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5105年4月至周赧王5105年9月(1说是周赧王5103年至周赧王5105年,又1说是周赧王5104年年初至5105年9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1携同赵国军队产生的战争。赵军终究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战场上的相持对峙局面对其不利,再加上廉颇用兵老道无懈可击,遂用反间计。赵王由于初战失利,见无利可图,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年轻气盛的赵王遂要出击,但廉颇坚守不出不听赵王令,再加上秦国反间计,遂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秦国见有隙可乘,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消灭的作战方针,终究取得战争的成功。
赵国经此1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1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1只是时间问题。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范围最大、最完全的大型消灭战。
周赧王4105年(前270年),秦军超出韩国进攻赵国,被赵将赵奢大败于阏与(今山西温柔西北)。这时候,魏人范雎入秦,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秦昭王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然后转向韩国。
周赧王5103年(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据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因而,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以后决定利用赵国气力抗秦,把上党郡的107座城池献给赵国。因而,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
赵国君臣经过商讨决定接收上党郡。并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以防备秦军来攻。
赵国接受上党,引发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
攻占上党
周赧王5104年(前261年)初,秦昭王1路军队攻打并占据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慑韩国。
周赧王5105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带领军队攻打并占据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纭流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接应上党的百姓。
廉颇固守
周赧王5105年(前260年)农历4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音:加,裨将的名)。
周赧王5105年(前260年)农历6月,赵将廉颇兵败,被秦军攻破赵军阵地,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军攻占,秦军还俘虏了4名赵国的尉官。
周赧王5105年(前260年)农历7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坚守在营垒里不出去应战。因而,秦国军队发起强攻,夺下赵军西边的营垒,俘虏了两名赵国尉官。
赵军初战不利,赵国的主将廉颇,依托有益地形建营垒,恰好错开秦军控制小道(注:赵括就是由这小道被秦军包围后路包围的),赵军固守不出,疲惫秦军。听凭秦军多次挑战,赵兵都坚守不出去应战,因此,赵孝成王对廉颇坚壁不出久拖未定很是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战场上,廉颇准备以以逸待劳的方式挫杀秦军的锐势,然后等待有益时机再出击,而秦军急于打开局面。然战争走向却将被场外因素所干扰,时也,命也!相对秦王的老成,年轻气盛的赵王将决定这次战争的走向!
赵国议和
当赵军初战失利时,赵孝成王与楼昌、虞卿等商讨,想亲身带领部队与秦军决战。楼昌认为这样做,杯水车薪,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而虞卿则认为如果秦国决心攻打赵国,和议难成,不如派遣使者携带珍宝去楚国、魏国活动,使秦国畏惧各国的合纵抗秦,这样和议才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赵孝成王采用了楼昌的建议,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虞卿1再劝谏,说“郑朱入秦,秦王与范睢一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国、魏国以为赵国已议和,一定不出兵救赵。秦国知道天下之不救赵国,则议和不能成功,议和不成,赵军必败。”
赵孝成王终究没有采用虞卿的谏议,郑朱到了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避免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以便给赵军以严重的打击,果然利用赵国求和的机会,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接待,成心向各国宣扬秦、赵已和解,借以避免各国出兵救赵。因而赵国的处境更加孤立。
两军换帅
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坚壁不敢战,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实施反间计,并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惧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决定换将,当时李牧还年轻,还没有出头。名将乐毅弃燕投靠赵国不久,被封于观津,其心未附。赵王则将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斟酌对付1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因而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代替廉很是主将。
周赧王5105年(前260年)农历7月,赵括统率1部20万援军来到长平,代替廉很是主将。赵括到任后根据实际情况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又1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负主将后,见有隙可乘,为能完全击败赵国、能1战定乾坤,背后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负尉官副将,并令军中严守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
白起用计
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知道秦国已背后用名将白起换下了王龁,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1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没法攻破秦军的营垒。
白起命令1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1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
白起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屡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济。
秦昭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身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1级,并征调全国105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秦军获胜
周赧王5105年(前260年)农历9月,赵军主力已断粮4106天,兵士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4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4、5次后仍不能突围。
因而,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剩下的兵士向秦将白起投降。白起说:“赵国兵士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因而白起用欺骗的手段,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兵士放回赵国。
也有记载这里白起坑杀赵兵指的并不是活埋,而是斩杀后把其挖坑埋葬的意思。战国策记载:白起把赵国降兵分化成很多部份.1天只给1顿饭,然后在1天夜里令秦兵脸带黑巾(这并不是是隐藏身份,而是隐藏屠杀者的表情)对手无寸铁的赵兵展开屠杀。最后挖坑将其埋葬。听说花了10天才埋葬终了。
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兵士45万人,赵国上下1片震惊。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拟乘胜灭赵。秦昭襄王4108年10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2路:1路由王龁带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1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惊骇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1亡,秦就能够称帝,白起也将封为3公,他为秦攻拔710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能超过他。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3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秦曾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今灭掉赵国,秦的国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因而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疗养为由,要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6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长平之战,秦军获得了巨大成功,大大地削弱了赵国,为秦完成统1创造了有益的条件。在长平之克服利后,白起又分秦军为3路,扩大战果:命王龁率1军攻占赵国的皮牢(地名);命司马梗率1军北上,夺取太原(今山西中部地区);白起亲帅大军准备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想1举灭亡赵国。
秦军东取武安、西取皮牢、北占太原的时候,韩国、赵国都异常恐惧。赵国与韩国合谋,派使者携带重金赴秦,游说范雎。范雎被赵国使者说服,便向秦王建议接受议和,秦王采用了范雎的意见,允许韩国割垣雍,赵国割6城,达成和议,于周赧王5106年(前259年)1月下令罢兵。白起得知此事后与范雎产生矛盾。
秦昭襄王没听白起的建议,在失去时机的情况下攻打邯郸,结果在后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国战败。
赵军固全军覆没,秦亦死伤近310万,即双方伤亡超过710万。此役成为年龄战国时期1次延续最久、范围最大、最惨烈的战争,诚如古人论及东周500年的战争时,唯推晋阳、长平两役,所谓“晋阳之围,悬釜而炊;长平之战,血流漂卤”。
长平之战中,秦军前后共消灭赵军45万人,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6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这场战争由于秦获得全胜,由其统1的情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长平之役,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吞并战争频发为时期特点的战国1代即将终结,1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行将临降。
长平1役,为战国时期乃至全部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其惨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时期也是罕见的。不单单有着列国中最主要国家最高决策层战略成败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战国1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廉颇、白起等将领的参与,包括着这群千古名将指挥如神的运筹帏幄,因此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