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清初散文,时有被称为“清初3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魏以观点出色、析理透彻见长,汪则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实,推为第1。
唐宋古文的传统,在明朝遭到了复古派学秦汉文和公安派、竟陵派抒写性灵的冲击。明末清初,天崩地解,学者们倡经世致用,以振兴民族。顺应时期的要求,钱谦益、黄宗羲、顾炎武等学者都对散文写作提出了1些要求,散文在清初大致上回到了讲求“载道”的唐宋古文传统上,并对“道”及其他方面作了修正和扩大。
清初的议论文多为学者所为,他们留意世务,研经治史,发表意见,作品不但是优秀的散文,也有学术和思想上的价值,如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王夫之的《黄书》、顾炎武的《生员论》、《情势论》等。这时候期明末的小品文处于衰落与演变期,作者依然有人,如张岱、尤侗、廖燕等。由于时期的变化,他们的作品内容或沿袭晚明小品的文风,而以沧桑之思代替闲情之趣,或趋向严肃,如“匕首寸铁,刺人尤透”(廖燕《选古文小品序》),随着文网日密,也就逐步销歇。
侯方域(1618~1654)少有才名,入清未仕。初期为文流于华藻,功力欠深,自述“仆少年溺于声伎,何尝刻意读书,以此文章浅薄,不能发明古人之旨”,有“春花烂缦,柔脆飘扬,转目便萧索可怜”之弊,后学8大家,转益多师,臻于成熟。
《李姬传》再现风尘女子李香识大义、辨是非的品德和节操,都“以小说为古文辞”,提炼细节,琢磨说话,刻画神情,像《李姬传》所选的3个典型事件,精择李香对话组成,切合身份与心情,曲折生动,令人物个性鲜明,可谓性情化的语言,突破陈规,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
魏禧(1624~1680)论文以有用于世为目的,要“关系天下国家之政”,反对摹拟,不“依傍古人作活”,自谓“少好《左传》、苏老泉,中年稍涉他氏,然文无专嗜,唯择吾所雅爱赏者”,博学多闻,身际易代,怀抱遗民思想,关心天下时务。
《答南丰李作谋书》,谈教育人材应“恢宏其志气,砥砺其实用”,观点正确,方法可取。
汪琬(1624~1690)散文力主纯粹,对侯方域《马伶传》、王猷定《汤琵琶传》等小说写法颇示不满,偏于守旧。所作本来6经,叙事有法,碑传尤其善于,“公卿志状皆得琬文为重”,遭到后世正统文士的推重。
记叙苏州市民反暴政的《周忠介公遗事》,为世称道,文以周顺昌业绩为主线,写东林党人与阉党的斗争,突出周被逮时苏州市民仗义执言和群情激愤的热烈场面。
《4库提要》评为:“国初气不淳,1时学者始复讲唐宋以来之 矩矱。而琬与魏禧、侯方域称为最工。然禧才纵横,未归於纯洁,方域体兼华藻,惟琬学术最深,轨辙复正。庐陵、南丰固未易言,要之 ,接迹唐、归,无愧色。”3人的成绩,只是明朝散文家唐顺之、归有光的继承人物,这批评是公平的。但他们并没有确立自己的文学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