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主将之一,赵括也许并不是纸上谈兵的庸才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长平之战是我国古代史上1场大范围战役,战役地点在我国山西省境内高平市,秦赵两边共出动兵力100万人以上,可谓我国古代最大范围战役之1。说起赵括总要加上1个纸上谈兵的括号,笔者认为,年轻的赵括不失为1名军事人材,失利却也是各方面状态交错而至,悉数栽在赵括纸上谈兵未免有失偏颇。

赵括的是如何有了军事人材的名望?这固然和他的保荐人有关—乐毅!对!就是那个战国年代与管仲齐名的名将,燕、赵5国合纵伐齐,小赵括便在自己父亲赵奢帐下锻炼,当攻城1个多月毫无进展时, 赵括自告奋勇:“我有1法,不费兵卒,拿下此城”。赵奢极其惊讶向儿子讨教,赵括认为城中里无粮草、外无援军,食粮消耗殆尽,只需逐日定时往城中投放几包食粮,不攻自破!赵奢说这不是疯了吗?齐国人吃饱了打我们怎样办?赵括成竹在胸,赵奢在没有其他方案的情况下接受了儿子的建议,果然不出几天,城里长平之战的主将之一,赵括也许并不是纸上谈兵的庸才饿疯了的百姓和军人到点等着城外扔进来的食粮,并且开始哄抢,城内部队渐渐失控,发展到最后百姓和低级军兵直接杀掉了守城将领投降,赵奢则凭此功被赵王封为马服君,赵括的表现得到了当时威名远播的乐毅的赞美,可见赵括早年是有才能和成功经验,在乐毅的保荐下,赵王固然不会有异议。

秦国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已发展成7国当中的大哥大,有了征服天下的雄心,秦昭襄王启用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开始攻击7国中最弱小的韩国,处于韩、赵、秦3国夹缝中地势险要的上党地区自然成为秦国攻击的目标,韩国认怂下令上党地区守将投降,守将却以绝不降秦的气节,转而投降军事实力很强的赵国,这对赵国来说却成了1个大大的困难,接受投降意味着把秦国得罪到底;不接受则失去1个不费1兵1卒获得战略要地的机会。在这场辩论中,年轻的赵孝成王逐步倒向主战派,国内第1名将老将军廉颇率大军开往上党地区受降。

白起的到来,让赵括压力山东大学,山东6国谁人不知道武安君的威名?战国第1名将的头衔肯定不是空架子,刚毕业就当上总帅赵括第1战就遇上这样的对手,运气真是太差了!可白起1点没小视赵括,摸索性的进攻打下来,赵括想要诈败合围重创秦军,可白起每次都不渡河追逐,几次下来赵军锐气也有所减弱,年轻气盛的赵括可是全赵国人民的希望,迫于这类压力,只得寻求决战的机会。

从此,赵国军事上再无气力与秦对抗,这场战役也奠定了秦国扫平天下的基础,纵观这场大战,赵孝成王的激进的选择接收上党地区,又激进的选择年轻的赵括换下老将廉颇是战争失败的主要缘由,赵括在战术选择和应用上并没有太多失误,是1名优秀的军事人材,但问题出现在这个人材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就被推上了几10万大军统帅的位置,决策太过草率,况且还遇到了当时第1名将白起,失败已经是注定。不过白起归秦后盛赞了赵括,由于这场强强对话中赵括的兵力只有白起的1半儿,如果对等的话,白起认为自己也未必有取胜的掌控,毕竟冷兵器的战争人数太重要了,这也进1步证明了赵括并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