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宋恭帝的皇位是怎么来的?最后的结局如何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南宋是宋代第2个时期,因以临安为都城,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1起来了解,给大家1个参考。

古来帝位都是权势争斗旋涡的中心,争权夺利者无不觊觎这至高无尚的帝位。既然有新上位者的欢愉,那相应的便有亡国之君的落漠。

但是,如若是因自己能力不够历史上宋恭帝的皇位是怎么来的?最后的结局如何而败给对手的,这亡国之君来得倒也不冤。但却有还没来得及感受帝王带来的权势,便要体会亡国之君的落漠的人存在。他便是宋恭帝。

年仅4岁的宋恭帝从父亲的手里继承了帝位。在很多人看来,这也许是1种荣幸,毕竟年方4岁,便能作为人上之人,但孰不知,对宋恭帝来讲,这是苦难的开始。

在从父亲手中接过皇位时,国家已濒临灭亡了,而他固然不知道。乃至到后来南宋被元军攻下,他作为亡国之君被元世祖忽必烈勒令到大都去时,他还是甚么都不知道。那末,为什么在南宋亡了半个世纪以后,宋恭帝成了1个高僧,却是依然逃脱不了1死的命运呢?

花话说后来,忽必烈封宋恭帝为瀛国公。及至年长,瀛国公为了表示自己没有反叛之心,1心向佛,要求出家当1名和尚,忽必烈同意了他的要求,就这样在忽必烈的支持下他去了西藏萨迦寺出家,法号和尊。

在寺庙里他潜心学习藏文,没过几年,凭仗着过人的才识,他对藏文就了熟于心,以后翻译了著名的《百法明门论》、《因明入正理论》等藏文,名望见涨,后来居然发展为1位住持。

原以为,宋恭帝所剩下的日子就这样在寺庙里念经了,但是没想到他还是难逃忽必烈的辣手。

让人意料以外的是,忽必烈要杀宋恭帝的理由。居然是由于1首诗。

宋恭帝于1274年即位,即位之时,唯一4岁。两年后,南宋谢太后于临安开城投降,自此,南宋从情势上灭亡。彼时,宋恭帝不过6岁。也就是说,他其实对自己的皇帝生涯,是没有甚么印象的,而他对临安,对南宋的印象,也是模糊的。

到了公元1323年,宋恭帝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他明了自己的身份,念及过往,回想起模糊的故国记忆,不但悲从中来,因而写下了1首《在燕京作》以抒胸怀,其诗曰: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此诗最后两句,用了燕昭王置重金于黄金台招揽贤士的典故,将自己比作贤士,说明自己遭到元代礼遇,自己是“黄金台下客”,不再想回临安。

通篇表明了对对故乡的思念,但又表明自己没有谋反之意,事实上就连思乡都表达的极为涵蓄。

按理说也是,宋恭帝自小便遭受了那末困难的时期,年幼继承皇位,得到的却是来自元军的侵犯,和改朝换代的压迫。好不容易摆脱了君主的身份,得以在寺庙里感悟人生,难免心中有所感慨,写出1首诗来,是情理当中,是人之常情

要说此时的宋恭帝,心中还有甚么大计还有甚么想法,怕是几率不大,毕竟他从小体悟到的,不是作为君王的优越,而是身为君王所要面对的江湖险恶,和身处权势中心的可怕的地方。因此,也许对宋恭帝来讲,这帝王之位还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但是,由于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对南宋王朝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宋恭帝对当年元代政府无理进攻南宋的谴责,因此触犯了文字狱

而当宋恭帝的《在燕京作》1诗传到了当时的元代皇帝元英宗却不是这么想的耳中之时,元英宗大怒,遂下令赐死宋恭帝,死时享年53岁。

关于宋恭帝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1句:“至治3年(1323年)4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

对这个结局,明面上说是元英宗认为宋恭帝还有反叛的思想在,但其实,只不过是由于元英宗担心,宋恭帝1日不死,其本来治下的百姓便还会有1丝念想,还等着甚么人能够兴复大宋。而赐死宋恭帝,也就相当因而了绝了这样的1个可能性了,因此宋英宗并不是是由于宋恭帝写了1首诗便要他的命,这只不过是1个借口罢了。

就这样,宋恭帝即使是成了僧人,整日诵经不理世事,也仍然是逃脱不了1死的1场,这只能怪他生不逢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