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是1种中国传统乐器,在我国的音乐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初箜篌是古代中国1种伴奏乐器,后来发展成为1种独奏乐器。
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乐器之1。箜篌由筝和筑两个部份组成,通常有21⑵5根弦,是1种弹拍结合的乐器。箜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被视为7102家戏曲伴奏乐器之1。
它常常被应用于古琴、琵琶、笛等器乐的伴奏中,常与曲艺、戏剧、民间歌曲、舞蹈和宗教音乐绝妙地组合起来,构成了中国音乐艺术不可代替的1部份。
箜篌在演奏和制作上都有很高的技能要求。
演奏者需要通过手指技能、音符掌握、感情表达等方面来使得箜篌演奏出优美、调和的音乐。制作方面,箜篌要求制作材料要优良,音质要纯净。琴面选用的是平直而无节疤、漂亮的竹子,1般陈制过后使用起来更加优秀。
箜篌可以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名誉,常常被用于音乐会、演唱会等各种文艺场合中演出。而箜篌还在不断发展,由于它的历史渊源和多种多样的演奏风格,愈来愈多的人对它展现了浓厚的兴趣,也让箜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1股箜篌热潮。
影响方面:
1、国内外影响:箜篌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独奏乐器之1,同时也在亚洲及东南亚等地区广泛传播,对文化艺术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海外,箜篌同样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1,为世界人民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2、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箜篌的声音和曲调在历史上已被大量文学、戏剧、诗歌、小说、电影等艺术情势广泛利用,成了许多文艺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如《韩信盗箜篌》、《箜篌引》等。
3、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箜篌在古代的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音乐和艺术情势也利用在了宗教、婚礼、城市建设等不同的场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在冬至时节、端五节等重大节日都有箜篌相干的文化活动。
箜篌是1种中国传统乐器,在我国的音乐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初箜篌是古代中国1种伴奏乐器,后来发展成为1种独奏乐器。
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乐器之1。箜篌由筝和筑两个部份组成,通常有21⑵5根弦,是1种弹拍结合的乐器。箜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被视为7102家戏曲伴奏乐器之1。
它常常被应用于古琴、琵琶、笛等器乐的伴奏中,常与曲艺、戏剧、民间歌曲、舞蹈和宗教音乐绝妙地组合起来,构成了中国音乐艺术不可代替的1部份。
箜篌在演奏和制作上都有很高的技能要求。
演奏者需要通过手指技能、音符掌握、感情表达等方面来使得箜篌演奏出优美、调和的音乐。制作方面,箜篌要求制作材料要优良,音质要纯净。琴面选用的是平直而无节疤、漂亮的竹子,1般陈制过后使用起来更加优秀。
箜篌可以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名誉,常常被用于音乐会、演唱会等各种文艺场合中演出。而箜篌还在不断发展,由于它的历史渊源和多种多样的演奏风格,愈来愈多的人对它展现了浓厚的兴趣,也让箜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1股箜篌热潮。
影响方面:
1、国内外影响:箜篌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独奏乐器之1,同时也在亚洲及东南亚等地区广泛传播,对文化艺术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海外,箜篌同样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1,为世界人民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2、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箜篌的声音和曲调在历史上已被大量文学、戏剧、诗歌、小说、电影等艺术情势广泛利用,成了许多文艺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如《韩信盗箜篌》、《箜篌引》等。
3、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箜篌在古代的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音乐和艺术情势也利用在了宗教、婚礼、城市建设等不同的场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在冬至时节、端五节等重大节日都有箜篌相干的文化活动。
竖箜篌(雁柱式)20000到80000不等,价格偏高,最好依照实际用处来选购。可以到北京或沈阳或扬州购买。1把好的竖琴大概要3万多美元,比较普通的要55000元,中的要9000元,小的几千就可以买到。
扩大资料:
1、竖琴的保养
1、避免日晒雨淋,或高温差变化及撞击。
2、琴身(木质部份)可用擦琴油,及细致干布涂擦琴身,便可常保光亮洁净。
3、琴弦(尼龙弦部份)是属于消耗性材料,若于不当使用或环境下,较易断弦,故应多预留1组备弦。
2、箜篌与竖琴的区分
现代箜篌属于世界竖琴的行列。这是她们的共同的地方。
外形上,现代箜篌是双排弦(每排36根),竖琴是单排弦;现代箜篌有琴码(参考古筝的琴码),而竖琴没有;现代箜篌的共鸣箱是梨形(参考琵琶的共鸣箱),而竖琴是3角形;现代箜篌在琴柱上有凤回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
第3,现代箜篌在演奏技法上很大程度地鉴戒了竖琴的演奏手法。
箜篌,音箱设在向上曲折的曲木上。音域宽阔、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现经常使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
竖琴,主要有1垂直的前柱、1斜立的长条形音箱和位于上方的曲折的琴颈,构成13角形琴架,琴弦自上而下与前柱平行地绷于琴颈与音箱上,琴身是木制结构。
石、丝、竹、匏、土、革、木8类。
1、石
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异。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立柱和底座作怪兽状,龙头、鹤颈、鸟身、鳖足。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
磬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又分为两组,1组为6件,以4、5度关系排列;1组为10件,相邻两磬为2、3、4度关系。它们是按不同的律(调)组合的。
2、丝
各种弦乐器,由于古时候的弦都是用丝作的。有琴、瑟、筑、琵琶、胡琴、箜篌等。
3、木
现在已很少见了,有各种木鼓、敔、柷。敔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1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
用于历代宫庭雅乐。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行将起始。用于历代宫庭雅乐。
4、匏
匏时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用匏作的乐器主要是笙。
5、革
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
6、竹
竹制演奏乐器,笛、箫、箎、排箫、管子等。
7、土
陶制乐器,埙、陶笛、陶鼓等。
8、金
主要是钟,钟盛行于青铜时期。钟在古代不但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利意味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平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1般为大小3度音程。另外还有磬、錞于、勾鑃,基本上都是钟的变形。
扩大资料:
"8音"也指民间器乐乐种。如山西5台山1带的8音会,所用乐器有管子、唢呐、海笛、笙、梅笛、箫、堂鼓、小鼓、大镲、小镲、大锣、云锣等;广西壮族的隆林8音乐队,使用的乐器共有8件。
它们是:横箫(笛子)1对,高胡、2胡各1把,小3弦1把,锣、鼓、钹各1副。南宁市邕宁壮族8音则主要由大唢呐、小唢呐、5孔笛、锣、鼓、钹、壮族乐鼓等组成。
10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3种形制。
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阔、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
古代除宫庭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
现经常使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利用。
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3种形制《史记.封神书》:“於是塞南越,祷祠太1,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2105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唐朝杜佑《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7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
”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
从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
竖箜篌,汉朝自西域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
《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潢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
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
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曲折的曲木上,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朝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
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
箜篌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考证,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箜篌在古代除宫庭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
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到达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前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
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朝箜篌残品。
这件古老的乐器,从104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渐渐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之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1些箜篌的图样。
中国古代流传的箜篌是卧式箜篌和立式竖箜篌。
新型雁柱箜篌,是根据古代立式竖箜篌的基本造型研制而成的。
新型雁柱箜篌的外形跟西洋竖琴比较接近,但不同的是它有两排琴弦,每排张有3106根弦,每根弦都由人字形的弦柱支持在共鸣箱上,这类弦柱的形状看起来很像天上飞的大雁的队形,所以这类箜篌就被称为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的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阔,表现力10分丰富,既可以演奏古今民族乐曲,又可以演奏竖琴曲。
由于左右两排弦为同音,等因而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有许多方便的地方,它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在音色最美的中音区奏出旋律和伴奏,这也是其它乐器所不能比拟的。
雁柱箜篌在演奏揉弦、滑弦、颤音等演奏手法上,都有独到的地方。
箜篌类型
1、雁柱箜篌
2、转调箜篌
我国作曲家为箜篌创作和改编了许多乐曲,其中独奏曲有:《高山流水》(李焕之)、《湘妃竹》(崔君芝)、《渔舟唱晚》(曹正、崔君芝)、《月儿高》(瞿春泉、崔君芝)、《阳关3叠》(杨通8、刘文金)、《思凡》(唐洪云)、《脸谱》(李海辉)、《绝句》(李海辉)、《洛神》(冯广映)、《文心雕龙》(崔君芝)和《民歌组曲》(张福全、崔君芝)等,重奏曲有:箜篌、箫2重奏《清明上河图》(刘为光)、箜篌洞箫2重奏《妆台秋思》(杜次文)、箜篌竖琴2重奏《鱼美人》(吴祖强、杜鸣心,改编杜咏)等,协奏曲有:箜篌与民族乐队《汨罗江空想》(李焕之)、箜篌与合唱、民族乐队《箜篌引》(李焕之)、箜篌与民族乐队《古陵随想》(施万春、杨青)、箜篌与乐队《孔雀东南飞》(何占豪)、箜篌与弦乐队《彝族舞曲》(杨智华)和箜篌与弦乐队《2泉映月》(陈家驹、张定和)等。
《高山流水》表现了“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的艺术构思。
《湘妃竹》是以汉朝名曲《塞上》为素材创作而成
3、凤首箜篌
4、小箜篌
小箜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
又称角形箜篌。
是竖箜篌之1种,属于竖箜篌中的较小者。
历史久远,结构简单,造型美观,使用方便。
长时间流传于宫庭和民间,清朝失传。
20世纪30年代得以复兴,80年代推陈出新,造型各异的小箜篌登上我国和世界音乐舞台,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当中。
历史悠久的小箜篌,起源于古代猎弓,具有古代乐弓向古代乐器发展的最初型式。
自东汉由波斯经西域传入我国中原后,曾在历代宫庭中利用,隋唐用于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高丽乐和天竺乐中。
在敦煌北魏至唐宋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古代器乐演奏家们“竖抱于怀中”、用“双手齐奏”的角形箜篌,依然保存有古代乐弓的痕迹,只是加粗了向上曲折的共鸣槽。
不但拴弦方法简便,琴弦的数目也多为8弦。
笔者认为:这就是角形箜篌中的小箜篌。
而唐朝杜佑《通典》所载:“210有2(1作3)弦”和宋朝吴自牧《梦粱录》所载“张2105弦”,明显是角形箜篌中的大箜篌。
依照事物的发展规律,1般多为先简后繁,角形箜篌也必定是先小后大、张弦由少及多。
小箜篌1直流传到明末,清朝失传,但在史籍中仍有记载。
《清代续文献通考》中说:“小箜篌,女子所弹,铜弦、缚其柄于腰间。
随弹随行,首垂流苏,状甚美观。
……按弦乐器可行走弹奏者惟小箜篌1种而已。
”书中并附有小箜篌图象。
创作和改编的小箜篌独奏曲有《唐宫夜曲》、《梅花3弄》、《渔舟唱晚》、《思凡》、《宫女怨》和《宫宴乐》等,重奏曲有管子、箜篌2重奏《阳关3叠》、《曲江随想》和箜篌、笙、管子3重奏《凉州散》等。
箜篌音乐
://mp3.baidu/m?f=ms&tn=baidump3&ct=134217728&lf=&rn=&word=%F3%ED%F3%F3&lm=⑴
思凡
://video.baidu/p?word=%F3%ED%F3%F3&pos=3&s=3
箜篌介绍
://video.baidu/p?word=%F3%ED%F3%F3&pos=5&s=1
平湖秋月
://v.youku/v_show/id_XOTI1NTY2NA==.
[ Pí pá ](英文:Lute, pipa)
拨弦类弦鸣乐器。
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
木制。
音箱呈半梨形,张4弦,颈与面板上设用以肯定音位的“相”和“品”。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5指弹奏。
是可独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历史上的所谓琵琶,其实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多种弹拨乐器,形状类似,大小有别,象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
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
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
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
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趋于统1,成为6相2104品的4弦琵琶。
琵琶音域广阔、演奏技能繁多,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演奏时左手各指按弦于相应品位处,右手戴赛璐珞假指甲拨弦发音。
琵琶传统上是5声音阶。
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依照102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标准的琵琶已有8相310品,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但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益于与交响乐队合作。
为后来的进1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到了公元210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有的乃至采取银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鸣。
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和***的应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再次大大提高。
由此出现出1大批融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为1体的优秀的独奏作品,而且还出现了与各种乐器的重奏和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的琵琶协奏曲。
到了2101世纪琵琶不但在中国显现出回复盛唐时期的景象,而且愈来愈遭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很多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遭到中外听众爱好。
可以说,琵琶已开始走向国际乐坛。
弹弦乐器。
刘熙的《释名》称其为“批把”:“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
批把后改写为琵琶。
由此来看,琵琶是从象声字而得。
至现代,旧式4相10品、102品、103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6相108品、2104品、2105品和2108品琵琶。
按102平均律排列。
琵琶背板用紫檀、红木、花梨木制作,腹内置两条横音梁和3个音柱,与面板相粘接。
覆手用红木、牛角、象牙或老竹制,内侧开出音孔,又称“纳音”。
琴头雕有寿字、乐字、蝙蝠、如意,凤尾等样式,有的嵌翡翠宝石。
琴颈称凤颈,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属,背面有凤枕(又称凤凰台)附属。
相用牛角、红木或象牙制,品竹制,是音位的标志。
全长约96厘米。
琵琶有102种定弦法,经常使用定弦为 A、d、e、a。
6相2108品的琵琶音域 A-g3。
右手有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起、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技能。
可演奏多种和音、***。
广泛利用于民族乐队和多种地方戏曲、曲艺伴奏。
著名乐曲有《10面埋伏》、《霸王卸甲》、《汉阳月夜》、《阳春白雪》、《月儿高》,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琵琶的种类
1、5弦琵琶
2、南音琵琶
3、响琶、月琶、高音琵琶、电琵琶
5弦琵琶:
汉魏之交,由西域乐人经“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我国。
最早的记载见于《隋书•音乐志》。
公元56世纪时盛行于中原。
后来又流传到我国的南方。
自南北朝至隋唐的500年间,5弦琵琶盛传不衰,并成为隋唐9、10部乐中西凉、龟兹、天竺、疏勒、安国和高丽诸乐的主要乐器。
在唐朝张祜、白居易等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有对5弦琵琶的描绘,5弦琵琶的构造和古老的4弦曲项琵琶大致相同,到了宋朝教坊已不见使用,而被4弦琵琶所取代。
在唐朝,我国有多种乐器传入日本,其中在公元756年,传入日本的螺钿紫檀琵琶,藏于日本奈良东南大学寺的正仓院中,这张用紫檀木制成的5弦琵琶,工艺精细,通体施有螺钿装潢,腹面上还嵌有1骑驼人抚琵琶的画面,它己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希世珍品。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制成1张5弦琵琶,3个琴轸在琴头右边,两个在左边,改子弦同音为加添1条低音弦。
由于战乱及其他缘由,这张5弦琵琶已失散无存。
最近几年来在琵琶改革方面出现了在4弦琵琶上缩小弦距,增加1条低音弦为5弦琵琶的探索。
为保持琵琶的传统造型,新增的低音D(或E)弦、系于琴头处(弦槽上方中央)的琴轸上。
这类5弦琵琶,扩大了低音区,使音色更加丰富,并提高了演奏技能,也为琵琶乐曲创作和演奏开辟新的前景。
南音琵琶:
琵琶经过历代的流传,在外情势样、规格和演奏姿式等方面,都有程度不同的改变。
而南音琵琶则是因演奏民间音乐“福建南音”而得名。
琵琶自唐朝发展为竖抱,但福建南音1直保持古老的横抱姿式,因此又有“横抱琵琶”之称。
南音琵琶流行于闽南和台湾1带。
是演奏福建南音的主要乐器之1,在乐队中起着指挥作用。
常和南音洞箫配在1起,共同演奏乐曲的旋律,使平淡、委宛的福建南音,富有浓郁的地方特点。
南琶的构造和琵琶完全相同。
南琶的演奏风格古朴、独特,音韵有敲击钟磬之风味。
弹奏技能主要有弹、挑、摙指(快速弹挑)、点指、挞指、去倒、半跳、按音、甲指(相当于竖抱琵琶的“扣”)、快落指和慢落指等。
现在流行的琵琶品种也很多,根据选料、工艺和音质的优劣,分为高级、中级和普及琵琶。
从相和品的数目,可分为4相10品,6相18品、24品、25品和28品数种。
响琶:
在琵琶的基础上,将原来仅起音响反射作用的背板改薄,使之能够振动,缚弦也改成能上下移动,以增大琴的音量,并能采取大提琴的定弦法。
它可以参加乐队演奏,最适于弹奏现代题材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
月琶:
具有月琴和琵琶两种乐器的优点,可以按琵琶的传统方法来定弦和弹奏,也可采取小提琴定弦法和使用小提琴弦。
“月琶”的发音比月琴铿锵有力,音量宏大,音质纯净,音色响亮、饱满而透亮、最合适与京胡合作为京剧伴奏。
高音琵琶:
琴身右上部为新月形,腹面上开有音孔和音窗,琴内音柱可调,发音比1般琵琶高1个8度,高低音平衡,音色动听。
电琵琶:
外形上保持了原琵琶的民族风格,只在琴箱面板上装了1些电器元件,拾音器置于靠近缚弦的琴弦通过电磁感应把琴弦的振动转变成电讯号,然后经扩大器和扬声器发出声音来。
为避免由于共振而酿成的混响,电琵琶增加了面板的厚度,减小了共鸣箱的容积,使音质更加纯净。
电琵琶的音色柔润优美、晶莹剔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琵琶的传派
无锡派:
清朝初叶,琵琶分南、北两派。
南派,即浙***,以陈牧夫为代表,用下出轮。
善于的乐曲有《海青》、《卸甲》、《月儿高》、《普庵咒》、《将军令》、《水军操演》、《陈隋》、《武林逸韵》等。
北派,即直隶派,以王君锡为代表,用上出轮。
善于的乐曲有《10面埋伏》、《夕阳箫鼓》、《小普庵咒》、《燕乐正声》等,无锡华秋萍、华子同两人向南北派两学习,编著《南北2派秘本琵琶谱》3卷,采取工尺谱,有较完全的指法记载,是我国最早印行的琵琶谱。
由华氏传授的流派遂被称作无锡派。
《南北2派秘本琵琶谱》前后出版3次,对后世学者的影响较大,对研究琵琶古谱,提供了宝贵资料。
虽然无锡派嫡派传人不多。
目前依照《华氏谱》原谱演奏的人也很少,但其他各派或多或少地采取了《华氏谱》中部份乐曲整理了现在流行的演奏话。
无锡派在清朝中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琵琶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芳园为代表,李家为琵琶世家,5代操琴,李芳园之父常携琴交游,遍访名家,李芳园在家庭的熏陶下,自誉“琵琶癖”,不但技艺超群,且编撰《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清光绪2101年出版发行,后人称之为《李氏谱》,由李氏传授的流派称作平湖派。
平湖派以李其钰、李芳园、吴梦飞和吴柏君、朱荇青(朱英)等世代相传,流传有《南北派103套大曲琵琶新谱》、《怡怡室琵琶谱》、《朱英琵琶谱》等。
吴梦飞曾得到李芳园的亲授,后又从李其钰的学生张子良,常在上海演出,艺术活动相当广泛,对宏扬平湖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朱荇青师承李芳园高足吴柏君,针对《华氏谱》“左手按弦惟大禁两指不用”,首创了应用左手大指按托之法,并突破了不用小指按音的禁区。
平湖派的演奏有文有武,文曲细腻,常配以虚拟舒缓动作加强余音袅袅之感。
武曲讲求气势,以下出轮为主(《将军令》用的是上出轮)。
平湖派琵琶对现今琵琶的各种风格的构成有相当的影响。
浦东派:
浦乐派传自鞠士林,以鞠士林、鞠茂堂、陈子敬、倪清泉、沈浩初等师承相传,流传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等。
鞠士林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南汇县惠南人,生卒年月不详,性好交游,有“江南第1手”之誊。
鞠有1次坐船至苏州浒墅关,由于时晚城门已关闭,鞠遂操琵琶消遣,守关官兵为其琴声所动,喜而开关放行,故有“弹开浒墅关”之美传。
鞠士林留有《闲叙幽音》手抄琵琶谱,此谱于198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题名为《鞠士林琵琶谱》。
鞠士林的弟子有鞠茂堂、陈子敬、程春塘等,据《南沙杂志》载:“是时吾邑善弹琵琶者有:1为先生,1为陈子敬。
子敬常旅食在外,忆光绪丁亥(1887)至上海东门外王家,适子敬在座,见指套铜甲,弹《霸王卸甲》,音调洪亮,有拔山盖世气势。
人谓:陈善武套,程善文套。
”浦东派的锣鼓技法就始于陈,陈的弟子曹静楼最善于此技。
陈另外一弟子倪清泉用的琵琶比1般要大要长,叫大套琵琶,很能突出武曲的气势。
陈的再传弟子沈浩初,对浦东派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培养了大量琵琶演奏家,整理出版《养正轩琵琶谱》。
浦东派琵琶的特点是:武曲气势雄伟,擅用大琵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文曲沉寂细腻。
其富有特点的传统技法有:夹滚、长夹滚、各种夹弹和夹扫、大摭分、飞、双飞、轮滚4条弦、弦数变化、并4条3条2条弦、扫撇、8声的风点头、多种吟奏、音色变化奏法、锣鼓奏法等等。
崇明派:
崇明地处上海东北角,以《瀛洲古调》琵琶谱师承传授的,由于起源于崇明岛,后人就称崇明派。
崇明派以蒋泰、黄秀亭、沈肇州和樊紫云、樊少云等世代相传,以隽永、娟秀的文曲风格闻名于世。
崇明派琵琶可追溯到3百余年的清康熙年间,那时,北派琵琶传入崇明近邻的通州地区,有白在湄、自彧如父子、樊花坡、杨廷果等人。
初期崇明派琵琶,是承袭了白在湄的北派琵琶,其风格的演化受当地风土人情的影响。
1916年沈肇州编《瀛洲古调》的出版及徐立荪重编后改称《梅庵琵琶谱》出版,遂使崇明派琵琶得以发扬光大。
我国近现代国乐大师刘天华于1918年随沈氏学习瀛洲古调琵琶曲,并把这些乐曲带到各地演奏,而且于1928年灌制了该派主要乐曲《飞花点翠》,这对推行崇明派琵琶起到了10分积极的作用。
崇明派琵琶指法要求“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稳定,雅正之乐,音不太高,节不过促”。
特别轮指以“下出轮”见长,故而音响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幽雅的情感,具有闲适、纤巧的情趣。
“重夹轻轮”,偏爱单音与夹弹,认为“轮指虽易人耳,然多则犯低而失雅”。
其曲目多为文板小曲,其中著名的《飞花点翠》、《昭君怨》等慢板、文板乐曲,典雅、端正;《鱼儿戏水》等小曲,则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汪派:
汪派也叫上海派,是20世纪以来,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琵琶流派,也是唯1以个人命名的流派。
上海派的构成,掀起了我国琵琶发展历史上第3次***。
汪昱庭的琵琶技艺启蒙于王惠生。
后王惠生把陈子敬琵琶谱传授给江。
后又得过浦东派倪青泉、曹静楼与平湖派殷纪平传授,兼收并蓄,把琵琶传统古谱根据实际演奏花音编写出演奏谱,广为传授。
汪氏传授学生都用工尺谱,而且每都亲笔抄写后送给学生,至今已成为珍贵的墨宝。
凡根据汪氏传谱演奏的,后人称为汪派。
林石城编写并于1959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的《琵琶演奏法》中,首先用文字情势把“上海汪昱庭派”列为琵琶流派之1。
汪派的演奏特点首先在于,当时1般南派琵琶以下出轮为多,而汪氏却创造性地应用上出轮,从而奠定了琵琶应用上出轮的基础。
他不拘泥于传统奏法,对古谱加以精心修改,使之更加精练,获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
汪派琵琶的演奏刚劲有力,感人颇深。
汪氏培养了1大批现、当代优秀的琵琶演奏家。
如卫仲乐、孙裕德、李廷松、程午加、蒋风之等。
如何挑选琵琶
[编辑本段]
1、看
先看琵琶的用料。
琵琶的材料,以背板的原料来讲,分有最高级、高级、中挡、次挡4种。
最高级是用紫檀做背料,音色最好,价格最贵,目前整块紫檀背料的琵琶很少,虽有,但是由2或3块紫檀料拼成的。
高级的是用红木做背料,红木的品种很多,其中以老红木(色彩呈黑红色,目前也很难能买到)新红木(色彩呈淡红色,目前市场上能买到的红木琵琶大都是这1种)做背料,音色较好,价格稍贵。
中档的是用花梨木、香红木做背料,音色尚好,价格适中。
次档的用白木(如(窿)木等)做背料,音色较差,价格最便宜。
背板整料最好,象贝最贵。
不论用哪一种材料做背板,大都选用整块的背料,不爱用由几块拼成的背料。
由于用几块拼成的背料,在新买时,对外观、音响都不受影响。
但用了1段时期后,相拼的地方会看出拼的痕迹来,如果脱胶,音响也会变坏。
对整块背料,也须看看是不是裂缝或变形。
如何区分紫檀、老红木、新红木的背料,可把山口后面、背料上端处用小刀把漆刮掉,然后用测试法或用肉眼观看它的木纹与色彩来辨别。
如果对紫檀的木纹色彩看不懂也不会测检的话,还是请会看的人1同挑选,由于目前紫檀料太少了,不免有以次充好的。
山口、6相、凤枕的用料,以本钱价格来讲,分有象牙、玉石、白牛角、黑牛角、骨料、红木等几种。
象贝的价格最贵,红木的本钱最便宜。
头花分有象牙、玉石、骨料等几种。
珍子分有象牙、紫檀、黄杨、红木等几种。
头度、弦槽、轸子要匀衬合度。
从琵琶外形来讲,头部的大小、弦槽的弯度、4个轸子的斜度和长短、粗细等都以匀衬美观合度为主。
磨工要细,漆色要雅。
琵琶颈部(6个相位处)不宜太厚太阔,品位第1把处也不宜太厚太阔,如果太厚太阔,左手按音会感到很累,不利于左手的按音动作,特别女性手指较短,更感费力。
要仔细视察相位与第1品第1弦的左外侧端和第4弦的石外侧真个距离是不是相仿。
常见第1弦与第1品左外真个距离较短,第4弦与第1品右外真个距离较长,在子弦上演奏“吟”“挽”时,易使弦身滑出品端而没有了乐音。
这是制作上的弊端。
构成的缘由,大都由于没有把复手粘在面板下腹部的中央处,或因山口的架弦开得偏左或不平均之故。
复手面宜呈水平面,不宜呈半圆弯形,首先它关系到发音,其次为呈半圆弯形,当弦身向上拉紧以后,在复手上口处的弦身呈下凹形,此处弦身就会易于断裂。
第1弦最细,音高也最高,使用比较多,第1弦最易断裂,常须换弦。
1般在复手子弦穿匝孔的都锯成1条线槽,可通过这条线槽来换弦,可节省换弦的时间。
可是有些制作者,只锯1条很细的线槽,在实际换弦时,不能利用这条线槽来换弦,使这条线槽形同虚设。
所以这条线槽既要阔1些,也须把线槽处的复手里侧多去掉1些,以能通过这条线槽很方便地换击弦线为原则。
品与相都是琵琶上的音位装置,每一个品的位置都须排粘的音很准。
每一个品与品之间,从上到下,由宽至狭排列非常均匀。
特别应看1下第108品位的上端与弦身之间的距离宜在O.4至O.5公分;如距离超过O.6公分以上,在下把按音时会感到很累。
对弦身与第108品上端之间的距离超过O.6公分的品,是属于制作上的弊端,应宜重新换做。
2、听:
音量强而洪亮并富有金石音色的琵琶,是购买者的重要选择目标。
1把音响好的琵琶,演奏它时会爱不放手。
越弹越爱弹,可以说真是“百弹不厌”。
在选购琵琶时,必定先要去弹奏1下,听听它的音响效果。
琵琶的音色,老1辈演奏家曾罗列了“尖”“堂”“松”“脆”“爆”5种音色,并要求在1把琵琶上对尖、堂、松、脆、爆5种音色都具有。
“尖”是指下把位高音的音响很明亮“堂”是指相上低音区的音响很浑厚“松”是指弹弦后发音很灵敏;“脆”是指品位第1、2、3把位的音色很响亮;“爆”是指能发出金石之声的音色,出音有厚度、有份量,乐音能传送较远。
其中堂、松与爆在制作上存有极大矛盾。
例如能发出堂与松音响的琵琶上,大都听不到爆的金石之声能发出爆的坚实而富有金石之声的琵琶上,大都失去了堂与松的音响效果。
在1把琵琶上怎样能做到音量很大、反应很灵敏,同时也能昌有金石之声、坚实有力的音色,这是制作琵琶师傅们的奋斗目标,也是制作上的技术问题,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了。
制作面板的技术如何,面板的质地或好或环,对琵琶的发音有着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关系。
过去,面板都用浙江、福建、安徽等地的梧桐木板制作。
后经屡次实验对照,现在都已采取河南兰考生长的梧桐板来制作。
可是,兰考的桐木板也会有优有劣。
而旦在1颗优良的兰考桐木树上,也只有两块最好的板材。
是不是能选到最优的桐木板,这又是制作师傅们在选料时的1门学问了。
琵琶名曲
夕阳箫鼓虚籁
阳春白雪龙船
海青拿鹤塞上曲
青莲乐府歌舞引
10面埋伏赶花会
汉宫秋月月儿高
霸王卸甲改进操
飞花点翠彝族舞曲
大浪淘沙狼牙山5勇士
昭君出塞新翻羽调绿腰
天山之春火把节之夜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箜篌的材料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箜篌的材料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1些困惑,下面1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