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10日:钟敬文逝世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2002年1月10日,钟敬文在北京去世,享年100岁。钟敬文(1903年3月20日12002年1月10日),原名潭宗,字静闻,1字金粟。是中国“民俗学之父”和著名的人民学者、诗人、散文家。

1903年3月20日诞生于广东海丰县公平镇9龙峒山下村,7岁随家迁入公平镇鱼街75号房屋居住并开始上学。少年聪慧勤奋,爱好诗文。1922年毕业于海丰县陆安师范。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开始学做白话诗。毕业后在故乡1带教小学,20年代中期到广州岭南京大学学国文系工作并学习。

钟敬文先生在热中于文学创作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自己研究草根文化的使命。在杭州他团结了1批同志,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编印了《民间》(月刊)、《民俗学集镌》及民俗学丛书。

这1时期,是钟敬文先生学术迅速成长的时期,他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研究,写下了多篇民间文学的研究文章,如《〈山海经〉神话研究的讨论及其他》(1930)、《中国民间故事型式》(1931)、《中国植物起源神话》(1933)、《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1933)等,从而奠定了他在神话学、故事学方面的学术地位。并注意吸取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同外国同行建立学术联系。

1时间杭州成为继北京大学、中大以后民俗研究的重镇。1928年至1933年间,钟敬文先生前后任教于杭州高级商业学校、浙江大学文理学院、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此时,他10分强调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的社会教育功能,认为这是民众教育的重要内容。钟敬文先生还创办了《民众教育季刊》(后改成月刊),在季刊上专门出版了“民间文学专号”。1933年夏,他曾应江西教育厅之邀,远赴千里以外的南昌,作民间歌谣的公然演讲。

中国民俗学之父

钟敬文先生1向重视少数民族民俗学人材的培养,在招收博士生时,注意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特别关心他们的成长,并鼓励他们学成以后回去从事本民族民俗文化的教学研究工作,他已为国家培养了包括蒙古、藏、彝、维吾尔、壮、朝鲜、纳西、满、鄂伦春、白、土家等民族的10多名高级研究人材,他们大多成为本民族文化研究的学术骨干。

钟敬文先生在教育事业上作出了出色贡献,为此他曾取得北京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1982)、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1等奖(1999)。

新的20年,是钟敬文先生取得巨大丰收的时期。1988年他所领导的民间文学的学科点,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1994年北师大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建立,钟敬文先生亲任所长。1997年中国民间文学学科进入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00年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在这1时期,钟敬文先生领导的学科点培养了近510位博士、博士后,和来自国内外的访问学者,其中绝大部份成为民俗学民间文学教学研究的骨干气力。他主持的“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创建与实践”的教学改革项目分别取得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成果1等奖(2000)、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成果1等奖(2001)。

钟敬文先生10分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资料搜集、整理工作,1984年他被推选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主席后,便亲身领导组织民间文学3套集成的编辑工作。这是1个有“文化长城”之誉的大工程,作为民间文学集成的常务副总编、故事卷主编,他在完成这项工程中倾注了大量的血汗。

2002年1月10日:钟敬文逝世

在全国各省故事卷的审稿中,钟先生不顾年老体弱,参加每次的审稿会,认真浏览文稿,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为了表彰钟敬文先生在集成编审工作中的重大贡献,1997年文化部向他颁发了文艺集成志书编审工作特殊荣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