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辞类纂》内容简介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古文辞类纂》是清朝姚鼐选编。所选文章,以“唐宋8大家”之作为主;其前选入战国、秦汉的部份作品,其后选入明朝归有光、清朝方苞、刘大櫆的作品,中间选入少数元结、李翱、张载、晁补之的作品。魏晋6朝之作,只在辞赋类当选晋代张华、刘伶、陶渊明、鲍照的赋各1篇,潘岳的赋3篇,在颂赞类当选晋袁宏的赞1篇。全书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13类,文约700篇,合为74卷。卷首《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和源流。书成于乾隆4104年(1779),是代表“桐城派”散文观点的1部选本,曾颇流行。

清末王先谦曾编《续古文辞类纂》34卷,黎庶昌也编有《续古文辞类纂》28卷,选录清中叶以后散文,都是姚氏选本的续书

版本

版本有嘉庆时康绍庸刊刻初稿本,附有姚氏评语及圈点。道光时吴启昌、光绪时李承渊重刻姚氏晚年定本。吴刻删去圈点,李刻又再恢复。民国102年(1923)上海广益书局刊行徐斯异、阚家祺、郑家祚、胡惠生等人编撰的《评点笺注古文辞类纂》,广泛搜集古代和清朝方苞、刘大櫆、姚鼐、梅曾亮、张裕钊、吴汝纶等人对入选文章的圈点和评语有总批、眉批,并加简注。

鼐少闻古文法于伯父姜坞先生及同乡刘耕南先生,少究其义,未之深学也。其后游宦数10年,益不得暇,独以幼所闻者,置之胸臆而已。乾隆410年,以疾请归,伯父前卒,不得见矣。刘先生年810,犹善谈说,见则必论古文。后又2年,余来扬州,少年或从问古文法。

夫文无所谓古今也,唯其当而已。得其当,则6经至于本日,其为道也1。知其所以当,则于古虽远,而于今取法,如衣食之不可释;不知其所以当,而敝弃于时,则存1家之言,以资来者,容有俟焉。

因而以所闻习者,编次论说为《古文辞类纂》。其类103,曰: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哀祭类。1类内而为用不同者,别之为上下编云。

论辩类者,盖原于古之诸子,各类所学著书诏后世。孔孟之道与文,至矣。自老、庄以降,道有是非,文有工拙。今悉以子家不录,录自贾生始。盖退之[5]著论,取于6经、孟子;子厚取于韩非、贾生;明允杂以苏、张之流;子瞻兼及于《庄子》。学之至善者,神合焉;善而不至者,貌存焉。惜乎!子厚之才,可以为其至,而不及至者,年为之也[9]。

序跋类者,昔前圣作《易》,孔子为作《系辞》、《说卦》、《文言》、《序卦》、《杂卦》之传[10],以推论本原,广大其义。《诗》、《书》皆有《序》,而《仪礼》篇后有《记》,皆儒者所为。其馀诸子,或自序其意,或弟子作之,《庄子天下》篇、《荀子》末篇,皆是也。余撰次古文辞,不载史传,以不可胜录也。惟载太史公、欧阳永叔表志叙论数首,序之最工者也。向、歆奏校书各有序,世不尽传,传者或伪,今存子政《战国策序》1篇,著其概。其后目录之序,子固[14]独优已。

奏议类者,盖唐、虞、3代圣贤陈说其君之辞,《尚书》具之矣。周衰,列国臣子为国谋者,谊忠而辞美,皆本谟诰[15]之遗,学者多涌之。其载《年龄》内外传[16]者不录,录自战国以下。汉以来有表、奏、疏、议、上书、封事之异名,其实1类。惟对策虽亦臣下告君之辞[17],而其体少别,故置之下编。两苏应制举[18]时所进时务策,又以附对策以后。

书说类者,昔周公之告召公,有《君奭》之篇[19]。年龄之世,列国士大夫或面相告语,或为书相遗,其义1也。战国说士,说其时主,当委质为臣,则入之奏议;其已去国,或说异国之君,则入此编。

赠序类者,老子曰:“君子赠人以言。”颜渊、子路之相背,则以言相赠处[20]。梁王觞诸侯于范台,鲁君择言而进[21],所以致敬爱、陈忠告之谊也。唐初赠人,始以序名,作者亦众。至于昌黎,乃得古人之意,其文冠绝前后作者。苏明允之考名序,故苏氏讳序,或谓引《古文辞类纂》内容简介,或谓说。今悉依其体,编之于此。

诏令类者,原于《尚书》之《誓诰》。周之衰也,文诰犹存。昭王制,肃强侯,所以悦人心而胜于3军[22]之众,犹有赖焉。秦最无道,而辞则伟。汉至文、景,意与辞俱美矣,后世无以逮之。光武以降,人主虽有善意,而辞气何其衰薄也!檄令皆谕下之辞,韩退之《鳄鱼文》,檄令类也,故悉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