,可两国却在关键时刻产生分歧,当时,赵成候想要立公子缓为魏王,顺便拿些土地过来,见好就收;但韩懿候却坚持要瓦解魏国,以为韩国腾出更多发展空间。

两国始终不能达成意见统1,致使分裂计划不了了之。终究,魏罃赢得君位之争,是为魏惠王。魏惠王即位后就对韩、赵两国发动战争,3晋同盟尔后完全瓦解。

同盟分解,意味着韩国成为4战之地,当时,韩国分别遭受魏、楚、秦3国的多面夹击,10分难受。内忧外患之下,接手这1困局的韩昭侯寝食难安,想帮助韩国1转颓势,他终究任命申不害为相。在2人共同合作下,韩国迎来最“强盛”的105年。

申不害认为大臣必须完全为君权服务,不得僭越君权。因而他主张“术治”,让韩昭侯做到凡事亲力亲为,独立思考,不让大臣擅自做主,以此加强中央集权。

另外,申不害要求君主不要随便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以此让大臣没法揣测君主的想法,来规避蒙骗君主的行动。如果君主在人前表现出“无为”,臣子们也就无从应对,只有乖乖听从君主的指挥,全心为君主服务。

由此可以看出,申不害要管制的对象是卿族大臣,而君主则是制约大臣的主要手段。

面对强大的卿族,韩昭侯将段氏、公厘氏、侠氏等3大世族宗卿的特权取消,没收部份土地,还将选官标准改成根据能力大小授与相应官职,做到名不虚传,避免官员勾结的情况产生。

▲申不害。图源/纪录片截图

在外交政策上,申不害则鉴戒老子的“无为”思想治国。

在3晋同盟破裂后,韩国势单力薄,申不害将“韩国”定义为小国,为了生存,只有向强者“示弱”,赢得大国的同情和怜悯,才能换得国家长治久安

先前韩国和魏国关系破裂,韩昭侯为表诚意,3年内两次觐见魏国,两国的同盟关系再度确立。不同的是,这次的同盟严格来讲是韩国附属于魏国,听从魏国的调遣。

在韩昭侯和申不害的协力之下,韩国国力的确有所提升,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但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时期,只有富国强兵才是立身之本。申不害的“示弱”方针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久长的良策。而韩昭侯对韩国在战国大背景下的残暴未来,并未有苏醒认识,这类1味的“示弱”,并未能解救韩国。

另外,盲目贯彻“术治”政策,也将韩国拉入了另外一个深渊。

韩非子认为履行“术治”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君主,由于韩昭侯是1位有才华的君主,所以“术治”才能对国家发展起增进作用。可1旦更换国君,就不能保证“术治”的效果,这等于变相地将国家命运和国君能力绑定在了1起。

韩昭侯本来可以借着“术治”做更多的事情,但他将国家政权机构的运转带入了机械、低效力的轨道。作为新晋的7雄之1,和同级生赵、魏相比,韩国在战国早期就出现衰落之势;和秦、楚、齐这些高年级生相比,这些老牌大国在新1轮的改革之下变得愈发强大,而韩国经过韩昭侯强盛的15年后,却愈来愈衰弱。

▲韩昭侯。图源/影视截图

战国中后期,其余国家愈来愈兴盛,而韩国却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在马陵之战中,韩不敌魏,向齐国要求救济,但齐国却等到韩国5战全败,魏国疲软以后才率军出击。最后魏国大败,韩国元气大伤,齐国坐享渔翁之利

尔后,在战国末期的长平之战中,韩国不愿与秦国为敌,打算献出上党的所有土地,以求秦国退兵,这表明韩国已不具有与大国1战的实力。

在战国末期的风起云涌当中,已沦为鱼肉,任人刀俎的韩国,完全丧失了发展的主动权。

到了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成为战国7雄中最早退场的国家。

韩氏,再无东山再起的可能了。

参考文献:

左丘明、孔子:《年龄左传》,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

司马迁:《史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21年

刘向:《战国策》,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年

武思梦:《战国前期的韩国研究》,河南京大学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