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化即是民族始祖太昊伏羲及中华根源文化
1、伏羲
每一年农历正月106日,相传为伏羲生日。这1天,天水市民众自发集会到伏羲庙祭奠“人宗爷”(按:天水人习惯将伏羲称为“人宗爷”),祈求幸福安详,新年好运气。
除民间祭祀,天水还在每一年举行盛大的公祭活动。
据《3皇本纪》记载:伏羲“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因而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于庖厨”。伏羲通过仰观俯察,了解自然万物,所画8卦是用8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利用8卦占卜吉凶,正是这类对世界初步认识和掌控方式,并孕育着中国哲学的萌芽,这也是后来《周易》的思想基础。伏羲还立9部、设9佐,以龙纪官,号龙师。禅于伯牛,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制历法,定节气,消息祝愿,以测吉凶,尝百药,制9针,以拯天疾,首创了中华最早的文明。
1、伏羲民族始祖地位的确立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民族始祖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也是神圣血缘观念的具体表现。1个民族始祖地位的确立,有历史的因素,政治的因素,同时也是多种文化相互融汇的结果。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始祖是国人历经千百年反复审慎地选择而确立起来的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的代表。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的本身也是历史性的。作为1种文化现象,对民族先祖的认定,是从远古的传说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在1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逐步确立起来的。“3皇5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世系位序的排列在年龄战国到秦汉时期已逐渐确立。“3皇5帝”的世系当中,太昊伏羲氏位居“3皇之首”、“百王之先”,是居神农、黄帝之前的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关于太昊伏羲的文字记载至迟在年龄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左传》、《管子》、《周易》、《庄子》、《荀子》、《列子》、《战国策》、《国语》、《世本》、《逸周书》、《山海经》等先秦典籍都有关于太昊伏羲的表述。《周易·系辞下》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因而始作8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段话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伏羲功业和始祖地位,影响甚大。
在正史中,司马迁《史记》从5帝之首的黄帝记起,未为伏羲立传,但他在《太史公自序》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8卦。’”肯定了伏羲的文化贡献。到了东汉班固的《汉书》,则突破《史记》的界限,将上古帝王世系从黄帝推至伏羲,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汉书·古今人表》中首叙伏羲,次列炎、黄;《汉书·律历志序》引《左传·昭公107年》“郯子来朝”诸语,认为“稽之于《易》,炮牺、神农、黄帝相继之世可知。”并以太昊伏羲为历史源头,肯定他3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这就是说,在古帝王系统中,只有太昊伏羲氏是“继天而王”的,因此他是百王之先,炎、黄诸帝继伏羲而王。
晋代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是1部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业绩的史书,所叙上起3皇,下迄汉魏,3皇首列伏羲,次为女娲、炎帝。梁代肖绮《〈拾遗记〉序》中说:“文起羲、炎”。其后唐高祖《修6代史诏》和唐太宗《修晋书诏》均以伏羲为中华文化的肇始者,所谓“伏羲以降,因秦斯及,两汉继绪,3国并命,迄于晋宋,载笔备焉”。至唐开元间,司马贞为《史记》补写《3皇本纪》,综述、补充前世有关伏羲的文献材料,成1篇较为完备的史传。至此,伏羲在历史古代典籍中历史化的进程全部完成。
2、伏羲在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方面的贡献
现代学者在解释“民族”的意义时,愈来愈多地偏向于从种族血缘和文化传统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我们在讨论民族始祖的确认进程时,要同时看到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历代典籍对伏羲的文化贡献所载甚多,这些贡献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民族血缘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
从民族文化的构成上来讲,传说伏羲始画8卦,开启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源。《周易》、《史记》等典籍记载了伏羲“作8卦”的重要贡献。《论衡·齐世》:“故夫宓牺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智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故宓牺作8卦以治之。”描写了伏羲时期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篇》注引《中侯握河纪》谈到与伏羲关系密切的“河图洛书”和8卦:“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遂法之画8卦。”伏羲8卦中所包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思惟方式和辩证法思想,是我们民族思想方式的基础。可以说,伏羲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先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传说伏羲确立了天文历法;发明网罟,教民渔猎;养6畜以充庖厨;造琴瑟,作音乐等。这些均反应了伏羲在文明和文化初创时的贡献。
与中华民族另外两个重要始祖炎帝和黄帝相比,炎帝是农业文明之初的代表,主要是对农业生产的贡献;黄帝是农业文明进化时期的代表,主要是华夏各族政治和制度上统1的意味。而伏羲所代表的是比炎黄2帝更早的渔猎文明时期,是中华文化最早的源头,是文明初始的意味。
从民族血缘的凝聚上说,伏羲时期是1个部族融会的时期,史载伏羲“正姓氏,制嫁娶”。《路史》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姓氏的主要作用就是明血缘、别婚姻,纯粹血统。不同部族的人分别有不同的姓氏,“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各个部族相互通婚混血,从而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基础。这是伏羲在民族血缘方面的伟大贡献。
太昊伏羲氏还赋予了我们民族以总徽号——龙。《左传·昭公107年》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大量文献和考古资料均证明,伏羲“人首蛇躯”。蛇是伏羲氏的图腾。中华民族的总图腾“龙”,正是以蛇为基础,会合了多民族图腾而成的。闻1多在《伏羲考》1文中指出,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1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吞并面产生的混合的图腾”。龙图腾的构成,意味了中华民族主体血脉的会聚和文化的奠基。从此,普天下的中国人都有了1个共同的名字——“龙的传人”,共同尊奉同1个先人——伏羲。在伏羲的旗帜下,多民族团结和合,统1为中华1家。太昊伏羲因此而成为中华民族血缘和文化的广泛代表。
2、伏羲文化
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已民族的文化,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已民族的文化精典;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已民族的文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已民族的文明精典。中华文化其根是伏羲文化,博大包容,反应了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反应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伏羲文化可谓中华文化的精典,可谓中华文明的精典。
如果说历史的前进与发展的动力是人类文化,人类文明则是文化的精典。“文化”者,“文”而“化之”,只用“文”才能推动历史的进程,才能创造人类文明。利用武力,不论其多么强大,都不能创造世界文明,只能破坏世界文明。中华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石,是中华各民族大1统的基石。
甚么是中华文化?其实,中华文化就是伏羲文化。
为何要这样说呢?由于伏羲文化不但构筑了中华文化的主要框架,是中华文化的脊梁。伏羲文化也是远古文明的1个缩影。
伏羲在6千多年前,所创酿成的王业可谓昊昊然皇皇然矣!这些王业是世界的物资的精神的?是古文化是古文明?
马克思认为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资与精神两个方面。而狭义的文化只包括精神1个方面。而伏羲的王业包括物资与精神两个方面。如创网罟、始6畜等,其精神方面的如始建都、龙图腾、画8封、制嫁娶、正姓氏、创书契、始熟食、创音乐、创炙针等。我们看来,上所列述的101条,不论表面是属于物资的创造,还是属于精神方面的创造,都是属于大文化,属于广义的文化。伏羲的发明,在人类的蛮横时期,上述不论哪1项,都是了不起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大事件,都牵涉到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伏羲画8卦,揭露了天道“天人合1”的大宇宙科学观,这不但是当代科学的“高科技”,龙的子孙后人,6千年来把其视为“无字天书”,今天仍旧不失“高科技”之称呼。其确切的定义,是中华远古文化,还是中华远古文明?
关于文明与文明时期的概念与辨别,美国人L。H。摩尔根在《古代社会》1书中首先使用“文明时期”。他根据人类“生存技术”的进步,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期、蛮横时期与文明时期。文明时期属于标音字母的出现和文字的出现,直至现代。分为古文明阶段与现代文明阶段。古代文明的标准有城市、贸易、简单的机械出现、古代艺术、科学、国家、军队、基督教等。
伏羲被称为中华民族始祖3皇5帝的“百王先”、“3皇之首”、“上上圣人”,“都”于宛丘,1984年发掘出了羲皇故都宛丘,方广百亩。被誉为近代地下发掘的范围最大的1座地下古城址。“城市”出现了吧!伏羲创网罟,执伏牺牲养成6畜,首创人类的畜牧时期,结束了茹毛饮血,开始吃熟食,也是1项人类的重大文明吧!伏羲制嫁娶,结束了群婚、乱婚,方始“1夫1妻”的对偶婚,正姓氏,别血缘,提高了人类的本身质量,又是1项关系人类的重大发明吧!不论许慎的《说文解字》,还是其它关于考证中国文字的典藉,皆说8卦的8个符号,是中国方块字的“先人”。中华原始文字出现了吧!特别是伏羲画了8卦,伏羲在6千年前竟创画了今天仍旧视为科学的“高科技”8卦,在伏羲时期竟出现了“高科技”?
在两千多年前,晚于太史公司马迁《史记》125年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世历千古,人更3圣”。3圣者伏羲、周文王与孔子也。在汉武帝“免除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两千多年来,儒家文化1直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支柱和统治基础。OL]q
中华民族是1个优秀的民族,中华文化是1个优秀的文化。我们1般地说,中华文化是指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释家文化。这“3家”是“1家”,3元归1,这就是我们常说的“3教归易”。相传,伏羲在6千多年前画了8卦。8卦是天道大宇宙观的集中体现,是《易经》的理论纲领,古来被子称为“群经之首”。可以这样说,《易经》是中华文化的理论纲领。
太史公在《史记。孔子列传》说:孔子“读易苇编3绝”。这位儒家开创人在他的学说中,无不充满《易经》理论思想的灿烂光华。《易经》博大精深,其蕴藏的宇宙全息理论、自控理论、控它理论等,包括了天道、地道与人性。《易经》最高境地是“中和”。这里所说的所谓“中”,在阴阳思想里,它既不阴,也不是阳,这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形而上的无形的东西,才叫“中”;而“和”则是表现出来形而下的有形的东西,才叫“和”。这个最高境地里,正如《老子》开篇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其道有其道,无其名有其名,这是1个和平的世界,安乐的世界,平和的世界。可见“中”的境地之崇高了。
孔子“读易苇编3绝”,终究悟出了《易经》蕴藏的宇宙大道,创建了儒家学说,提出了儒学的最高思想理想境地——“中庸之道”。儒学全部内容基本上可以用就是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忠恕”,而“忠恕”的表现情势是“仁”。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仁”,孔子的回答说:“爱人。”孔子这类“爱人”的思想根据是甚么呢?孔子在《中庸》里这样回答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郭店楚墓书柬.5行》说:“亲而笃之,爱也;爱父,其继爱人,仁也。”《唐虞之道》说:“孝之放,爱天下之民。”《语丛》说:“爱,仁也。”“爱生于性。”
这几典都说明儒家的“爱人”不止是爱“亲亲”,不止是爱自已的亲人,而是“推已及人”,要做到“老吾老和人之老,幼吾幼和之幼”。这个德行是人的最高境地呀,做到其实不容易啊!孔子又提出了他的“中庸之道”作为“仁”准则,这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要把“仁”推行到天下社会,这就是孔子的“克已复礼曰仁。1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在这里,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曰仁”,是在“克已复礼”基础上的“复礼”,才叫着“仁”。“仁”基于“爱”,“爱生于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礼”是规范人的行动外在的礼仪制度,调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平相处,“礼之用,和为贵。”于此孔子又要求人必须自觉地遵照礼仪制度,只有这样才符合“仁”。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为仁出已,而由人乎?”具体说,这就要求人们要报本返始,敬天祭祖,爱自已的父母,重孝思,重师道;而且还要推已及人,爱天下所有的人,有爱心,爱人人。因此说,“礼”是“仁”的条件,没有“礼”就没有“仁”可言。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礼崩乐坏”,那末天下必定要大乱,人世间就不会和谐,就要产生战争,就要相互倾轧,就1定要失去和平。社会就永久没有安宁了,人世间就产生灾害。孔子说“1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天下归“仁”了,人世间就会永久充满“仁”,就会永久充满“爱”,这个世界就是孔子所向往的“理想社会”了。
孔子要求人人要有“仁”的思想基础,人人要向往“仁”,在平常生活中去实践,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了。孔子这里把《易经》的宇宙全息理论、自控理论控它理论等应用到人类社会了。这就孔夫子的高明,圣人之所在。8卦的“中和理论”应用到人类社会,把儒家学说思想推向了人类思想境地的顶峰。`S
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第1位大圣人,孟子则是第2位大圣人。孟子《告子上》这样说道:“知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如果说孔夫子是儒家学说的第1位大圣人,孟子是儒家学说的第2位大圣人,朱熹则儒家学说的第3位大圣人。
朱熹在《朱子文集》中这样说道:仁者,“在天地则盎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包4德而贯4端者也。”“天心”本乎“人心”,“人心”与“天心”是相通的、1致的、统1的。《中庸》这样说道:“诚者,天之道;诚者,人之道。”这就是儒家学就的“天人合1理论”。天诚则和,人诚则安,道诚则尚。天人合1,道出了人类和平的真理。
儒家学说这位开创人孔老夫子把《易经》融会贯通了,他了发现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惊人的1致性,他发现了社会科学源本于自然科学吧!“天机”戮破了,他发现人社会原来是宇宙大世界的1个缩影,或说是宇宙大世界的“苍海之1栗”。古今中外任何大圣人,他们提出的不论是甚么学说,他们都不是发明而是发现了甚么,只是发现了甚么规律,这个发现就了不得了!孔夫子这个伟大的发现,不但而且在全球都是数一数二的,竟在中华文化中独占鳌头两千5百多年!
在2101世纪西方最受崇拜的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说:“笛卡尔的哲学......完成了或说极近乎完成了由柏拉图开端,而主要由于宗教上的理由,经基督教哲学发展起来的精神、物资2元论......笛卡尔体系提出来的精神世界与物资世界两个同等而彼此独立的世界,研究其中之1能够不牵涉另外一个。”
惋惜这位西方伟大的哲学家的基本观点,是天人2分,从根本上与宇宙大道背道而驰而驰了!因他是单纯的研究1点,而忽视了另外一点,人的1只手长在人身上,另外一只手也长在人身上,只研究左手,而忽视了右手,忘记了人本身,怎能全面研究人呢?只研究1个,不研究相干的1个,怎样能全面呢?这样的理论简直如工程兵开凿岩穴1样,只有钻出了他打的岩穴后,他才豁然开朗,才知道洞口外的大千世界。话说到这里,我们并没有否定西方文化价值的想法。
中华文化则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基本理论是“天人合1理论”,也就是就研究天道,不能不研究人性;而研究人性,不能孤立地研究人性,必须要研究天道,这样才有本有未,叫做全面。人离不开天,离开了天,离开了自然,离开了宇宙,那就偏面了,必定会产生错误。很简单的普通道理,人离开了天,没有天赐的1口气,何谈人之存在?那就要1命呜呼了。
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天。”这说明天与人的关系,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只能顺天,不能逆天,因这人类社会,不论研究自然也好,研究人类社会也也,只能光大天道,必须要立足于宇宙大世界观。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于天也;既生这人,则天又在人矣。”此话说得绝妙极了,表面上说的是人离不天,天离不开人,实质上说的是“天是大宇宙,人是1个小宇宙,天中有人,人中有天。”
天是甚么?1般的说,大家看到的是苍天。具体的说是宇宙。在中国典藉《尚书。虞书》中有“皇天上帝”记载,在《诗经。大雅》中有“皇矣上帝”的说法。中国古来称天为“上帝”,俗称“爷”,又称“老天爷”。这位不但是地球上的“老爷子”,而且是全部宇宙的“老爷子”。地球在他的宇宙大家族中是小得不能再小的1个“小孙儿”。由于太阳系在宇宙中是“沧海之1栗”。地球在太阳系中,又是太阳系中“沧海之1栗”。这位“老爷子”的“上帝”,能1统全部没有时空的大宇宙,而且又是那样的井然有序,各星有各星的轨道,不论有生命的,不论没生命的,不论大的,不论小的,各式各样的,都相安和平。对地球,地球围绕太阳转,月亮围绕地球转,人来到了地球上,有喝的水,有吃的植物,植物土中生,而且又是那样的神秘,随4时有序的生长枯稿生长循规蹈矩有序,让像1个无形的金色锁链,让人类享受不尽,生生不息。人也是那样的神秘,生死亡没,也一样的生生不息。《易经。易大传》说:“天行健,君子发奋图强。”“地势坤,厚载万物。”“君子发奋图强”为何发奋图强?这位“君子”仅仅是指人吗?上帝为何在大地上“厚载万物”?天有生命吗?有理性吗?有目的吗?为何有“天道”?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确切存在的“天道”是怎样产生的?耐人思索啊!
《论语.泰伯》中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天生人,天有性。人称天为“上帝”或“老天爷”。爷有甚么基因,孙子应当有甚么基因。人虽然说有性,这个“人性”,由于来自于天的因子,就是“天性”俗语说“你这个人天性不改”,说的就是这个。如果说天与人的关系,或说天道与人性的关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孔子在《中庸》中曾这样说道:“天命之谓性。”孔夫子说的是人性是有天赋予的,即是人性是先天固有的。
在《郭店楚简》中有这样1句话,“性自命出,命由天降。”这里的“命”是指天之命,命是由天而降的,命是由天决定的。这正像草长草枯1样,全是天生天杀。人也是如此。儒家思想认为天是外,对人有1种超出气力,又是1种安排于人的1种支柱气力。这个气力是庞大的,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是甚么气力也改变不了的。不但是力理,又有规律。孟子在《孟子.尽心上篇》说:“存其心,养成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王夫之在《正蒙注》中对儒家学说的“天人合1理论”的诠释非常高明。他这样说道:
“抑考君主之道,自汉以后,皆浏览故迹,而不知圣学为人性之本。然濂溪周子首为太极图说,以究天人合1之源,所以明夫子之生也,天命流行之实,而以其神化之精粹为性。乃以为事物固然之理,不过阴阳变化自然之秩序,而不可背。”
这里,王夫之把儒家学“天人合1理论”中的天道与人性、天与人的关系,解释得维妙维肖:“人性”的“日用事物固然之理”,乃是“阴阳变化自然之道”,“人性”离不开“天道”,人离不开天。
儒家学术的基本理论“天人合1理论”源自《易经》。伏羲1画开天,开物成雾画8卦,1卦之3爻,上爻是天,初爻是地,中爻是人。这就是说,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天地当中。也说明天生人,地养人,天地人方成世界。没有人不成世界,没有天也就没有人。
早于孔子的中国伟大哲学家老子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的“无为理论”。“自然”是甚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道”,天指的是宇宙,地自然厚载万物,这像1个金色的锁链道出了宇宙生生不息图。“无为理论”是甚么?“无为”指的是自然规律,或说指的是宇宙规律。老子琢透了宇宙大道,他也揣摩透了人类社会。他提示人类,要遵守这么1条规律:人应当效发地,地应当效发天,天应当效发“道”,“道”是自但是然的自然规律,即宇宙规律。自然无为,法道自然,太和万物,这就是老子理论的全内容。道家理论的其本其根是天道。老子的理论基础之源,同儒家学说“天人合1理论”,不谋而合,同源自《易经》的核心理论8卦。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华姓氏的博大内涵。我们说伏羲正姓氏,是正天道,正天性,正宇宙生生不息之大道。
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敬天祭祖”的博大内涵,天为何可敬?天有“性”,人之本也。为何要祭祖?人之源也。人知根源,方才能生生不息。
也能够看出中华文化的灿烂丰彩。在6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始祖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始祖太昊伏羲画出了8卦,8卦揭露了自然大道,揭露了宇宙大道,结束了千古结绳记事,令人类开始了“以卦治天下”,也就是以数治天下,也就是以“中和理论”治天下。自伏羲第1代起,历105代而至炎帝神农氏,牛羊等享、工具公有,人人同等,人人相爱,千余年没有战争,这是1“天苍苍,地茫茫,低头风吹见牛羊”的太平远古畜牧世界。
伏羲画8卦是中国历史上的中国历史传说时期了不起的大事件,它令人类古文明爆发了1次大的“革命”。作为人类的古文明,太昊伏羲始“正姓氏”,是人类古文明的1个重大方面。“正姓氏”的“别血缘”,其实质提示人类要返本报祖,正本正祖,遵守天道,即遵守宇宙规律。人们每天呼唤你,警示你的姓氏,呼唤你的姓氏,要你不忘8卦的最高境地中与和,不忘生生不息,要相安和平,保持1个康宁的世界。
天、祖、人3者合1,是中华文化的1个重要特点。伏羲人,又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人类把宇宙视为上帝,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世界,是上帝创造了人。把先人视为人世间的上帝。把天俗称呼为“天爷”,把伏羲称为“人祖爷”。
曾姓起源于姒姓。
1、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听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1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1个世袭王朝夏代,国号夏后氏。
2、夏代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
3、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其实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年龄,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4、曾姓久长以来,1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不虚传的4000年前是1家,故有“天下1曾无2曾”的说法。
少数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许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份的父系是汉族。
扩大资料:
姓氏的分类
1、单姓
单姓(dān xìng):只用1个字的姓。与复姓相对。如:“王、李、张、刘、陈、智、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据统计,中国有单姓6931个。
2、复姓
3、《中国姓氏大辞典》显示,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9012个、3字姓4850个、4字姓2276个、5字姓541个、6字姓142个、7字姓39个、8字姓14个、9字姓7个
4、分别为:西木感给特杜立给特、西木萨给特杜立给特、西姆萨给特杜立给特、那乌那基尔杜立给特、秃秃黑里兀惕塔塔儿、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奥勒特给特玛鲁基尔、10字姓1个即: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王之根源材料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王之根源材料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1些困惑,下面1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