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54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动身,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性主义精神,揭露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份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比较完全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呐喊》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首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作品通过写实主义、意味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手法,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能,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1批不朽的艺术形象,深入反应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间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有力揭穿和鞭挞了封建旧恶权势,表达了作者渴望变革,为时期呐喊,希望唤醒国民的思想。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1985年,日本出版的50卷本《世界最高杰作》,中国唯一《呐喊》与《论语》被收入;1999年6月,《呐喊》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首。
创作背景
20世纪初,中国正遭受世界列强的侵犯,国家骚乱,人民生活艰苦。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渐渐确立了完全颠覆清王朝统治的政治线路,青年鲁迅则正致力于建构自己的思想启蒙纲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深入人心,青年鲁迅也认识到革命的重要性,并且以各自的语言、各自的表述方式响应革命,随后产生了54新文化运动。
1911年辛亥革命颠覆了清政府的独裁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鲁迅应邀到南京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政府迁到北京。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各派军阀盗取了革命成果,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鲁迅本希望能为教育事业的革新贡献气力,但根本无事可做,内心非常的孤独和苦闷。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即《新青年》)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当时《新青年》的编辑钱玄同来向鲁迅约稿。鲁迅从1917年俄国10月革命中看到“新世纪的曙光”,俄国10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鲁迅遭到极大鼓舞。鲁迅相信只要“大嚷”起来,就有“希望”唤醒“熟睡”的人们,就有损坏那关着“熟睡”人们的黑暗的“铁房子”的希望。鲁迅答应了钱玄同的约请开始写文章,鲁迅对《新青年》的编辑们怀着尊重与赞美,又感到他们“也许是感到孤单”,所以他要“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孤单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先驱。”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1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又连续写了10几篇短篇小说,1923年鲁迅将1918年至1922年创作的15篇小说辑成《呐喊》,其中《不周山》1篇后收入《故事新编》中。作者鲁迅曾说:“既然是呐喊,则固然须听将令的了。”因此,《呐喊》是听革命先驱的将令的作品,也就是服从于“54”反帝、反封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遵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