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盛誉,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
1953年摄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1部大型彩色戏曲电影被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唆使中国代表团新闻处放映,改变了当时西方世界盛行的“共产党不要文化”论。
1953年春,徐玉兰、王文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停战谈判代表团政治部文工队,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子弟兵演出和做交换战俘的服务工作,获朝鲜劳动党颁发的3级国旗勋章和志愿军司令部给予的2等战功章。
1955年6月19日,由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同年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顿等地演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观看了《西厢记》的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7月24日,为驻德苏军演出。7月30日,离开柏林,赴苏联访问演出。中国越剧团在苏联明斯克、莫斯科演出。
8月15日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米高扬、别尔乌辛等,观看了《梁祝》的演出,观后在剧院休息室接见了剧团的同志,伏罗希洛夫还亲手把1束束鲜花分送给被接见的剧团同志。9月9日,在莫斯科演毕《西厢记》后,苏联方面将“冷艳”1场摄成电影。9月10日,离开新西伯利亚回国。
中国越剧团对民主德国和苏联的演出’进1步扩大了欧洲人认识中国戏剧丰富性的艺术视野。民主德国和苏联文艺界盛赞《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充满人民性”的“美好的抒悄的诗篇”。
苏联戏剧评论家胡波夫在《真谛报》上发表了《爱情的诗》评论文章,称赞中国越剧“能够抛弃许多过时的、陈腐的、使民族戏剧停滞的东西,而保存美好的、悠久的、贯穿着真正民主主义精神的人民文化的优秀的有活力的传统……
在越剧中得到了新的意义和新的发展”,并说《西厢记》“以真实的音乐性、美感……内在的旋律,使人人迷”。戏剧评论家卡巴列夫斯基在《真谛报》写了《古老文化靑春》评论文章,赞美越剧“善于把古典歌剧最丰富的悠久的传统同现代戏剧创作的现实主义结合起来,爱惜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情势”。塔斯社1则消息中说观众称赞《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1位德国作家在《晚报》上发表文章说,“人们虽不通语言,但是能晓得1切,它能在没法分割的1瞬间,令人们的心田里感受非常的欢欣和无穷的悲忿,这是何等的艺术杰作……我见识了完善的艺术,它是那样的简洁而真实,犹如人类心灵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