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据史书记载,在夏后氏建立之前,曾出现过夏部族与周围其他部族之间争取同盟首领的频繁战争。夏部族大约是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颛顼以后逐步兴起的。有很多古代文献均把夏族追溯到颛顼。其中《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称鲧为颛顼之子,但很多文献都说鲧是颛顼的玄孙(5世孙):黄帝次子曰昌意,生颛顼,颛顼之子名鲧,鲧之子名叫禹,为夏后启(即夏启)父。
这些记叙表明,夏族很有多是颛顼部落的1支后裔,是黄帝后裔颛顼高阳氏与炎帝的1支共工氏通婚构成的1个部落,夏部落1开始居住于渭水中下游,后东迁至晋南、豫西伊洛流域。
最早有文献记载的1位夏氏族成员是鲧。《国语·周语》中说鲧作为夏族首领被封在崇,故称“崇伯鲧”。
鲧,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岳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取王权,鲧与共工前后对尧、舜展开了剧烈的斗争,都失败了。以后禹继承了鲧,为“崇伯禹”。
这表明夏族初期活动于崇山附近。当时河水泛滥,为了抵抗洪水很多部落构成了部落同盟,鲧被4岳推选领导治水,用时9年而终究失败。治水失败的缘由多是由于他不善于团结族人及其他部落。
《尚书·尧典》记载,尧最初认为鲧方命圮族、毁败善类而反对鲧领导治水,说明鲧在领导治水时,有很多部落对他不满。《尚书·洪范》与《国语·鲁语》中又提到“鲧障洪水”,说明鲧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梗塞以屏障洪水,也许这亦是鲧治水9年失败的缘由之1。鲧治水失败后,被殛死于东方黄海海滨的羽山。
禹是鲧的儿子,鲧死后,禹受命,又联合共工氏和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1带,逐渐展开治水的工作。禹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成以疏导为主,就是根据地势的高低,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以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纭迁移到比较低平的田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
由于禹治水有功和增进农业生产,夏部族权势增强,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封建世袭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史记·夏本纪》记载禹治水时“劳身焦思,居外103年,过家门不敢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传颂,治水进程也增进了各部落族人的团结。
因此,夏代建立的直接缘由,极可能源自3皇5帝时期泛滥的黄河,由于洪灾长时间影响着周边人民的生产生活,而大禹动员华夏各族展开的用时210年的治水工作不但空前的团结了华夏先民,也极大的提升了自己的名誉。洪灾得到根治后随着生活环境的改良,首个统1王权的产生也就得以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