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古国建筑特点是什么?河洛古国建筑遗址盘点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以南2千米、伊洛河东4千米,处于河洛文化中心区。站在遗址高处,黄河两岸风光一览无余。遗址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3重大型环壕、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采取版筑法夯筑而成的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遗址、3处经过严格计划的大型公共墓地、3处夯土祭祀台遗址等,并出土了1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

河洛古国宏大的建筑范围,严谨有序的布局,所表现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承载的思想观念,显现出古国时期的王都气象,北斗9星与“天下第1”的关联和其他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王朝文明所承袭传承,中华文明的主根脉越发清晰。

双槐树遗址的夯土基址

北斗9星背后的奥妙

关于河洛古国北斗9星的天文遗址。在双槐树遗址的中心居址区内,用9个陶罐摆放成北斗星形状的天文遗址。陶罐埋在土中,只露出1小部份。 

双槐树遗址的部份北斗9星遗址

“北斗9星遗址有政治礼仪功能,主人借此神化自己,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也表明当时人们已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用以视察节气、指点农业。”顾万发如此概括,背后丰富的细节却比这句严谨的总结有趣很多。

首先需要明白北斗9星天文遗址所处的特殊位置。遗址的中心居址区可以简单理解为贵族居住的区域,在居址区的南部,两道370多米长的围墙与北部内壕合围构成了1个18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结构,特别是围墙东真个造型,非常特殊,被专家视为中国最早瓮城的雏形。

中心居址区

瓮城是古代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1,通常是在城门外或内侧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河洛古国的中心居址区已有典型的瓮城建筑结构,可见居住者非同1般。这里发现有4排大型房址,房址之间有巷道相通,其中最大的1个房子面积达220平方米,即便放到今天看也属于豪宅。摆成北斗星形状的9个陶罐就是在这所房子前面的门廊发现的。

瓮城

在北斗9星遗址上端,北极附近——古人认为北极是天的中心,还有1头首向南并朝着门道的完全麋鹿骨架。麋鹿在古人眼里是1种奇异的动物。古代有天子冬至祭天的传统,大部份鹿类在夏天脱角,只有麋鹿在冬至脱角,所以统治者把麋鹿脱角视为吉祥的意味,并把麋鹿与1年最重要的节气冬相当联。另外,道教有“3蹻”的说法,指龙虎鹿3神兽,它们是帮助神巫上天的桥。麋鹿也应有鹿蹻的意思。

麋鹿骨架

可以想象这样1个5000多年前的画面:9个陶罐和麋鹿都埋在地下,当房子建成后,居住的主人平常活动时,就恍如骑在麋鹿身上,向诸部落氏族表达自己才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专家推测,这应当是1位有地位并且谙习巫术和天文的古国首领,以这类方式设计自己的居室实际是在神化自己。

北斗9星天文遗址的发现,表明5000多年前的“北斗”崇拜是当时仰韶先民的最高信仰之1。其中1颗如今已看不到的星,专家推测多是景星,即超新星。《河图》记载:“黄帝治,景星见于北斗也。”也就是说,在北斗附近出现景星的时候是黄帝治理天下的繁盛时期。这9个陶罐,有可能记录了1次超新星爆发,目前相干研究还在进行中,如果情况属实,将是对世界天文学史的巨大贡献。

青台遗址,那里也发现有陶罐摆放而成的“北斗9星”图案。青台遗址位于河南荥阳,与河洛古国属于时期近似的文化遗存,发现的“北斗9星”标志物大小与天体实际亮度基本1致,用现代天文学软件演示,位置也非常精确。同时还存在北斗9星祭祀区,尤其重要的是还发现了圜丘形天坛遗址,殊难堪得。

北斗9星遗址

专家们认为,双槐树遗址连同青台的“北斗9星”遗址、天坛圜丘及有关建筑,既是科学的天文遗址,也明显具有特殊的人文含义。这些高等级的人文与天文遗址融会的现象,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惟和“天地当中”的宇宙观已构成,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点的初期代表。

墓葬区流露的文明发展模式

河洛古国还发现许多被后世承袭的文化传统或社会观念,实证中华文明5千年不曾中断。

遗址内发现3处墓葬区,共有1700多座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均呈排状散布。墓葬为东西向,墓主人仰身直肢,头向西。其中1个墓葬区初期主体被遗址外壕和中壕及1条围沟围成1个独立的区域,应是中国初期帝王陵寝兆域制度的雏形。

祭坛

双槐树遗址的墓葬里随葬品很少,即便墓葬范围很大、等级很高,里面也没多少东西,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于特例,这可能跟中原地区的丧葬思想有关,首领掌握军事权和祭祀权,但宗教色采不浓郁,不主张把生前的东西带到死后世界,这也是其延续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人祭坑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代表性观点有“满天星斗说”“相互作用圈说”“重瓣花朵说”“文明起源模式论”等。“文明起源模式论”的提出者李伯谦认为,河洛古国的1系列考古成果,为探讨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原模式”提供了可能。

重视民生,发展农桑,重视传宗接代和社会长河洛古国建筑特点是什么?河洛古国建筑遗址盘点治久安,不过分地把创造的社会财富贡献给神灵,而是投入社会再生产。这1模式在后世被主流政治社会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最具代表性和引领性的主流发展模式和思想,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缘由。

“中华文明的根和魂在这里,其他地方文化断了,没有延续下来。”为了帮助理解,李伯谦略带调侃地解释,很多地方推重神权,整天拜鬼拜神影响工作,还把好东西都放在墓里或敬献给神灵,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

另外,河洛古国已体现出兼容并蓄的文化传统,表明中华文明从起源阶段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

未知元素待揭答案

河洛古国吸引人1再探访,足以显示值得探究玩味的现象很多。有些还没有知晓确切答案的,也因未知的可能性平增几分神秘和魅力。

古代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有关于黄帝时期“1百年,地裂,帝陟”的记载,唐朝天文学著作《开元占经》记载,“黄帝将亡则地裂”,表明产生了地震,黄帝部落就迁走了。偶合的是,在双槐树遗址发现了多处地震引发的裂缝遗址。

地裂缝遗址发现于遗址内壕和中壕东南部解剖沟内,呈东西条状,错乱交叉,缝内有淤积黄土,还有明显的地层错位现象。北京大学相干专家现场确认,认为多是地震引发的裂缝,且震级在6.0级以上。

遗址的3重环壕也有深意。从空中俯瞰,双槐树遗址被内壕、中壕、外壕3重宽大的环壕围绕,构成周密的防御体系,并均有对外通道。今天的普通人很难想到,这些壕沟除防御外敌入侵的功能,可能还具有礼仪性质。

面阔15开间的大型建筑基础

“3这个数字在古代可以与昆仑联系,由于昆仑山上住的都是神仙,所以帝王之制都常常采取3重,属于高真个礼制建筑。”顾万发说,这3重环壕并不是在同1时间建成,由于建设周期太长,但是在聚落繁盛时期是共存的,这类规制也是判断遗址具有高等级性质的重要证据。

还有1处特殊遗址,专家们至今难以定性。该遗址位于大型居住中心基址前面,现存多排,已发现100多米,采取了当时中国最为先进的土木工艺法式——版筑法,类似现代铺地板砖,而且使用跨度很长,多是1处公共场所,这类布局很有“前殿后寝”的模样。

大型版筑遗址

大型版筑遗址剖面

天地当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性思惟、具有引领性的文明发展模式,大量建筑基址等等,双槐树遗址所表现的这些内涵,和种种被后世王朝文明承袭和发扬的现象,足以表明5千年中华文明主根脉可追溯于此。相信随着考古人员的努力,河洛古国更多丰富的内涵将逐渐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