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深秀生平经历介绍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杨深秀(1849年4月24日—1898年9月28日),本名毓秀,字漪村(1作仪村),号孴孴子,山西闻喜人,清末维新变法人士。光绪进士。精通中西数学。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后授山东道监察御史。1898年3月,与宋伯鲁等在北京成立关学会,又列名保国会。

6月上疏请定国是,弹劾礼部尚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许应騤阻止新政事。维新派湖南巡抚陈宝箴被人胁制时,他上疏辩解。戊戌政变中,不避艰危,援用古义,请慈禧撤帘归政,遂遇害,为“戊戌6君子”之1。

1、赈灾

1877—1878年(光绪3至4年),北方冀、豫、秦、晋数省,出现了久旱,尤以山西为最。山西巡抚曾国荃在奏文中云:“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5、6百万之众,大侵奇灾,古所未见。”山西产生如此严重的灾荒,居于京城的山西京官和士予,纷纭捐献银两,赈济故乡父老乡亲。也有许多人请假返回晋省,或探视家人,或加入赈灾的行列,以尽自己的1份责任。1878年春,杨深秀决然抛弃科举考试,请假回乡,团结官绅,兴利除弊,组织赈灾,另外还续修了《闻喜县志》。

当时闻喜县令是陕西凤翔的陈作哲。他热烈欢迎杨深秀返乡。杨深秀以举人的身份,满腹的学问,高尚的人品和刑部员外郎的官职,遭到官绅和乡民的特别尊重,成为在他们当中具有影响和号令力的领袖人物。

闻喜县此次大棱中之赈灾,用时两年,据光绪版的《闻喜县志》载:灾民达至41500余人。官绅前后捐银,共21900两。散放银米23次。在官绅两方的努力下,赈灾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共救存15810户,138730人。

2、减少驿费负担

灾后,杨深秀、潘梦凤、李润之等在籍名流,又共议减少乡民的驿费负担。

县令陈作哲全力支持他们的这1建议。根据全省善后总局刊发的宫保曾公均减差徭章程,裁去1切浮差,计每粮银1两,只出钱200文便可。又议新规30余条。

蒙省府州各宪批准,1880年8月6日(光绪6年7月初1)起,由公举正直明事绅耆照新章办理。是年夏收,“麦大熟,亩率1石。秋苗亦芄芄可爱。民间所生小儿,较往岁且多数倍。至是荒政而蒇事矣”。

3、重修县志

1879年(光绪5年)晋抚曾国荃饬令重修《山西通志》,责令各县先修县志。县令陈作哲拜托杨深秀主笔。半年以后,新县志终究修成。杨深秀此次续修《闻喜县志》,新创了《志》、《志补》、《志续》3种体例,共12卷。又于地形图作1大改革,“废黜8景,分列4图,限以棋局文,参以罗经向”,每格纵横为10里,较为准确。

4、志斟

《志斟》是1种新体例,以旧志“沿革”为例,于原文加以案语,注入新文,增加了新内容。以戴震《汾州志》作参考。又列表,以朝代封国、建置割并,隶属山水杂地名,各栏简言填之,“纲目发之,纵横表之”,10分醒目。

5、志补

《志补》,为旧志所无,纯为新增。如《金石考》,在本县范围,分设朝代时期,胪列文物,言明出处,证之以史,考之以文,亦前代所无,也是1种新创体例。此乃以河南武授堂氏《偃师》、《安阳》2志作参考。又如《星度考》亦旧志所无,以科学算法及实测代星野,又表列节气时刻,皆10分新颖、准确。

6、志续

《志续》则补充遗漏或续写前志所无之人物传记等。新增人物之传记,亦简而明。

“作志有3难:1日体例欲精则难;2日考据欲核则难,3日文章欲洁则难。”杨深秀于半年中克服了此3难,续成县志,“其考据精确,文章雅练不具论,至其体例皆取诸先辈大师”。书成,呈于省宪,取得好评,是诸县志中之佼佼者

1882年(光绪8年)张之洞来山西主政。下车伊始,即大刀阔斧地革弊兴利。杨深秀借此契机,联合地方名流,向县令朱光绶建议,为振兴大侵以后闻喜县孱弱的文风,应永久免除1项许多年来压在新进生员身上的“公堂礼”摊派。

所谓“公堂礼”,就是新进生员每逢岁、科两试的考棚费和送礼费。这确属1项弊政。这1建议,得到县令朱光绶的全力支持。经上司及钦宪批准,同意免去“公堂礼”弊政。

河东道台江人镜唆使将杨深秀等人的呈禀及各宪之面谕,誊写碑阴、勒之于石。身上的公堂礼重负得以永久免除,士子们无不拍手称快。大侵以后,孱弱的文风得以迅速恢复、振兴。勒石立碑之时,杨深秀应官绅所请,又专写了1篇《以里书银抵新进生公堂礼记》的短文,刻于正面。

该文开始,先用1句话点杨深秀生平经历介绍出主旨:“古之为政者,为民兴利而已。”1语道出古今人民的心声,做官为政的标准。该碑立于文庙牌楼前右边。是现存唯一的1件与杨深秀生前有关的石制文物。

曾国荃倡议重修《山西通志》,得到钦差阎敬铭的支持,特聘王轩主持山西通志局,后又加聘杨笃、杨深秀、张铁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