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湘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战斗力又如何?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创建者和统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1下相干内容。

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江忠源组建了1支2000人的地方团练武装,在作战中表现不俗,曾国藩受此启发创建了湘军。尽人皆知,曾国藩正是因湘军而成名,笔者在此首先详述其组织架构和军事设备,希望能以此和大家探讨湘军成功的秘诀。

01

湘军的组织架构和军事设备

首先来看看湘军的组织架构,湘军的基本作战单位是营。1个营里有5名军官,500名兵士。营下分为4哨,哨以下再分为队,还另设1支亲兵,也分为若干队其等级设置和每级人数以下:

营官(营长)1人,配有亲长(高级军士,营长卫兵)3人,什长(军士)3人,亲兵(营长卫兵)60人,火勇(炊事员)6人;哨官(连长)及哨长(哨官副手)各4人;护勇(听差,传令兵,每哨5人)20人;什长(军士,每哨8人)32人;正勇(兵士,每哨84人)336人;火勇(炊事员,每哨9人)36人。

每1队亲兵里通常包括1名没有军衔的军官、10个兵士和1个炊事员。每1营包括1名军官和107个士卒。根据《湘军志》记载,每一个营的设备包括2门轻型抬炮,48支步枪,90支火绳枪(抬抢),95把刀剑,95支长矛。这只是记录在册的数字,而实际上湘军是不遗余力,把能找到的武器都作为设备。在清朝时期湘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战斗力又如何?这些武器当中,最有效的武器是步枪,由英国人在1840⑴842年的雅片战争中首先使用(以下图所示)。

这是1种老式的大口径短枪,重约20磅(约18.2斤),防守时驾在1个转台上,重逢时架在人的肩膀上。它的里面填充了铁球和弹丸充当子弹,近距离射击时是可以致命的武器。在清廷还未对外购买这类设备之前,太平军早已先发制人,向外国大批购买了这类武器。他们在早期的战役中频频告捷,多半是由于这类新式设备的优越性。

清廷在吃了苦头后,从1860年开始从外国购置这类当时的先进武器,同时得益于英法下令对太平军进行了武器禁运,因而清军逐步挽回了战场上的颓势。到了1864年,湘军的每营都有好几队配备了新式的武器,人称“洋枪队”。

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长江流域还没有动物牵引物质的习惯,也没有车辆运输。在没法使用船运的地方,开始使用人力,由青壮年男子挑抬弹药、辎重等军用物质。每一个营都配有负责搬运的长夫,人数以下:

营属普通长夫78人,抬炮队每队3人,步枪队每队3人,其他各队每队2人,每名哨长配备4人,这样1个营总计长夫180人。

长夫和军中的兵士1样有军籍,打仗时就由他们来顶替死伤人员。有证据显示,当长夫顶替兵士后,空出的长夫名额常常由军队所在地的长夫来弥补,这些人随后又会成为兵士。到了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湘军里面很多兵士都并不是湖南人。

事实上我们可以判定,左宗棠通过这类方式招募了许多原属太平军的人,后来他在甘肃和新疆弹压起义,军中几百名兵士都是从前的太平军。据统计,1个营的全部作战气力是500人,但实际上1个营的总人数到达了688人,其中有5名军官,2名文书,1名军法官,500名兵士及180名长夫。

和现代军队不同的是,湘军在营以上没有特设的军事单位,但2到10个营可组合在1起,由1名选定的“统领”指挥,其军衔相当于西方的“准将”。2个及2个以上统领所统率的军队组合在1起,由1名“大帅”指挥,其职务相当于西方的“将军”,他所指挥的部队称为“军”。

02

湘军的凝聚力从何而来?

比起绿营抓壮丁的现象,湘军征召官兵的制度完全以自愿为原则。大帅从亲朋好友当选出他手下的统领,然后这些统领再从自己的友人当选出营官,营官依样画葫芦挑选哨长、招募兵士。值得重视的是,湘军接纳的兵士只限于来自乡下的农民,城镇居民和曾在衙门听差的人都被排除在外。因此产生了1个现象,全部营的兵士都是从毗邻的几个村里招募的,大家都是邻里,彼此相识。就这样,营成了1个家长制的军事组织,营官相当于“父亲”,哨长相当于“兄长”,兵士相当于“儿子”。

每一个应征而来的兵士都需要有同村的人具保。他们必须是身强力壮、身手灵活的年轻农民,在村庄里1向名声不坏。每一个兵士都必须由营部登记入册,他的姓名、他父母兄弟的姓名都记录在内,如果他有妻儿,其姓名也要1并登记。每一个兵士还必须在自己的姓名旁边按上大拇指的指纹。

03

湘军兵士的待遇

湘军兵士的薪饷包罗万象。军队为每一个兵士提供1套作战时用的军队制服,也可在其他仪式庆典中穿着。薪饷中还包括衣物、食品、鞋子、药物等。营官每个月领取50两银子的俸禄,另有150两银子的补助,用于雇佣文书、救助伤员、购置服装和军旗等。分配给营部的经费也由他领取。以日薪计算,按30天为1月,每个月的分配以下:哨官9两,副哨长6两,什长4.8两,亲兵4.5两,兵士4.2两,火勇3.3两,苦力或长夫3两。

以30天为1月计,全营的薪饷每个月为2892.2两银子,这里面包括了营官的俸禄和补助。湘军的薪饷1般都是拖延几个月才发。但比起8旗绿营军的吃空饷喝兵血,湘军兵士的待遇无疑是好多了。对阵亡兵士,湘军会给他的家属1笔抚恤金,对受伤致残的兵士,也给予数额不等的救济金。

04

湘军如何行军扎营?

军队平常每天行军16至21千米,急行军时速度则到达每天32千米。扎营时不论逗留时间长短,都会在营地外头挖1条起保护作用的壕沟。壕沟深3米、宽2.4米,底部较顶部稍宽;壕沟内侧筑1道高2.4米、宽3米的墙,墙内再挖1条壕沟,尺寸是外壕的1半;壕沟内再筑内墙,尺寸是外墙的1半。兵士住在内墙当中。

平时营里每天有50人放哨,敌情出现时哨兵的人数加倍。这些哨兵两小时轮换1岗,其口令在午夜时更换。所有通往营地的道路都设了路障。距营门约百米处设1市场,农民和商贩在此聚集,和营里的人做生意。值得1提的是,湘军的军规非常严格而独特:

军营附近不准吸食雅片;制止赌博;制止大声喧哗;女性不能进入军营,且在任何地方侵犯妇女都是死罪;严禁兵士散布谎言或讨论迷信的异象;兵士不能在没有军官参与的情况下开会,不准秘密结社和信奉怪力乱神,也不能穿着色采艳丽或设计奇特的服装。

05

曾国藩如何治军?

据称曾国藩起初其实不太信任这些农民出身的兵士,生怕他们缺少英勇之气,由于当时的观念通常认为,种田的农夫和英勇的尚武精神不沾边。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农夫勇敢善战,而且不被思乡之情所牵绊,离家越远,士气反而越高涨。事实证明曾国藩的担心是过剩的。湘军的赫赫战功很快就众所周知,湖南人为他们的军队感到格外自豪。听说每回湘军征兵,1个名额都有10人争抢。

曾国藩治军重视思想控制,他对军官循循善诱,训戒他们要效忠报国,随后这些思想又由军官灌输给兵士。这些农民出身的兵士大多没有见过世面,对他们来讲,所出身的县城就是全部世界。他们在军中逐步接受了从前闻所未闻的新思想,由于自信心大大提高,感到作为军人的光荣,如此1来士气得以凝聚,进而通过时间的洗礼,使得湘军成了1支真实的军队。

湘军这个名号流传久远,是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武装气力, 其余脉乃至可以延续到民国时期。但湘军的总人数很难计算。据称1856年是湘军由6万兵士,此时他们大多都是湖南人。后来与太平军作战时,很多地方省分的军队重组,与湘军合并。例如李鸿章最初与曾国藩联手,并肩作战好几年以后才另外建立了淮军,但其架构仍与湘军基本1致。湖南省内在战争期间保存了大量兵力以保卫本省,而湖南籍兵士在省外服役的人数最多时超过12万人。

06

结语

多年以来,湘军都是清王朝唯1能对抗太平军的武装气力。要是没有湘军,没有受其影响而发展出来的其他武装气力,那末毫无疑问,清代已被太平军颠覆。在太平军横扫这片土地之前,8旗军和绿营军这两支正规军已如风中的败絮,不堪1击。在湘军这样的新军当中,机会对优秀人材敞开了大门,他们在军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凭仗在艰苦卓绝的战役中的勇敢表现,湘军出现了大量人材,很多来自湖南农村的兵士取得了名望和地位,许多大字不识的人被擢升至将军1级,而这些光荣在和平时期,是只属于读书人的,战争给了这些贫苦的田舍郎弟改变命运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