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散文家魏禧生平简介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魏禧(1624年3月2日~1680年11月17日),字冰叔,1字凝叔,号裕斋,亦号勺庭先生。江西宁都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与侯朝宗、汪琬合称“明末清初散文3大家”。与兄魏祥、弟魏礼并美,世称“3魏”。3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合称“易堂9子”。

魏禧论文主张经世致用,积理、练识,他擅长策、论等以广大胸怀而谋天下之事的文体,同时对其它文体的创作也都有所心得,并且写出了煌煌百万字的作品。他的文章多歌颂民族气节人事,表现出浓郁的民族意识。

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1定的见解,著有《魏叔子文集》22卷,《诗集》8卷,《日录》3卷,《左传经世》10卷,《兵谋》、《兵法》各1卷,《兵迹》12卷。散文作品有《邱维屏传》和《大铁椎传》等。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明熹宗天启4年正月103日(1624年3月2日)魏禧诞生在江西省宁都县城的1个富有家庭。父亲魏兆凤,字圣期,号天民。为人乐善好施急人之难。崇祯初,学使陈懋德推荐兆凤,诏举孝友廉洁。不久,又推举他为师儒,通过巡抚叶成章上奏朝廷,天子遂下诏征请。兆凤“以时方重资历,朝廷多党人,虽出,志不得行,俱不就”。

当时学者称兆凤为“征君”。魏禧从小体弱,随父读书,就学乡里,他聪慧好学,博闻强记才气过人,“101岁补邑弟子,冠其曹”。他性情慷慨自信,乐于为人排难解纷,而且还喜欢与人谈论军事。

孙静庵在《明遗民录》中评价他“善擘画理势,事前决成败,悬策而后验者10常89”。他的这类预感性和洞察力不但赢得同伴的信任和尊重,而且为以后安身立命,谋划隐居翠微峰打下基础。少年时期的魏禧有过远大抱负,104岁时求学于同里杨1清初散文家魏禧生平简介水先生门下,致力于科举考试,希望有朝1日金榜题名,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据杨墓表记载:先生诸弟子中,禧最晚进,事前生以诤子自任,常面诤先生,先生大悦,奇之,自是无大小事必尽言。但是1644年甲申之变使他的科举空想幻灭,此时他年仅2101岁。他深痛国亡,把甲申之变归罪于科举“不得实用之才,有负朝廷”。因而弃科举,跟从姐夫邱维屏研习古文,从此走上了另外一条治学之路。

据山抗清

顺治2年(1645)7月,由于南明降清将领引兵进入江西,江西人民的抗清斗争蜂拥而起。江西北部早在北京陷落前即遭张献忠部队的劫掠,因此军事气力削弱,地位动摇,在左良玉军延续过境和清军自武昌进行追击时,则几近完全瓦解。

顺治3年,江西北部诸郡相继被清军攻破,战事移到赣南地区。江西南部南安、赣州2府是抗清斗争最剧烈的地区。

魏禧曾说:“赣州102属邑,皆负山依阻,地迫闽粤,故昔称多盗,而天下稍稍有事,则蚁聚蜂起,揭竿假名义者,不可胜数。”因此这1带农民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清军进占江西以后,他们英勇的担当起抗清使命,组织各种武装,抗清起义大小数10处,遍及瑞金、石城、兴国、龙南、赣州、宁都等地,这些队伍同福建、广东的农民抗清斗争遥相呼应,声势很大。

顺治3年10月,经过半年的围城以后,赣州的战事异常惨烈。清军攻入赣州后,南明隆武朝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廷麟督乡勇巷战,兵败投塘自尽。宁都1带饥民和抗清武装并起,他们占据城乡,斗争剧烈。

宁都地处赣南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当明崇祯帝自缢的消息传到宁都时,魏氏父子“日往公庭哭临,食不甘味寝不安席”。随后,清兵入关夺取了北京政权。

魏禧与原兵科给事中曾应遴等当地官绅1道,积极筹划起兵勤王,其父魏兆凤首先破产相助,招募兵丁保持宁都地方社会秩序。社会的动荡不安,盗贼蜂拥而起,使许多有识之士希望通过团结互助结寨自保。宁都城西郊410里有座金精山,周围数10里奇峰罗列,著名的有102座而翠微峰居其首。

翠微峰是由许多壁立千仞的巨大石柱组成,由于数千年的风化,4面悬崖绝壁“削起百10余丈”,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是1个避世隐居的理想之地。因而“事会盘错,指画灼有经纬,思患豫防,见几于早”的魏禧,选中了这阔别尘嚣的“金精山第1峰”。变卖家产,雇人开凿石级阶梯,直通山顶,然后在山顶辟平地筑屋,挖池蓄水,种植蔬菜、谷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