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作为东北王张作霖的长子,民国4大美男子,张学良有着许多我们熟习的头衔,但是抛开这些虚名,真实的少帅也许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复杂。
张学良是1代风云人物,1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毁大誉,近代史上堪为唯一无2。
他“年少万兜鍪”,年仅27岁便接过父亲张作霖“东北王”的权利棒,以当时早已灭亡的世袭方式具有了许多人奋斗1生也难以企及的1个独立王国;随后10年他更是少年得意,在军政界指导江山、呼风唤雨,地位1度仅次于1国元首的蒋介石;但是年仅36岁年龄正富时,他又因“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抗日而突然坠落,失去了光辉的1切,被蒋介石父子长时间软禁,“坐井观天”50余年。
蒋介石也是1代枭雄,与世家“公子哥”出身1步登天的张学良不同,草根起家的他荜路蓝缕殊为不容易,因此对付阻碍自己前程或危及地位的政敌从无意软过,对张学良却算是唯1例外,虽然将其毕生圈禁,但毕竟予以保全性命。而与张学良同为“西安事变”主角的杨虎城则不但严加软禁,情势不利时还毫无犹豫将其杀掉。
军统骨干沈醉回想说:“当时戴笠对张学良生活上的待遇安排较好。而杨虎城由于蒋介石对他特别冤仇,历来没有外面接济”,“想换1套新棉衣都很不容易”。没有蒋介石的首肯,戴笠自然没有对张学良“开恩”的胆子。
蒋介石对勇于以下犯上将自己抓起来的张学良无疑恨之入骨,将其圈禁毕生即可见1斑,但痛恨之余,为什么又手下留情,终究未将其杀害呢?
这自然并不是蒋介石的“大度”或“民主”,而是张学良与杨虎城们不同,于他有3大恩情,且恩重如山,可谓没有张学良便没有蒋介石的光辉,最少早年的“领袖生涯”会艰巨和风险百倍,成败难以逆料。
1、东北主动易帜,让蒋介石建统1全国之功
蒋介石1生有两大足以自豪的功绩,1是情势上统1了全国,完成了孙中山的遗言;2是“千唤万唤始出来”,羞羞答答委曲走上抗日的阵营,未曾与汪精卫1样弄得→声名狼藉。
这两步走完后,他个人也从1个偏安1隅无足轻重的黄埔军校校长的小人物,成了地位无可撼动、全球知名的中国唯领袖。
“时来天地皆同力”,蒋介石头上两大功绩也得益于他人的帮助。
中国的抗日战争,除中共的8路军和新4军在敌后牵制大量日伪军外,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出兵东北让日本天皇很快宣布投降,躲在大西南,对此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蒋介石意外取得了这1领导中国抗克服利的殊荣。
早年的北伐则分为两期,1期北伐在中共和苏联帮助下,蒋介石1口气从偏僻的广州打到了长江边;2期北伐1路攻到北平,正为如何对付实力最强的东北军犯愁时,刚刚从张作霖手中接过权柄的张学良忽然主动靠拢。
1928年12月29日,北洋掌政的中华民国政府最后的代表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服从青天白天旗下的国民政府,也就是臣服蒋介石。蒋介石不费1枪1弹拿下了当时最为发达的东北地区,完成了国民党名义下的国家统1。当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1统天下的不世殊勋,他顷刻间便取得了。
如果张学良不主动易帜,而是与吴佩孚、孙传芳1样抵抗,胜败先不论,蒋介石最少需要数年时间、官兵死伤无数才能拿下具有数10万军队的东北团体;若张学良与苏联或日本同盟自保,结局则更难逆料了。
因此,蒋介石对张学良的大力之恩异常感戴,任命其为东北边防司令主座,部队听编不听调,仍然具有东北的千里江山。
张学良时年27岁,——蒋介石诸多与之同龄的黄埔系弟子还在连长这类低级职位上刚刚起步;而今天的许多与之同龄的年轻人,或在为找到1张要求不高的饭碗忧愁,或还在底层昼夜苦苦打拼。
2、中原大战助阵,使蒋介石从此稳居领袖宝座
蒋介石从1介草根走上全国领袖位置,因无世家背景出发点太低,得位又不正,因此坎曲折坷,风雨不断。
1924年出任黄埔军校校长的早年,他不但兵微将寡,党内地位也不高,乃至不是中央委员,几个月后孙中山病逝前指定的接班人是汪精卫。
蒋介石能为后世师表的宝贵1点是并未屈服于命运,而是以过人的才干与难得的机遇不断抗争,通过组建校军、党军到国民革命军第1军之路逐步博取军权,通过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和“4·12”“清党”、南京另立中央逐渐获得党权,1步步边沿化和挤走孙中山的正宗接班人汪精卫,又清除过去的同盟者中共,终究成为党政军最高领袖。
张学良易帜后,1统全国的蒋介石声望第1次到达顶峰。
但他的地位还没有巩固,过去与他同盟“清党”、北伐的地方实力派李宗仁、冯玉祥、张发奎、唐生智等人前后举兵挑战他的权威。战事迭起,烽烟不断,百姓苦不堪言。幸而这些人都是各自兴兵,时间有前后,蒋介石得以逐一打败他们,暂时化解了危机。
失败的地方实力派没有伏输。
1930年3月,冯玉祥、阎锡山和李宗仁3个实力团体联合起来反蒋,以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这次倒蒋阵营可谓空前宏大,不但联合了全国主要地方实力派,兵力到达百万人的范围,国民党党内两个主要反对派汪精卫改组派和邹鲁﹑谢持为首的西山会议派也闻风响应。1时文武毕至,声势浩大,实力超过具有中央政权的蒋介石。
不久,倒蒋1方效仿1927年4月的蒋介石另组“国民政府”,阎锡山为主席,汪精卫﹑冯玉祥﹑李宗仁等人为委员。
战事1开始,倒蒋1方锐不可当,长驱直进,连战皆捷,特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1马当先,骁勇善战,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屡败屡战。5月31日这天,倒蒋方的郑大章指挥的骑兵奇袭河南商丘柳河飞机场,烧毁飞机102架,差点活捉正在机场近旁指挥的蒋介石。
不久,交兵双方不断攻守异位,互有胜负,1时堕入僵局,难决雌雄。
这时候,全国具有实力的军阀唯一张学良没有参战。他同样成为交兵双方极力拉拢的香饽饽,倒蒋1方许以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头衔,蒋介石也以派专人送以陆海空军副司令的委任状和大印。
张学良的东北军有30万人,海军、空军实力更是全国数一数二,东北经济发达,后勤资源丰富,先进的东北军工厂即是1例。谁赢得了他的支持,谁就赢得了战争。他同样成为楚汉相争中的韩信,“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
张学良起初表示中立,1再奉劝各方息争,但内心还是偏向于蒋介石。他分析认为:“反蒋的北方军事同盟只是1个不稳定的疏松同盟,即便打败南京政府,往后各派系的纷争也在所难免。这样,混乱纷争的局面还要延长。蒋介石虽不完全可靠,但较之北方这些乌合之众,尚略胜1筹。故为全部大局着想,必须早日息争议和,从速实现国家统1。”
因此,他终究决定“出兵关内,调停内战”,派出10万精兵支持蒋介石,从背落后攻倒蒋同盟。
张学良出兵助蒋的消息1传出,兵锋还没有入关,倒蒋1方便知道末日到了。阎锡山连说“完啦”,急忙辞去“国民政府主席”1职,正宗的孙中山接班人汪精卫也匆匆离开北平远遁。蒋介石1方则1片欢腾,额手相庆。
仅仅10几天后,入关的东北军占据了全部华北,战局急剧变化,倒蒋同盟军迅速土崩瓦解。这年11月4日,阎锡山、冯玉祥2人通电下野,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也宣布取消,中原大战以蒋介石取胜而结束。
尔后,能征善战、实力强大的的冯玉祥西北军土崩瓦解,地盘尽失,部下或降或灭,再也无力问鼎中原;终究雄起1回的阎锡山晋军由此龟缩下去,不再敢挑战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部队重新突起的努力又遭当头1棒;几个月后的1931年9月18日,“9·18”事变爆发,本来与蒋介石的中央嫡系1共享受克服者荣光的张学良丢掉了东北,元气大伤。惟有蒋介石巍然不动,独霸政坛。
可以说,在张学良协助下获得中原大战完胜的蒋介石从此真正说1不2,开始睥睨天下,“舍我其谁”,1人主宰中国政治,蒋家王朝从此建立。
蒋介石对张学良的第2次慷慨出手相助更是没齿不忘,给予了他“1人之下,万人之上”的1切。
1是正式委任他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负责控制辽、吉、黑、晋、察、热、绥、冀8省军队,和北平、天津、青岛3市与河北、察哈尔两省;2是于1930年11月约请他赴南京,给予极高的礼遇,从天津到南京的路上张贴欢迎张学良的标语:“欢迎增进统1,巩固边防,劳苦功高,竭诚拥戴中央之张副司令!”“张副司令是和停息戈的使者!”“张副司令是国家统1的榜样!”3是亲身举行了盛大欢迎酒宴;4是由岳母倪桂珍将张学良夫人于凤至认作干女儿;5是效仿刘关张桃园结义,和张学良结拜为盟兄弟。
张学良1时髦奋不已,说“学良此次来国府,遭到蒋主席极其热情之欢迎,规格之高,实出学良的想象”。
3、“西安事变”力排异议,坚持送蒋回南京
中原大战几个月后,以“增进统1”、“拥戴中央”立下盖世奇功的张学良对结盟大哥蒋介石可谓百依百顺。
这时候,日军对东北虎视眈眈,威胁日盛,而蒋介石则因冯玉祥等地方军阀要挟的消除开始全力对付南方的中共红军,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
张学良之父张作霖即为日本人策划炸死,身负国恨家仇的他本来打算对日实行强硬政策,向蒋介石提出“直接抵抗日本的侵犯政策等要求”,但蒋介石未予批准,而是主张对日谈判。
据《顾维钧回想录》记载:“委员长原已发现他的处境非常困难,早在沈阳事件之前的夏天,他就在庐山举行扩大会议,讨论当时提出的特别是少帅(张学良)在东北的团体提出的对日采取强硬态度,和直接抵抗日本的侵犯政策等要求,委员长是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他觉得必须对日谈判。”
遭到蒋介石对日消极态度影响,深知中央政府绝不会出1兵1卒相助的张学良毛病地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致使“918事变”与东北全境沦陷日本之手,张学良与退入关内的数10万东北军只能多年遥居华北远望故乡。1933年3月,华北地区的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替蒋介石顶过而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1年后,回国后的张学良被任命为豫鄂皖3省剿总副司令、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等职,开始与中共红军作战,却屡战屡败,而蒋介石对他的军队损失1无补充,明显有借刀杀人,消除非嫡系部队的动机。
张学良的思想随即产生重大转变,屡次苦苦进谏,向蒋介石提出停止内战,1致抗日的要求,均遭到谢绝,两人从密切无间的盟兄弟发展到见面即争吵。
1936年12月12日,在苦谏蒋介石不能向游行示威学生开枪再度遭到痛斥的张学良,震怒之下进行“兵谏”,与西北军将领杨虎城1道活捉了前来西安督战的蒋介石及其随员,是为“西安事变”,1时举世震惊。
蒋介石叱咤军政界多年,第1次身陷囹圉,命悬1线,生死决定在张学良1念之间。他即使贵为1国元首,拥兵百万也是徒唤奈何。但张学良的本意并不是杀掉多少人希图除之而后快的蒋介石,而仅仅是逼迫其抗日。
他对部下说,好像灯泡,暂时把它关1下或给擦1擦为了让它更亮。这样做,蒋介石就更亮了。他还说,自己跟蒋先生两个没有别的冲突,就是冲突两句话,就是他要“安内攘外”,而蒋介石是要“攘外安内”。
不久,在中共参与的多方权势协商下,张学良决定释放蒋介石,乃至在蒋介石没有签署任何字据,东北军、西北军的老部下和中共1方又极力反对的情形下突然亲身送蒋介石返回南京。他解释说,由于已把泥菩萨(蒋介石)扳倒,只好再把他扶起来。
他希望以此来表示西安事变自己没有私人利益在里面,也没有想过与自己地位、利益有关的东西,由于自己大权在握,富贵在手,甚么都不要,所以蒋介石也能谅解他。
多年后的1990年,他仍然回想说:“我过去说过量次,我是1个军人,应对自己的行动负责。我去南京是为了请罪,请罪包括把我枪决。临走我把家都交给了我的1名学生,他是1个军长。父亲就教导我,做军人后我就真是随时豫备死。不过后来我对内战非常讨厌。”
有惊无险的蒋介石从鬼门关走了1遭,安全回到了南京。此番受惊,虽然罪魁是张学良,但保证其安然无恙、体面归来的也是张学良。可以说,张学良对他又有莫大的再造之恩。
假想1下,在讲求成王败寇的军政界,张学良不是心慈手软顾及盟兄弟之间的个人情谊,而是绝不犹豫将蒋介石处死,不但可以改写中国的历史,1遂国民党党内外众多人对蒋恨之入骨的心愿,他即使不能代之而起成为元首,几10年独裁1方而善终的人生结局是可以想见的。
正由于张学良对自己有3大如山之恩,蒋介石虽然1回南京便将张学良扣留丢进监狱,但与对待其他政敌不同,终究仅仅将其圈禁1生,留下了他1条孤寂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