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之君臣关系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1夫。闻诛1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鉴赏:齐宣王是齐威王的儿子,1心想着实现齐桓公、晋文公1样的霸业。因此当孟子来到齐国时,他便想从孟子那里得到治国和统1天下的良方。但是孟子却1如既往地宣扬着他的仁政,并把尧、舜、汤、文、武等古代君王作为行仁政的典范,希望齐宣王能向他们学习。

齐宣王则根据历史传闻问孟子:商汤放逐夏桀,武王讨伐商纣,真有这回事吗?当孟子说有时,齐宣王马上问难:作臣子的杀掉他的君主,这是可以的吗?齐宣王发问的背后,包含着他对孟子主张的怀疑,和作为君王的警觉:你们儒家极力推重汤、武,把他们视为仁义的化身,君王的楷模,但实际情况却是,他们弑杀了君主,夺取了君位,难道这就是你们推重的圣人?

在齐宣王看来,凡是杀死君王的行动都应称为“弑君”,这是众人不可容忍的,作为君王的自己就更不能容忍,因此有此问。在回答齐宣王的发问时,孟子辨别了“弑”与“诛”的不同:杀死仁义之君为“弑”,而杀死破坏仁义的君主则为“诛”。在孟子眼中,夏桀、商纣残酷无道,不是君而只是1夫,是残贼之人,杀桀、纣也只是诛1夫而不是弑君。

对在位之君而言,孟子的回答的确让人胆战心惊,由于他肯定了臣子为仁义而杀死暴君的公道性。这样,君主在为1己之私利而为非作歹时,就会有所忌惮。孟子还认为君位可易,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而不听,则易位。”(《万章下》)意思是,在君位者有大过,人臣反复谏之而不听者则可以另立。

君权与君位在孟子眼中并不是至高无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君主是为民和社稷而设,只有仁义道德兼备的君王才值得臣民尊奉。孟子“诛1夫”说的目的,主要是告知齐宣王,只有守仁义,行仁政,才能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

类似的对话,2人还有1次。《梁惠王下》记载说,《孟子》之君臣关系孟子问齐宣王,如果1个远游的人托朋友照料自己的妻儿子女,他回来时却看到他们在受冻受饿。对这样的朋友该怎样办?齐宣王绝不犹豫地回答:和他断交。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主座不能管理自己的下级,又该怎样办?齐宣王也绝不犹豫地回答:撤掉他。

孟子话锋1转,说如果1国的国君不能治理国家呢?孟子发问的重点正在最后1问,他的意图已很明显:照您的逻辑,国君应当被撤掉。而此时的齐国正内外交困,危机4伏,那末齐宣王您是不是也应当被撤掉呢?齐宣王至此才明白自己面临的窘境,因而只有顾左右而言他。而这也正是孟子要到达的警省效果,希望齐王行仁政,完成齐国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