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宪历》的由来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时宪历》1书,制定于明末,正式采取定气。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第5次亦是最后1次大改革。明代末年,经过410多年实测,援用西洋法数,编成《崇祯历书》,未及正式颁行而明已亡。清初,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把它加以删改并紧缩,进呈清政府。

清政府把它改名为《西洋历法新书》,并且根据它的数据编制历书,叫做时宪历。时宪历废除把全年分成2104份,据以肯定节气的平气(恒气),正式采取以太阳在黄道上位置为标准的定气。近代所用的旧历就是时宪历,通常叫做夏历或农历。

由来

明末,徐光启主持编修新历法,结合西方天文知识编辑出《崇祯历书》,但崇祯历书未及颁行明代便灭亡了。清代建立后,参与编修《崇祯历法》的德国人汤若望删改《崇祯历书》至103卷呈进清廷,顺治帝将其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

其中100卷本《西洋新法历书》被收入《4库全书》,但因避乾隆(弘历)讳,易名为《西洋新法算书》。时宪历系明末徐光启等以“西洋新法”编制而成,清顺治元年(1644)由德国传教士汤若望上呈清廷,睿亲王多尔衮定名为“时宪”,予以颁行。

顺治104年(1657),钦天监前回回科吴明炫奏新法之误,请“复立回回科,以存绝学”。新安卫官生杨光先进《摘谬论》、《选择议》,攻击新法。

顺治105年(1658)汤若望受1品封典,耶稣会传教士影响因此扩大,1时各地教徒增至10万人,终究引发冲突。康熙3年(1664),杨光先复上《请诛邪教状》,经议政王会议,翌年以数条罪名判处汤若望等人凌迟处斩。后因京师地震,汤氏遇赦,只杀了李祖白等5名钦天监官员,“时宪历”亦遭废除。

杨光先乃出任钦天监正,吴明煊(明炫之弟)为监副,“复用大统旧术”。行之数年,误差日大。持新法之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等与持旧法之杨光先等交争不已,康熙7年(1668)101月,特派员察勘两造实际观测,证明新法优于旧法。

杨光先被革职,任南怀仁为钦天监副,于康熙9年(1670)复行时宪历。经过这场斗争,新法终究克服旧法,但也促使清廷对耶稣会的传播活动遭到限制。

“时宪”典故

“时宪”截自《书.说命中》“惟天聪明,惟圣时宪”句。清《时宪历》的由来代因避高宗弘历讳,时宪历改称时宪书。《清会典事例.礼部.授时》:“康熙3102年定,颁时宪书于内札萨克科尔沁等2104部落。”

清赵翼《陔馀丛考.时宪书后列两甲子》:“向来时宪书后,止(只)追列1甲子610年,近日吾乡刘文定公奏请再列1甲子以便检阅,遂著为例。按,此本宋初故事也。”

汤若望(1591年5月1日—1666年8月15日),字道未,神圣罗马帝国科隆(今德国科隆)人,耶稣会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修士、神甫、学者。

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去世后安葬于北京利马窦墓左边,康熙朝封他为光禄大夫,官至1品。在科隆有故居,塑有雕像。在乎大利耶稣会档案馆有他大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