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创作背景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大师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6卷第4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54”《孔乙己》的创作背景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以后第2篇白话小说。

小说描述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痹不仁,生活上4体不勤、贫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光阴,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深入揭穿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份子精神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孔乙己》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19世纪末期,清代政府腐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份子贫困潦倒。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1个典型。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复辟权势猖撅,革命成果被窃夺。“54”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依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于昏沉、麻痹状态。

1917年10月革命1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的知识份子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划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为了“描绘社会上的或1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发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创作历程: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季,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类人的社会基础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依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解救青年1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1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类贫苦知识份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比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评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