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崇祯皇帝自缢以后,明代政权并没有完全灭亡,很多皇室宗亲和文武大臣都逃到了南方,并且由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南明政权。不过南明仅仅保持了39年,便被清军所灭,为什么南明没有像南宋那样能延续百年呢?很多人都觉得南明的处境和南宋类似,实则不然。南明政权有着10分严重的内部问题,而且清军在当时也具有极强的战役力,根本就没给南明扎根的机会,从而被快速消灭。
南明与东晋、南宋的情形比较类似,都是华夏民族遭到当时的异族入侵,北方疆域沦陷而跑到江南建立的延续政权。那为什么东晋与南宋能延续百余年国祚,而南明却扛不住呢?
缘由1:南明的帝位之争不断,始终没有建立较为有效的中央政权。
自北京失陷、崇祯帝自缢以后,南京虽有完全的官僚人员配置,但并没有能迅速建立能取得广泛认可的政权。崇祯帝虽然殉国,但皇子们却着落不明。在皇子们的着落被弄清之前,南明政权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也就不会得到广泛拥戴。其后,南京与北京也都出现了“崇祯太子案”,就使得福王政权在政治上堕入了被动。
福王政权覆灭以后,南明更是各地为政。浙江抗清义军及明代官绅拥立鲁王朱以海监国,福建的郑芝龙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登基称帝,两个政权谁也不服谁(鲁王与唐王,分别是朱元璋的第10子系与第2103子系)。其后,又有“唐桂之争”,双方乃至为帝位而兵戎相见(桂王是万历帝的第7子系,按法理应由桂王朱由榔承继皇位,但福建的郑氏拥立唐王系称帝在前)。乃至广西的靖江王王朱亨嘉也想黄袍加身(靖江王系是朱元璋之侄朱文正以后,按宗法根本不具有继统的资历)。
而反观东晋与南宋,晋元帝司马睿与宋高宗赵构的地位都比较稳固,并没有遭到强而有力的挑战。即使宋高宗时期,发动了苗刘兵变,也是逼迫宋高宗将皇位禅让给其3岁的皇太子赵旉(赵构的独生子)。故而,晋元帝司马睿与宋高宗赵构作为华夏政权的延续,不但得到江南地区的广泛认可,也是北方汉人心中的唯1正统所在。
缘由2:明代的党争,促使了南明政权的分裂。
南明的最为关键时期是定都于南京的福王政权,而南京1带的江南地区,是东林党的权势中心。可是,而东林党与福王系却素有仇怨。明代万用时期,有“国本(太子)之争”,万历帝很疼爱郑贵妃生的儿子朱常洵(福王),想废长立幼、立朱常洵为太子,遭到了东林党的极力反对而终究未果。在崇祯帝殉国、皇子们着落不明以后,不管从继位法理上,还是从客观条件上(其时朱由崧逃难于淮安,是离南京最近的近亲藩王),都该立福王朱由崧(朱常洵之子)。
但是,东林党却主张“立贤”,想拥立潞王朱常淓(万历帝之侄)为帝。表面上是为了江山社稷,实际上却完全是东林党的私心作怪。明代对藩王的限制极严,藩王“贤与不贤”很难断论。而古代皇位继承制度之所以要坚持“立长不立贤”,就是要有效避免皇位争取。而东林党却在此时主张“立贤”,就是给早已混乱不堪的国家再度添乱。从朱常淓的后来表现来看,也其实不比朱由崧贤能。
东林党之所以不愿意让朱由崧嗣位,是由于在东林党派大臣的心中有过不去的槛。东林党在万用时期好容易才赢得了国本之争,其对手就是郑贵妃--福王朱常洵,而如今再拥立朱常洵之子嗣皇帝位。1方面,等于说东林党确当初努力白费了。另外一方面,东林党人也惧怕福王朱由崧的政治报复。
结果,却为马士英提供了可趁之机,做了福王政权的定策元勋。东林党人虽不能不承认既成事实,但背地里却使坏,乃至希望福王政权垮台。当南京出现了太子案时,东林党人1口笃定南京出现的太子是真太子,其目的就是要否认掉福王政权的合法性(实际上,北京的太子是真,却被多尔衮以假太子处死;而南京的太子是假,却被东林党人笃定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