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大钟的简介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钟是寺院为报时、集众而敲击的法器,又称大钟、钓钟、撞钟。

简介

寺院为报时、集众而敲击的法器。其形制有2种

(1)梵钟︰又称大钟、钓钟、撞钟、洪钟、鲸钟、蒲牢、华鲸、华钟、巨钟。多属青铜制,少数为铁制,1般高约150公分、直径约610公分,情势是上端有雕成龙头的钓手,下端有相对的2个莲华形撞座,称为8叶,撞座以下称草间,下缘称驹爪;以上则分池间、乳间2部份,且乳间有小崛起物并列环绕,又连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又名6道。另外,钓手傍有呈圆筒状的插通内部。此类钟多悬于钟楼,作为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之用,如《敕修百丈清规》卷8〈法器章〉云(大正48·1155b)︰“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永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其所发之音或称鲸音。又后世多在其表面平滑处刻铭。

(2)半钟︰又称唤钟、小钟,多以真(黄铜)铸造,通常高约610至810公分,乃吊于佛堂内之1隅,因其用处系为普告法会等行事之开始,故亦称行事钟。

寺院大钟之制源自印度,然钟在该地系称犍稚(ghauta),如《增1阿含经》卷2104云(大正2·676c)︰“阿难(中略)即升讲堂,手持揵椎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诸有如来弟子众者尽当普集。”此有木、石、铜制之别,雕刻极其精美,多悬于钟台。在中国,黄帝时即有工匠垂铸钟,原系祭祀、宴享的乐器,如西周有所谓的“编钟”。到佛教传入后,始成寺院中的法器。此物多为青铜制,外形朴素,常刻有铭文,且自6朝时期起多挂在钟楼。如《广弘明集》卷2108列有大周2教钟铭(北周·天和5年武帝制)、大唐兴善寺钟铭、京都西明寺钟铭(唐·麟德2年造)等。又,苏州寒山寺之钟,因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而闻名于世。另据日僧圆仁之《寺院大钟的简介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3所载,5台山的钟楼谷乃文殊1度示现金钟宝楼的地方。

撞钟规则和意义

梵钟的产生是佛教东来、寺院兴起的产物。梵钟就是佛钟,顾名思义是供寺庙做佛事用的,或召集僧人上殿、诵经做作业,另外诸如起床、睡觉、吃饭等无不以钟为号。所以,不同用处则敲不同的钟。但敲钟的讲求也很多,在《百丈清规·法器》中说:“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即破永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故晨昏敲钟要连击1百零8下。

1百零8下的规则与“9”有关,由于在我国古代,认为“9”具有极高、吉祥之意。而“9”的102倍正是“1百零8”,是把“9”的意境推向极致。

永乐大钟

北京的大钟寺,原名觉生寺,觉生寺的大钟是明朝永乐年间铸造的,所以叫“永乐大钟”。铜钟悬挂在大钟楼中央巨架上,通体褚黄,高6.75米,直径3.7米,重46.5吨。钟唇厚18.5匣米,钟体光洁,无1处裂缝,内外铸有经文230184字,无1字遗漏,铸造工艺精美,为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珍品。撞击之,音色好,衰减慢、传播远。轻撞,声音响亮优扬,回荡不绝达1分钟。

重撞,声音雄壮响亮,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方圆50千米皆闻其音。据冶金部门分析,该钟配方科学,钟体强度达最好值,故受撞5百多年,仍完好如初。此钟的悬挂方法符协力学原理,悬钟木架采取8根斜柱支持,协力向心,受力均匀,大钟悬挂在主梁上,全靠1根长1米、高14厘米、宽6.5匣米的铜穿钉,穿钉虽承受几10多吨的剪应力而安然无恙

钟体内外皆铸有经文,外面为《诸佛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弥陀经》和《102因缘咒》,里面为《妙法莲花经》,钟唇为《金刚股若经》,蒲牢(钟纽)处刻《楞严咒》等,计有经咒17种,皆汉字楷书,字体工整,古朴道劲,匀称地散布在钟体各处,相传是明初书法家沈度的手笔。当初明成祖铸造这么多佛经於钟上,为的是宏扬佛法,使佛经传诸久远。

2103万多字的佛经铸在钟上,击钟1下,字字皆声,等于朗读1遍经文,自然是功德无量。15世纪初叶,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修建京师有3大工程,即故宫、天坛、永乐大钟。明成祖铸造大钟,是为宣扬“壮举”。大钟铸好后,先挂在宫中,明万历年间移置万寿寺,清雍正101年移置觉生寺。钟身内外铸满阳文楷书佛教经咒,是明初馆阁体书法艺术代表作。大钟所铸经文,几百年来误传是《华严厉经》,故有“华严钟”的叫法。查明钟上所铸乃以明永乐帝御制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和以《法华经》为主的8种经,并没有《华严经》。大钟铸造精致,钟形弧度多变,周身无磨削加工痕迹,充分显示铸造工艺高超,奇妙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