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和秦始皇是怎么回事 为何要离开秦国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战国时期叫尉缭的,历史上1共有两个人,但是人们常常说的是嬴政时期的尉缭,而不是魏惠王时期的隐士尉缭。据记载,尉缭为秦始皇嬴政的统1大业也是立下过很多功劳的,但是他却总是想要离开秦国,而事实上也正是在秦国统1的前夕,尉缭逃离了秦国,这又是为何呢?尉缭和嬴政之间究竟是怎样回事,下面就让历史资料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1下吧。

1、尉缭入秦为臣

尉缭1到秦国,就向秦王献上1计,他说:“以秦国的强大,诸侯好比是郡县之君,我所担心的就是诸侯‘合纵’,他们联合起来出其不意,这就是智伯(年龄晋国的权臣,后被韩、赵、魏3家大夫攻灭)、夫差(年龄末吴王,后为越王勾践所杀)、闵王(战国齐王,后因燕、赵、魏、秦等联合破齐而亡)之所以灭亡的缘由。希望大王不要爱惜财物,用它们去贿赂各国的权臣,以扰乱他们的谋略,这样不过损失310万金,而诸侯则可以尽数消灭了。”1番话正好说到秦王最担心的问题上,秦王觉得这人不1般,正是自己想方设法寻求的人,因而对他百依百顺。不但如此,为了显示恩宠,秦王还让尉缭享受同自己1样的衣服饮食,每次见到他,总是表现得很谦卑。

尉缭晓得面相占卜,在被秦王欣赏之初曾认定秦王的面相刚强,有求于人时可以虚心恳切,1但被冒犯时却会变得极之残酷,对敌人也绝不手软。尉缭认为这样的秦王欠缺照顾天下百姓的仁德之心,屡次尝试逃离秦王为他安排的住处,(《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

尉缭这段话也是历史上关于秦始皇面容的最早记录),相传“曾与弟子王敖1夕遁去,不知所往。”尉缭刚入秦时,与后来的秦国将军蒙恬偶遇,蒙恬为之亲身牵马,请回府中。蒙恬曾请尉缭继续著书,尉缭断然拒绝,并打算离开蒙府,在蒙恬的苦苦恳求下才留下。秦始皇嬴政屡次请教,尉缭屡次谢绝,后来出走。秦王大怒,本欲杀之,但在当时的廷尉李斯的苦求下同意让李斯将其追回,并在李斯的建议下授以国尉之职。最后终究得到尉缭的首肯,愿意扶助秦国,入朝为臣。

2、尉缭为什么不愿留在秦国

当时的情况是以秦国的气力去消灭6国中的任何1个事不成问题的,但是6国如果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那末秦国将会非常的危险,所以摆在秦王眼前有1个刺手尉缭和秦始皇是怎么回事 为何要离开秦国的问题,就是如何能让6国不再“合纵”,还有1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当时秦王身旁有很多著名的将军,猛将成群,而真正晓得军事理论的军事家,却1个也没有,靠谁去指挥这些只会打仗的猛将呢?如何在战略上掌控全局,制定出整体的进攻计划呢?这是秦王当时非常关心的问题,自己虽然诞生于王室,善于心计,但是自己缺少带兵的经验,李斯他们虽然主张很多,但是真要上了战场,1个都没有用。

尉缭博学多才,富有谋略,是当时杰出的兵家代表,后来到秦国去游历,到达秦国的时候便遇到了秦国的大将蒙恬,蒙恬发现尉缭对军事战争的指挥能力非常的强,想约请他跟自己交换1下,但是尉缭还想继续去别地云游,蒙恬的再3挽留之下才同意留在秦国,嬴政知道蒙恬的住处来了1个军事成就很高的人,赶忙来到他的住处跟尉缭交换。

嬴政走了以后,尉缭跟身旁的人去评价秦王的面相说到,我今天看见了秦王,他的眼睛狭长犹如蜂鸟,鼻子又高又坚,就好比老鹰的鼻子,手臂犹如鸟的翅膀1般,他的说话跟野狼1样,他缺少仁心,是1个有狼子野心的人,今天我的身份很低下,他过来请教,只不过是为了到达他的目的罢了,假设有1天他真实的统1全国,那末天下的所有老百姓都会成为他的俘虏,这样的人我最好还是不要待在他的身旁为好,后来嬴政每次都到蒙恬府中向尉缭请教,但是尉缭1直以自己的身体状态不好为由,谢绝秦始皇,反复屡次以后,秦始皇开始生气,最后尉缭选择逃跑,结果被秦王派人捉了回来,还封他为国尉,尉缭无奈只好替秦王政打工,当1个打工仔。

为何当时的秦始皇要去重用1个多次谢绝自己的人呢?而且这个人在背后还说自己的面相,说自己是1个没有仁爱的人,如果留在他的身旁,时刻都充满危险。由于在当时秦始皇身旁没有1个善于军事指挥方面的谋士,而且这个人1下子看破了自己的内心,他认为这个人如果留下来在自己的身旁,会为自己统16国做出巨大贡献,所以他不管怎样谢绝自己,但是秦始皇为了到达目的都会委曲求全的去请他、重用他。

但是终究看穿了嬴政本性的尉缭,在秦始皇统16国以后还留在秦国吗?他的结局是如何呢?史料以后就没有了关于他的记载,但是秦国最后的灭亡是由于嬴政的暴政,没有对百姓有仁德之心,这1点尉缭早早就已看破了。

3、魏国的尉缭与秦国的国尉缭是否是同1个人

尉缭有书《尉缭子》,于1972年发现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从这本书的出现开始,才证明了存世的古派《尉缭子》不是伪书,是真正意义上的正版书籍,作者能够肯定是尉缭,但却不能肯定是哪个尉缭,由于从历史看,尉缭的身份存在争议,有的认为是魏惠王时期的隐士尉缭,有的认为是秦国的国尉尉缭,这两人都有甚么区分呢?

魏国的隐士尉缭记载非常的少,既然是隐士,历史中对其记录也不会太多,只是明朝刘寅根据《史记》的对比推断过,在魏惠王时期的公元前334年,当时的邹衍、淳于髡、孟轲等人到大梁见梁惠王(魏惠王),尉缭也在,也就是说,公元前334年,尉缭最少应当是1个成年人!只不过当是的魏国没有尉缭的用武之地,以致于在魏国尉缭的名声不显,也没有太多的历史记载。

另外1个尉缭的身份,就较为详实,秦国的国尉尉缭,记载中显示为魏国的大梁人,公元前237年来到秦国,此次的秦国1勇当先,6国哪1国都不是秦国的对手,曾强大的楚国这个时候也不敢轻易得罪秦国,但是秦国这时候候的执掌人嬴政还是担心6国重复之前的老路——合纵攻秦!每次6国合纵的时候就是秦国大难关的时候,张仪时期曾破过合纵,范睢破过合纵,固然也有合纵成功的,所以嬴政希望不再有合纵出现。

这个时候关键人物尉缭登场了,认为秦国已非常强大,但是1味的打仗只会引来6国的再次联合,所以采取了分化、贿赂等手段来断开6国的连接,然后各个击破,实行真实的大国灭国战。当时的秦国云集了王翦、王贲、蒙武、李信、内史腾等诸多战将,秦王嬴政政治手段也非常老道,惟独缺少战略人材,尉缭却恰好就是这样1位人材,所以尉缭1到了秦国就遭到了重用,秦王嬴政采取了尉缭的诸多策略,首先将韩国吞并,然后又将其他5个大国逐步吞并,成绩了统1的秦王朝

这两个不同经历的人,不同的地方在于时间,从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237年,时间跨度太大,让人不敢想象两人是同1人。而相同的地方就是两个人都深受李悝、吴起变法的影响,而《尉缭子》1书中也有较多的法家思想在里面,两人的思惟方式大致1样,而所谓的时间偏差很有多是由于在记载的时候出现的时间不对等,由于年龄战国的诸侯历史有很多不同的记事方式,这些不同的记事方式致使了时间的偏差,直到秦始皇统16国以后,才有统1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