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属性

日期:2023-10-30 22:19:26来源:手游攻略人气: 我来评论

精选回答

黄帝内经5运6气第7篇之《至真要大论》8

【原文】

【详解】

(1)病生于本

“本”,指根源,此处指风、热、火、湿、燥、寒6气“病生于本”,意即6气偏胜是人体感受疾病的主要缘由。张隐庵注:“病生于本者,生于风寒热湿燥火也。”即属此义。

(2)生于标者

“标”,即标志,此处指3阴3阳。运气学说以3阴3阳代表6气,所以3阴3阳为标。“生”,指产生疾病。“生于标者”,意即在3阴3阳所属的时间中产生的疾病,或由于3阴3阳所代表的某1气候反常致病。例如在每一年初之气所属的时间中病发者或由于风气偏胜致病者,病属厥阴。2之气所属的时间中病发者或由于热气偏胜致病者病属少阴等等均是。张隐庵注:“生于标者,生于3阴3阳之气也。”即属此义。

(3)病反其本,得标之病

“反”,即反求。“本”,即6气。“标”,即3阴3阳。“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意即对疾病反求其病因,即能知其3阴3阳、病位病性。例如风气偏胜时,人体或受风邪致病。从3阴3阳来讲,其病即属厥阴。从脏腑来讲即病在肝胆,从病性来讲,即病属风热。张介宾注:“病有标本,但反求其而至之本,则见在之标病,可得其阴阳表里之的矣。”即属此义。

(4)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治”,即医治。“反其本”,即反求其致病之原,此处是指反求其病发与6气之间的关系。“标”,即3阴3阳及其所代表的脏腑经络。“治反其本,得标之方”,是承上句“病反其本,得标之病”而言。全句意即既然可以根据人体疾病产生与季节气候的关系来肯定病位、病性,那就自然也能够根据人体疾病与6气之间的关系来作医治。张介宾注:“治有本末,但反求其治本之道,则治标之应用,可得7方10剂之妙矣,此无他,亦必求于本之意。”即属此义。“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这几句话,是中医学在对疾病作诊断医治中所用某些术语的渊源所在。例如因感风邪致病而在临床上表现为受风邪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时,临床上便可诊断为风病或肝病。对医治此种疾病的方法赋于疏风、疏肝、熄风、平肝等等名称。由此说明了中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医治、命名等,很多都是在运气学说的基础上发展演绎而来。

(5)乘其至也

“乘”,即乘势或乘虚。5行学说以1物偏盛对其所胜之物克制太甚,或1物偏衰,其所不胜之物克制太甚都可曰“乘”。“其”,指偏胜之气。此句是回答原文所问:“6气之胜,何以候之?”,意即视察6气偏胜时,主要是视察此偏胜之气到来以后,对所胜脏器的直接影响。

(6)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

“清气”,即冷气。“燥”,即气候干燥。“风”、“木”,指春季气候。“风木受邪”,即春季应温不温,应生不生,气候反常。全句意即春季里如果气候比平常少风、过于清凉干燥,植物必定生长不好,人体也容易产生肝病。从5行概念来讲,“清”和“燥”在5行属性上属于金,“风”和“肝,在5行属性上属于木。“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从5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金胜乘木。

(7)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

“热气”,即火气。“火之胜也”,即气候10分酷热“金”、“燥”,指秋季气候。“金燥受邪”,即秋季应凉不凉,应燥不燥气候反常。全句意即秋季里如果气候太热,应凉不凉,植物必定因此收获不好,人体也容易因此而产生肺病。从5行概念来讲,“热”,属于火,“燥”和“肺”属于金“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受邪,肺病生焉”,从5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火胜乘金。

(8)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

“寒气”,即寒凉之气。“水之胜也”,即气候10分寒冷。“火热”,指夏季气

候。“火热受邪”,即夏天应热不热,气候反常。全句意即夏天里如果气候太冷,应热不热,农作物就必定因此生长不好,人体也容易因此而产生心病。从5行概念来讲“寒”属于,“热”和“心”属于火。“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从5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水胜乘火。

(9)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

“湿气”,即雨湿之气。“土之胜也”,即气候湿润,雨水增多“寒水”,指冬气候,“寒水受邪”即冬季里应寒不寒,不降雪而降雨,气候反常。全句意即冬季里如果气候不冷应寒不寒,生物应藏不藏,第2年农作物就必定因此生长不好,人体也容易因此产生肾病。从5行概念来讲,“湿属于土,“寒”和“肾”属于水“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从5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土胜乘水。

(10)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

“风气”,即偏胜之风气。“木之胜也”即气候多风,天气温热。“土湿”,指长夏季节。“土湿受邪”,即长夏季节,气候多风,降雨量少,气候干早,应湿不湿,气候反常。全句意即长夏如果降雨量少,气候干旱,应湿不湿,农作物就必定因此生长不好,人体也容易因此产生脾病。从5行概念来讲,“风”属于木,“湿”和“脾”属于土。“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从5行之间的关系来看就是木胜乘土。

(11)所谓感邪而生病也

“感邪”,即感受偏胜之气。“生病”,指5脏生病全句意即5脏疾病可以是感受其所不胜之气而病发。例如肝病可以在燥气偏胜时产生,肺病可以在火气偏胜时产生等等。这是对前文“乘其至也”的进1步说明。

(12)乘年之虚

“年之虚”;即岁运不及之年。“乘年之虚”,意即6气偏胜时,人体本来可以感邪病发,如果再遇上岁运不及之年,则疾病就更加容易产生。例如火气偏胜时,人体容易产生心病、肺病,如果再遇上金运不及之年时,由于火胜乘金的缘由,则肺病就会更加容易产生,或在产生以后会较1般年份加重。

(13)失时之和

“失时之和”,即主客之气失和。例如主气初之气为厥阴风木,客气初之气为阳明燥金,应温反凉,春行秋令,季节与气候相反即属客主之气失和。在客主之气失和时,人体便可感邪而产生疾病,特别是容易产生客邪所胜脏腑的疾病。例如前述春行秋令时,则容易产生肝病等等。张介宾注:“客主不和,4时失序,感而为病,则随所不胜而与脏气相应也,其邪亦甚。”即属此义。

(14)遇月之空

“月”,指天体上的月亮。“空”,即空虚不足此指月缺或无月时中医学认为人体气血与月廓盈虚密切相干。《素问·8正神明论》谓:“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这就是说,中医学认为每个月月圆时,人体气血充实。月缺或无月时,人体气血相对虚衰。“遇月之空”,意即每个月在月缺或无月这1段时间中如果感受6气偏胜之邪,也就比平常更加容易产生疾病。

(15)重感于邪,则病危矣

“重感于邪”,即在上述“年虚”、“失时、“月空”的基础上再感受外邪,则病发比1般年份要明显加重,预后也比1般年份为差。《灵枢·岁露论》谓:“乘年之虚,遇月之空,失时之和,由于贼风所伤,是谓3虚,故论不知3虚,工反为粗,帝曰:愿闻3实。少师: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此处明确指出:岁运盛衰,主客和否月廓满空等与人体疾病产生密切相干。“年虚”、“失时”、“月空”谓之“3虚”。在“3虚”的基础上如果再遇上外邪就容易病发。反之,“年盛”、“时和”、“月满”,谓之“3实”。在“3实”的条件下,即便遇上外邪,也不1定产生疾病。于此说明了自然环境与人体正气强弱及病发与否之间的密切相干。

(16)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

“有胜之气,其必来复”,意即6气偏胜时,必定就会有复气随之而产生。此句意即自然气候变化本身始终存在着1种自稳调理,人体与之相应,本身也存在着1种自稳调理。这是自然界和人体普遍存在着的1种客观规律。

本节首先指出了6气偏胜是产生疾病的根本缘由。因此笔者认识疾病和医治疾病必须从认真研究6气变化的规律上着手。这就是原文中所谓的:“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指出了6气偏胜致病,不但影响到本气本藏,而且可以影响到它气它脏,特别是所胜之气之脏。再其次指出了胜气致病时,还必须与岁运盛衰、主客之气、月廓满空密切结合起来。这些都是中医学整体恒动观及人与天地相参的指点思想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体现。

梦幻西游黄帝内经效果是点灯还是加血

梦幻西游黄帝内经效果是加血效果,在梦幻西游里未成年的孩子使用黄帝内经,则成年后取得技能“医治”。对孩子属性影响:武学悟性⑶0。黄帝内经的效果为目标恢复1定量的气血和小部份气血上限,效果受孩子等级影响。

在梦幻西游里,黄帝内经是为孩子特技书之1,黄帝内经只能给幼年孩子学习,成年后可领悟“医治”的特殊技能。

扩大资料:

梦幻西游黄帝内经的取得途径为:

1、在游戏中完成某些活动后有1定概率取得(如开荣幸宝箱、仙灵店铺探索)。

2、在古董商人处有1定概率出售。

3、向其他玩家购买。

黄帝内经的其他说明:黄帝内经允许交易、给予、摆摊出售、摧毁抛弃,没有使用期限,下线不消失。

脏腑养生|《黄帝内经·素问》白话文整理04

黄帝问道:甚么是天有8风,经有5风?

岐伯说:自然界的8方之风会产生8种不同的风邪,中伤经脉,构成经脉的风病,凤邪还会继续随着经脉而侵犯5脏,使5脏病发。4季的气候是相互克制的,即春季属木,克制长夏;长夏属土,克制冬水;冬季属水,克制夏火:夏季属火,克制秋金,秋季属金,克制春木,这就是4时气候的相克相胜。

东风在春季产生,通常引发肝的病变,病邪从颈部侵入。熏风在夏季产生,常常引发心的病变,病邪从胸胁侵入。西风在秋季产生,常常引发肺部的病变,病邪从肩背侵入。北风在冬季产生,多引发肾的病变,病邪从腰股侵入。长夏属土,土位于中央,病变多产生在脾,病邪常从背脊侵入。

因此春季邪气伤人,病多产生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病多产生在心脏;秋季邪气伤人,病多产生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病多产生在4肢。

春季多出现鼽衄之病,夏天多出现胸胁方面的疾病,长夏多出现直泄无度的洞泄等里寒病,秋季多出现风疟,冬季多出现痹厥之症。因此冬季不要扰动筋骨,力求藏阴潜阳,这样第2年春季就不会出现鼽衄和颈部疾病,夏天就不会出现胸胁病变,长夏季节就不会出现洞泄等里寒病,秋季就不会患风疟病,冬季也不会患痹厥、飨泄、出汗过量等病。

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外泄,春季就不会罹患温热病。夏天气候酷热,阳气旺盛,假设不能排汗散发热量,秋季就会患风疟病。这是1般为人诊察4季病变的普遍规律。

阴和阳又各有阴阳之分。白天属阳,清晨到中午时段,是阳中之阳;中午到傍晚,是阳中之阴。夜晚属阴,傍晚到半夜,是阴中之阴;半夜到天明,是阴中之阳。自然界的阴阳之气是人的阴阳之气也是这样。

就人体而言,外属阳,内属阴。单就人的躯干两言,背部为阳,度部为阴。就脏腑而言,脏属阴,腑为阳。即肝、心、脾、肺、肾5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3焦6阴都属阳。为何要知道阴阳中又各有阴阳的道理呢?这是由于只有据此来诊断4时疾病的阴阳属性,才能进行医治,比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要根据疾病各自所在部位的阴阳属性来选择相应的针刺疗法和砭石疗法。

背部为阳,心是阳中之阳,肺是阳中之阴。腹部为阴,肾是阴中之阴,肝是阴中之阳,脾是阴中之至阴。以上所说,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子,它们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是相互对应的。

黄帝说:5脏与4时变化相应,它们还分别与其他事物相归属吗?

岐伯说:有。比如东方色彩为青色,跟人体的肝相应,肝在体表的苗窍是眼睛,精气蕴藏在肝里,病状常常是惊骇,在酸甜苦辣咸中属酸,跟自然界的草木是同类,与5畜中的鸡相应,跟5谷中的麦相应,跟4季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中对应木星,由于春季阳气上升,所以此病多在头部产生,属于5音中的角,在5行的成数为8,由于肝主筋,所以它的病变多在筋部产生。气味为腥臊。

南方的色彩是红,跟心相通,心在体表的苗窍是耳,精气隐藏在内心,味道为苦,与火同类,对应的畜生是5畜中的羊,对应的谷物是5谷中的黍,在4时中为夏,在天体为火星,多在脉和5脏病发,与5音中的徵相应,其成数是7。气味是焦味。

中央的色彩是黄,跟脾相通,脾在体表的苗窍为口,精气在脾内隐藏,对应5味中的甘,跟土同类,与5畜的牛、5谷的稷、4时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土星,病发时多表现在舌根和肌肉上,在5音为宫,在5行生成数中为5。气味为香气

西方色彩为白,和肺相应,肺在体表的苗窍为鼻,精气在肺内隐藏,对应5味中的辛,与金同类,跟5畜中的马、5谷中的稻、4季中的秋相应,在天体为金星,病变多发的部位背部和皮毛,对应5音中的商,成数是9。气味为腥气。

北方的色彩为黑,跟肾相通,肾在体表的苗窍为前后2阴,精气在肾内蕴藏,味道为5味中的咸,跟水同类,对应5畜中的猪、5谷中的豆、4季中的冬季,在天体为水星,多在溪和骨病发,与5音中的羽相应,成数是6。气味为腐气。

善于切按脉象的医生,能认真审察5脏6腑的顺逆变化,条理清晰地总结出阴阳、表里、内外、雌雄之间的相应关系,并紧记于心。这是极宝贵的学术,不是愿意学习的人千万不要传授,不是真心实意学习的人也1定不要传授以使这类学术传播下去。

《黄帝内经》5运6气之第7篇《至真要大论》4⑵

【原文】

帝曰:善

【注解】

(48)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以下是谈风、热、火、湿、燥、寒6气内淫而病的医治原则。“风淫于内”,指人体出现了风病的临床表现。临床上诊断风病,根据有2:

其1,临床证具有风的特点,风的特点,根据中医学的认识,主要是“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风以动之”(《素问·5运行大论》)。凡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来势迅速,变化较快,来去不定,游走窜动,颤动掏急、麻痹、瘫痪、搔痒例如急性发热,阵发性头痛,游走性关节肌心痛,皮肤搔痒,惊痫抽搐,半身不遂,口眼?斜等,都可以诊为风病。

其2,病因及病发季节上具有风病的特点风病的病因及病发的季节特点,根据中医理论,“春主风”,凡病发在春季或病发时间正属风气偏胜之时,或明显与受风有关的,都可以斟酌诊断风病。“治以辛凉”,“辛凉”,是指药物的性味,即味辛、性凉。味辛的药物有疏风的作用,性凉的药物有清热的作用。外感风邪临床上表现为风热者,医治上应当是疏风清热,使风热之邪,1从外解,1从内清。所以在用药上应当首先采取辛凉药物。

“佐以苦甘”句中的“佐”即辅佐。“苦甘”,即苦味和甘味的药物。此句意即在“风淫于内”时,除采取辛凉药物以疏风清热之外,还应辅以苦味甘味的药物。由于苦味的药物多属寒凉药物用它可以增强对风热疾患的清热作用。同时也能够对辛味药物产生监制作用。甘味的药物,多具缓中补虚的作用,亦即具有和缓和补益作用。用它可以和缓疏风药物的付作用,使疏风药物不致疏散过火。原文“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就是对在使用辛凉药物的同时还要使用甘味药物的说明。

“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这1医治原则,用5行概念来讲,风在5行属性上属于木,辛凉在5行属性上属于金。“风淫于内治以辛凉”,即以金制木,亦即前文以“所胜平之”,“所胜治之”之意。“苦”在5行属性上属于火,“甘”在5行属性上属于土。佐以“苦”,即以火制金,使辛味药物不致辛散过火。佐以“甘”,即以甘补使土不致由于木气偏胜而受损。这里除前述以“所胜平之”,“所胜治之”还有“治未病”之义。张介宾注此云:“风为木气,金能胜之,故治以辛凉,过于辛,恐反伤其气,故佐以苦甘,苦胜辛,甘益气也木性急,故以甘缓之,风邪甚,故以辛散之。藏气法时论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此之谓也。”即属此义。

(49)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热淫于内”,指人体出现了热病的临床表现临床上诊断热病根据有2:

其1,临床证候上具有热(火)的特点。热(火)的特点主要有:温热、炎上、红亮、化物等因此凡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以兴奋、亢进为特点者,例如:发热、躁狂、红肿热痛、疮疡疔疖、消谷善饥、烦渴引饮、便结、溲赤等等,都可以诊断为热病或火病。

其2,病因及病发季节上具有热(火)病的特点。热()病的病因及病发季节特点根据中医理论,夏主火、主热。因此凡病发在夏季酷热酷暑时间,或病发时间正属火气偏盛之时,或病发明显与受热有关,如在酷暑或高温环境中得病等等,都可以斟酌诊断热病或火病。

“治以咸寒”,“咸寒”,是指药物的性味,即味咸、性寒味咸的药物可以降火,性寒的药物可以清热。外感热邪临床上表现为火病热病者,医治上应当是清热降火,所以在用药上也应当首先采取寒药物。“佐以甘苦”句中的“苦”,是指苦味药物。前已述及,苦味药物多属寒凉药物,有清热作用“热淫于内”的疾患,在医治上除使用咸寒药物,再佐以苦寒药物,这样可以大大增强对热(火)病的清热降火作用。“佐以甘苦”句中的“甘”,是指甘味药物。前已述及,甘味药物多具和缓和补益作用。热淫于内”的患者,由于热可以伤气,也能够伤阴因此热病患者常可同时出现气阴两虚的症状。因此在对热病的医治方面,在使用咸寒及苦寒药物的如能佐以甘润药物,就能够增能人体的正气,使攻邪而不伤正有益于对热(火病的医治。“以酸收之”句中的“酸”字,是指酸味药物。“收”字是指酸味药物具有收敛作用。这里是指热(火)病患者由于“热淫于内”的缘由可以因发热汗出而伤气伤阴,也能够因热邪太盛而阳浮于上。因此在医治上除前述“治以咸寒”清热降火以祛其邪、甘润补虚以扶其正之外,还应同时配合使用酸味药物收敛其阳以补甘润药物之不足。“以苦发之”的“发”字,有宣泄之义。此处是解释使用苦味药物的目的是清泄里热。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这1医治原则,用5行概念来讲,即:“热”在5行属性上属火,“咸”在5行属性上属水,热淫于内,泊以咸寒”,亦即以水制火,治以所胜之意。“甘”在5行属性上属于土“苦”为火之味。“酸”在5行属性上属于木。佐以“甘”,即以土制水,使咸寒药物的作用不致过火。佐以“苦”,是使热邪能从里宣泄。佐以“酸”,是使木火不致因热盛而过于上亢由于酸味对肝来讲具有泻的作用,这也就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所谓的:“肝病者…用辛补之,酸泻之。”张介宾注此云:“热为火气,水能制之,故宜治以寒,佐以甘苦,甘胜咸,所以防威之过也。苦能泄,所以去热之实也。热盛于经而不敛者,以酸收之,热郁于内而不解者以苦发之。”即属此义。

(50)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淫于内”,指人体出现了湿病的表现。临床上诊断湿病,根据有2:

其1,临床表现为湿的特点。湿的主要特点是“湿胜则肿”“湿胜则濡泻”,“湿流关节”等,但凡人体在病因作用下所产生的1切液态病理生理产物,中医均认为是湿。因此凡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以上述物资偏多或潴留为特点者浮肿、多痰、泄痢、白带多、黄疸、水臌、排泄不顺畅如小便不利、无汗等等,都可以诊断为湿类疾病。

其2,病因及病发季节上具有湿的特点。根据中医理论,长夏主湿,因此凡病发在长夏季节雨水较多时期,或正属湿气偏胜之时,或患者病发明显与受湿,如冒雨,居住或工作环境湿润较重等等,都可以斟酌诊断湿病。

“治以苦热”,“苦热”,此处指味苦性热的药物,也可分别单指苦味药物及温热药物。味苦性温热的药物,例如苍术、蛇床子、补骨脂等等,1般均有燥湿作用。味苦性寒的药物,例如黄连、黄柏、白头翁等等,1般也有燥湿作用。

其它像味虽不苦,但药性属于温热者,例如藿香、砂仁、草蔻等等,由于湿为阴邪,这些药物气味芳香,也有燥湿作用。

由于如此,所以对“湿淫于内”的患者,在医治上应当首先斟酌“治以苦热”或“治以苦温”“佐以酸淡”的“酸”,是指酸味药物。

前已述及,酸味药物具有收敛作用,也有缓肝泻肝的作用。“湿淫于内”如系由于肝胜乘脾致病或表现为里急后重、腹痛下痢者,在医治上则除使用苦寒燥湿药物之外,有时还要配合使用酸味药物,例如对痢疾的医治除用黄连、黄芩之类苦寒燥湿药物之外,恒多配合使用芍药等酸味药物即其例证。

“佐以酸淡”中之“淡”字,即淡味药物。淡味药物多有淡渗利湿的作用。“湿淫于内的患者,除予以燥湿之外,还要使此内淫的湿邪有前途,使它能从小便排出体外淡渗利湿药物有益尿作用可使小便增多。所以对湿病的医治还必须配合使用淡味药物“以苦燥之”,是解释“湿淫于内”时,为何要使用苦味药物,由于苦能燥湿。“以淡泄之”,是解释“湿淫于内”时,为何要使用淡味药物,由于淡能渗湿。1燥1渗,这是医治湿病的大法。

“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这1医治原则,用5行概念来讲:即:湿在5行属性上属于土,苦为火之味热与火同类,酸在5行属性上属于木,木与火同气。“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亦即以木制土,治以所胜之意。张介宾注此云:“湿为土气,燥能除之,故治以苦热,酸从木化,制土者也故佐以酸淡,以苦燥之者,苦从灭化也,以淡泄之者,淡能利窍也。《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即此之谓。”即属此义。

(51)火淫于内,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火淫于内”,指人体出现了火病的表现。由于火与热同属于1类,只是程度上的不不同,因此火病的临床特点,基本与热病类似,凡符合前述热病临床特点而诊断为热病者,亦可诊断为火病。“治以咸冷”之义与前述之“治以咸寒”相同。“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之义亦与前同。可参看前述,此处从略。不过值得提出的是,“热淫于内”条下是“治以咸寒,佐以甘苦”,“火淫于内”条不是“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佐之以苦,2者相同,1甘1辛则有所不同。为何“火淫于内”要佐以“辛”?窃以为此可能与辛味药物具发散作用有关。由于火为热之极,“火淫于内”时,人体体内火热炽盛。为了要使热邪迅速得到制止,在医治上必须要使体内热邪得到前途。特别是在肌表作用失调,开阖不利,汗出减少或无汗的情况下,更必须在咸寒清热、苦寒泄热的同时使用辛味药物发汗解表以求表里两解。这也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张介宾注此云“相火畏火也,故宜治以冷,苦能泄火,辛能散火,故用以为佐,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义与上文热淫治同。”即属此义。

(52)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燥淫于内”,指人体出现了燥病的表现,临床上诊断燥病,根据有2:

其1,临床表现具有燥病的特点。燥的特点,根据中医理论,“燥胜则千”,“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凡属患者在临床表现上以干燥枯涸为特点者,例如:口燥、咽干、皮肤干涸失润、大便干燥等等,都可斟酌诊断燥病。

其2,在病因及病发季节上具有燥的特点。在病因及病发季节上的特点,中医认为:“秋主燥”因此凡属病发在秋季气候转凉、降雨量减少时期,或值燥气偏胜之时,或患者病发明显与干燥有关,因高热消耗,汗、吐、下等体内津液丢失过量,或饮水不足等等,都可斟酌诊断燥病“治以苦温”中的“苦温”,此处应作为苦寒药和温热药两类药物、两种治法来理解。

由于燥病的产生,可以由于凉,亦即由于阳气不足、阳不化阴继发阴虚而出现燥象。这样的燥病在医治上应当用温热药。燥病的产生,还可以由于热,亦即由于火热太盛,热盛伤阴,继发阴虚而出现燥象。这样的燥病医治上则应当用清热药或甘润药。这就是说,“燥淫于内”,必须区分对待。

因寒者,治以温;因热者,治以苦。所以原文谓:“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之义与“治以苦温”之义基本相同。“甘”者,即甘寒或甘润药物。“辛”者,即辛温或辛热药物。这就是说,“燥淫于内”如系因寒凉生燥者,要用辛温药或辛热药;如系因热生燥者,不但要用苦寒药而且还必须适用甘寒或甘润药。“以苦下之”,在此是解释为何在用苦寒清热药的同时还要用甘寒或甘药,由于苦寒药有清泄的作用。结合前文所述苦寒可以化燥,可以伤阴,因此对因热生燥的患者,在医治上除用苦寒清热药物之外,还必须配合甘寒或甘润的药物来作医治。

“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这1医治原则,用5行概念来讲,即凉燥属金,温热属火,热燥火,寒凉属水。“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亦即以火克金或以水制火,治以所胜、平以所胜之义。“燥淫所胜,治以苦温”这1段经文,历代注家均从“凉燥”来加以注解,窃以为未免局限。从临床角度来看,“燥淫于内”,确有凉燥、温燥之不同,治亦不同。因此对此段经文的理解也是从这1认识动身来加以解释,不敢言是,姑试言之,以俟明家予以指导。

(53)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

“寒淫于内”,指人体出现了寒病的表现。临床上诊断寒病,根据有2:

其1临床表现具有寒的特点。寒的特点,根据中医理论寒性呆滞、澄沏清冷因此凡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呆滞不通、症状部位固定不移,患者外观或排泄物表现澄清冷者,例如疼痛部位固定,小便清澈,4肢厥冷,完谷不化,人体生理调理代偿功能衰退或衰竭等等,都可以斟酌诊断寒病。

其2,在病因及病发季节上具有寒的特点。在病因及病发季节的特点方面,中医学认为,“冬主寒”,因此凡病发季节在冬季或正值寒气偏胜之时,或低温环境,或患者病发明显与受寒有关等,都可以斟酌诊断寒病“治以甘热”句中的“甘热”,是指味甘性热的药物。热可胜寒,所以“寒淫于内”者,在医治上要首先斟酌甘热药物。

“佐以苦辛”中的“苦”,是指苦味药物“辛”,是指辛味药物。前已述及,苦味药物有燥湿的作用,辛味药物有散寒的作用。为何对“寒淫于内”的患者,在“治以甘热”的还要合并使用苦味和辛味的药物呢?这要从寒病的病机来斟酌。寒病在疾病定位上主要在肾,这也就是本篇后文病机10几条中所述的:“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寒病在疾病定性上主要要斟酌阳虚。这也就是后文病机109条中所述的:“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由于寒病主要斟酌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因此在医治寒病时,要“治以甘热”。由于肾阳不足,肾虚不能治水,容易出现水湿泛滥现象,所以在“治以甘热”的同时还要用辛味药物以散寒,用苦味药物以燥湿。“以泻之”的“咸”字,是指咸味药物。“咸入肾,此处是指在用甘热药物的同时配合咸味药物,可以增强温肾利水的作用。“以辛润之”中的“润”字,此处不能简单的作滋润解,应作“补”字来理解。《素问藏气法时论》谓“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内经》中的“燥”字1般多指秋,指凉。“肾苦燥”,即肾苦寒凉,“开理,致律液,通气”,是指卫气的作用,而“卫出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篇》,因此这里所谓的“急食辛以润之”,明明是指温补肾气而言“以苦坚之”中的“坚”字,是指肾的闭藏作用。肾阳不足,水湿泛滥,肾的闭藏作用必定会遭到侵害。苦味药物有燥湿作用。湿邪去则肾的作用自然恢复。由于如此,所以在“寒淫于内”时,在“治以甘热”的还要“佐以苦辛”。

原文中“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等句,都是对“寒淫于内”为何要“佐以苦辛”的解释。

“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这1医治原则,用5行概念来讲,即:寒属水,甘属土;“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亦即以土制水,以热胜寒,治以所胜之意。张介宾注此云:“寒为水气,土能胜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甘从士化,热从火化也佐以苦辛等义,如藏气法时论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也。”即属此义。

《黄帝内经》5运6气第7篇之《至真要大论》4⑺

【原文】

帝曰:6气相胜(1),奈何?

歧伯曰:厥阴之胜(2),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3),大风数举,课虫不滋(4),胠协气并化而为热(5),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鬲咽不通(6)。少阴之胜(7),心下热,善饥,齐下反动(8),气游3焦(9),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菱(10),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1)。太阴之胜(12),火气内郁(13),疮疡于中,流散于外(14),病在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15),独胜则湿气内郁(16),寒迫下焦(17),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18),雨数至,燥化乃见(19),少满,腰椎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20)。少阳之胜(21),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善惊谵妄(22)、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23),少腹痛,下沃赤白(24)。阳明之胜(25),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泄,内为嗌塞,外发𤻊疝(26),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27),胸中不便,噎塞而咳(28)。太阳之胜(29),凝凓且至,非时水冰,雨乃后化(30),痔发(31),寒厥(32),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脉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33),热反上行,头项卤顶脑户中痛,目如脱(34),寒入3焦,传为濡泻(35)。

(1)6气相胜

“6气”,指风、热、火、湿、燥、寒6气。“相胜”,指相互制胜,此处是指6气偏胜时在人体病候方面的表现。张隐庵注云“此论3阴3阳主岁之气,淫胜而为民病者。”即属此义。

(2)阴之胜

“厥阴”,即厥阴风木主岁之年。“厥阴之胜,即厥阴风木主岁之年风气偏胜,在人体则表现为肝气偏胜,肝病占多数。

(3)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

“愦愦”,有混乱之义,此指心中烦乱。“愦愦欲吐”,即心乱欲吐“鬲”,同膈。“胃鬲如寒”,系承上句“愦愦欲吐”而言。“胃鬲”,是形容呕吐,意即呕吐有如胃中有物隔阻,所以饮食不能入胃。“如寒”,即有如胃寒。1般呕吐多由胃寒而至,而此处“欲吐”症状;并不是胃寒,实系肝气偏胜乘犯脾胃而至。所以原文谓“胃鬲如寒”,以示并不是真正胃寒之意。

(4)大风数举,倮虫不滋

“大风数举”,指风气偏胜,大风时作。“倮虫”,在5行属性上属于土,其生长发育与湿密切相干,在湿气偏胜的气候环境中生长发育比较好。“不滋”,即不生长或生长发育不好。全句意即厥阴主岁之年,由于风气偏胜,风可以胜湿,所以倮虫生长发育不好。这也就是《5常政大论》中所论“6气5类,有相胜制也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关于风热、火、湿、燥、寒6气与毛、羽、倮、介、鳞5虫的盛衰关系,已在《5常政大论》中作过详解,请参阅该篇有关部份。

(5)胠胁气并,化而为热

“胠胁”,即人体胁肋部。“并”,有吞并之义。此处也可作“盛”字解“胠胁气并,化而为热”,意即厥阴主岁之年,风气偏胜,人体肝气也相应偏胜,气盛则虚,胁为肝的部位,所以可以因此出现以下所述的1系列肝热病症。《素问·调经论》谓:“气之所并为血虚。”“气并于阴,乃为炅中。”即属此义。

(6)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鬲咽不通

“小便黄赤”,为肝热移于膀胱。《素问·刺热论》谓:“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胃脘当心而痛”,即胃脘疼痛,为肝盛乘脾犯胃。“上支两胁”,为肝热本病表现。“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即下痢,为肝热移于大肠。“呕吐,鬲咽不通”,为肝热犯胃。以上是承上文“胠胁气并,化而为热而言,意即上述这些病症都是肝热的具体表现。至于肝热何以会移热于膀胱,移热于大肠,这是由于肝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干,5脏6腑可以“寒热相移”的原因。关于5脏6腑寒热相移问题,请参看《素问·气厥论》

(7)少阴之胜

“少阴”,即少阴君火主岁之年。“少阴之胜”,即少阴君火主岁之年,热气偏胜。在人体则表现为心气偏胜,心病占多数。

(8)心下热,善饥,齐下反动

“心下热”,即胸中热。胸中,属于心的部位。心气偏胜,便可以表现为心下热。“善饥”,即易饥饿。易饥为胃热的表现。“齐下”,即脐下“齐下反动”,即肚脐下反常跳动。脐下为肾的部位。脐下悸多为水饮潴留的表现。以上是承上句“少阴之胜”而言,意即少阴君火主岁之年,人体心气偏胜,热气偏胜。因此在临床上也就容易出现心热病症。上述“心下热”为心热本病表现。“善饥”为心移热于胃的表现。“齐下反动”,为心移热于膀胱的表现。

(9)气游3焦

“3焦”,即人体上、中、下3焦。上焦主心肺,中焦主脾胃,下焦主肝肾。“气游3焦”,意即心气偏胜时,不但心本身病发人体其它器官亦可直接或间接遭到影响。此句仿佛可以作为上述5脏6腑寒热相移的注解。

(10)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菱

“炎暑至”,指气候10分酷热。“木乃津,草乃萎”,指树木及农作物因气候过热而枯萎。全句意即少阴君火主岁之年,气候酷热,植物生长不好。这是指少阴主岁时的物候现象。

(11)呕逆,躁烦,腹满痛,溏泄,传为赤沃

“呕逆”,即呕吐。“躁烦”,即心中烦乱。“腹满痛”,即腹部胀满疼痛。“溏泄”,即大便稀溏。“赤沃”,即使血。其中“呕逆”为心移热于胃。“躁烦”为心热本病的表现。“腹满痛、溏泄”,为心移热于脾“赤沃”为心移热于大肠。上述症状除心热本病的表现而外,大部份属于在心热的基础上出现的各种继发症状。

(12)太阴之胜

“太阴”,即太阴湿土主岁之年。“太阴之胜,意即凡属太阴主岁之年,湿气偏胜,气候湿润,降雨量多。在疾病方面亦以湿病为主。

(13)火气内郁

此句是承上句而言。意即太阴主岁之年,湿气偏胜在湿邪偏胜的情况下,可以影响人体肌表的发散作用因此令人体阳热之气不能得到正常的散发而郁积在里产生疾病。王冰注:“湿胜于上,则火气内郁。”张介宾注“太阴之胜,湿邪胜也,寒湿外盛,则心火内郁。”张隐庵注:“阴湿之气淫于外,则火气内郁。”高士宗注:“太阴之胜,湿气胜也,湿胜则火郁。”均属此义。

(14)疮疡于中,流散于外

“疮疡”,即皮肤生疮。“中”,指火气内郁“外”,指人体肌表。全句意即人体由于火气内郁,所以皮肤才产生疮疡。皮肤疮疡是火气内郁,流散于外的结果。此处论述疮疡的病发机理与前述《6元正纪大论中所述的“凡此少阳司天之政…2之气(太阴主事),火反郁,白尘4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隘不利头痛身热,昏愤,脓疮。…”之义相同,可参看前文详解。

(15)病在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

此节仍承上句“火气内郁”而言。“胠胁”,即人体胁肋部,属于肝的部位。“病在胠胁”,即病在肝。“热格”,即热格于上。全句意即“火气内郁”的结果,可以因火并于肝而出现肝病,也能够因郁热伤心而出现心病,还可以因热邪上格而出现头痛、项强、喉痹等疾病。

(16)独胜则湿气内郁

“独胜”,张介宾解释为“无热而湿独胜”,意即太阴主岁之年,可以不出现前述“火气内郁”的现象。如果不出现“火气内郁”的现象,由于太阴以湿为主,所以在临床上自然亦以湿病为主。因此原文谓:“独胜则湿气内郁。”

(17)寒迫下焦

此承上句“独胜则湿气内郁”而言。“寒,此处指寒湿之邪。“下焦”此处指肾、膀胱。此句意即湿气偏胜的结果,则必定要损伤肾、膀胱的作用而出现肾、膀胱受损的临床表现。用5行概念来讲,湿属土,肾、膀胱属水。“湿气内郁,寒迫下焦”,也就是土胜乘水,传之于其所胜。

(18)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

“痛留顶”,即巅顶疼痛,固定不移。“眉间,此处指两眉之间,亦即攒竹穴处。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上额,交巅”,所以巅顶部位疼痛,眉间疼痛,均属于膀胱经疾病。“胃满”,即胃脘胀痛,多属寒湿中阻引发。这些都是“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的临床表现。

(19)雨数至,燥化乃见

“雨数至”,指常常下雨。“燥化乃见”,注家有两种解释。1种解释是:“燥化”为“湿化”之误。由于太阴之湿只能是湿胜,常常下雨不可能反而出现燥化。这类解释以张介宾为代表。其注云:“燥,当作湿。…其在天则雨数至,在物则湿化见。”另外一种解释是:“燥化”,指4之气和5之气之交的这1段时间。由于5之气为阳明燥金主事。这1种解释以张隐庵为代表。其注云“雨数至,燥化乃见者,至4气5气之交而后见此证也。”这两种解释,窃以为第1种解释较好。笔者还认为此句是承上句“独胜则湿气内郁”而言,是对“湿气内郁”时气候和物候变化的描写。因此此句放在病候当中其实不适合,而以放在“独胜则湿气内郁”以后为好。

(20)少腹满,腰椎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少腹满”,即少腹部胀满。“腰椎重强”,即腰部沉重强直,活动障碍。“内不便”,即腹中不适,“善注泄”,即腹泄。“足下温”,即足心发热。“头重”,即头晕、头沉重感。“足胫胕肿”,即下肢浮肿。“饮发于中”,即体内水饮潴留。“肿”,此处指浮肿。“胕肿于上”,指颜面浮肿。此节还是承上句“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而言。全句意即由于太阴主岁之年,湿气偏胜,因此人体亦相应湿气偏胜,所以在临床上出现上述“湿气内郁”的各种表现。脾为湿困则可以出现“少腹满”内不便”、“善注泄”等症状。“寒迫下焦”肾、膀胱受病,小便不利,则可以产生“足下温”,“足下跗肿”等症状。水邪上泛,则可以产生头重,浮肿于上等症状。

(21)少阳之胜

“少阳”,即少阳相火主岁之年。“少阳之胜”意即凡属少阳主岁之年,火气偏胜,气候酷热。在疾病方面亦以火病热病为主。

(22)热客于肺,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

“热客于胃”,即热邪犯胃。“烦心”,即心中烦躁“心痛”,即胸腹痛。“目赤”,即眼泛红。“欲呕”,即恶心。“呕酸”即反酸。“善饥”,即易饥饿。“溺赤”,即尿黄赤。“善惊”,即容易惊怕。“谵妄”,即胡说八道。以上“烦心”、“心痛”、“谵妄”等多为心热的表现。“欲呕”,“呕酸”,“善饥”等多为胃热的表现

“目赤”,“耳痛”、“善惊”等多为肝热的表现。“溺赤”多为膀胱热的表现。全句意即少阳主岁之年,气候偏热,因此人体疾病亦以热病为主。热邪侵犯了甚么脏器,临床上就会出现甚么器官的疾病。

(23)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

“暴热消烁”,是指气候酷热,万物枯槁的自然现象“草萎水涸是承上句而言。“草萎”,指植物因热而枯萎。“水涸”,指湖泊水井因酷热而干涸。“介虫”,指在气候清凉的环境中才能较好生长发育的1类动物。“介虫乃屈”,意即由于气候酷热,不适于介虫的生长发育。这些都是对“暴热消烁”的举例。

(24)少腹痛,下沃赤白

“下沃赤白”,即下利脓血。“少腹痛,下沃赤白”,即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这是痢疾的典型症状。此处意即少阳主岁之年,气候酷热,人体容易感受热邪而产生痢疾。

(25)阳明之胜

“阳明”,即阳明燥金主岁之年。“阳明之胜”,意即凡届阳明主岁之年,燥气偏胜,气候清凉而干燥。在疾病方面亦以肺寒、肺燥等疾病占多数。

(26)清发于中,左胁痛,溏泻,内为塞,外发𤻊疝

“清”,即清凉。“中”,指人体,此处是指人体的肺。由于“清”,在5行概念上属于金,人体的肺在5行概念上也属于金。“清发于中”,指阳明主岁之年,气候偏凉,偏燥,人体亦相应容易产生肺寒、肺燥等疾病。“左胁痛”,指人体胁肋部疼痛。“溏泄”,即腹泻。“嗌塞”,指吞嚥困难,食入则吐,或咽部梗塞感“𤻊疝”,病名。其临床特点为阴囊肿大,顽麻不仁。这些症状都可以定位在肝,属于肝病。全句意即人体在肺病的情况下,肺肝失调,肺虚不能制肝。因此容易在肺病的基础上继发肝病

而在临床上出现上述各种肝病或肝盛乘脾的症状。

(27)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

“大凉肃杀”,指气候寒凉,树凋叶落的自然景象。“华英”,即花草。“华英改容”,指气候寒凉时花草出现枯萎现象。“毛虫”,指喜欢生活环境温暖的1类动物。“毛虫乃殃”,意即由于气候条件过于清凉,因此毛虫类动物生长不好

(28)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胸中不便”,即胸中不适。例如胸闷气短,咳唾引痛等。“嗌塞”,指咽部梗塞感。“嗌塞而咳”,即咽部不适,咳嗽气喘。这些症状都可以定位在肺,属于肺病全句意即阳明主岁之年,由于气候偏凉,偏燥,人体容易产生肺病。

(29)太阳之胜

“太阳”,即太阳寒水主岁之年。“太阳之胜”意即凡属太阳主岁之年,寒气偏胜,气候寒冷。在疾病方面,肾病寒病偏多。

(30)凝凓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

“凝凓”,指气候酷寒。“非时”,指并不是应当寒冷的季节,亦即并不是冬季。“羽”,指羽虫,即喜欢生活环境酷热的1类动物“后化”,即生长推后或生长缓慢。全句意即太阳主岁之年,气候偏寒,全年气候反常,出现了应热反寒,夏季不热,乃至6月霜降雪飘的反常气候变化。由于这1年气候反常,所以物候也随之反常,适合于酷热气候中生长的动物,生长不好。

(31)痔疟发

“痔”,即痔疮。“疟”,即疟疾。痔疮,1般在定位上属于肺,大肠,在定性上属于里热症。疟疾,1般在定位上属于肝、胆,在定性上属于湿热症。此处是指太阳主岁之年,气候偏寒,人体容易外感寒邪。由于寒邪束于肌表的缘由,体内阳气得不到应有的散发而郁热于里,因此容易在临床上发痔、疟等里热病症。高士宗注此云:“寒胜火郁,则痔疟乃发,痔与皆是寒胜火郁之病也。”即属此义。

(32)寒厥

“厥”,指气血逆乱,而在临床上表现为晕厥或4肢逆冷。《伤寒论》谓:“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凡厥证的产生系由于里寒而至者日寒厥。此处意即太阳主岁之年,气候偏寒,人体可因出现里寒而在临床上表现为晕厥或手足逆冷等症状。

(33)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痞肿,腹满食减

“入胃”,指寒邪犯胃。“心痛”,指胸腹痛。“阴中乃疡”,指阴部溃疡。“隐曲不利”,此处是指小便不利或男子阴萎,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阴股”,指大腿内侧。“互引阴股”,即阴部症状牵引大腿内侧“拘”,指拘急。“苛”,指疼痛。高士宗注:“筋挛急曰拘,肉暴痛苛。”“脉凝泣”,即血脉凝塞不通。“络满色变”,承上句言,指血脉凝塞不通而致血瘀,因此皮浮浅层血脉色彩发青变色。“血泄”,即出血。“皮肤痞肿”即皮肤出现肿物。“腹满食减”,即部胀满,食欲消退。以上“心痛”、“腹满食减等,病在脾胃。“阴中乃疡”,“隐曲不利”等病在肝胆。全句意即在人体外感寒邪致病以后,由于“5脏6腑寒热相移”,新以在临床上可以出现各脏腑的疾病。根据《素问·气厥论》、《素问·厥论》的论述,凡属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以后而出现的气血逆乱症状都可谓“厥”,所以上述各种症状也能够叫作“厥”。上述症状列在“寒厥以后,意即上述症状均是由于寒邪所引发。

(34)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

前段是指寒症。此段是承上句“痔疟发”而言,是指外寒内热或寒郁反热症。“热反上行”,意即由于寒束肌表,阳气不能外达,所以只能上走头面。“头”,指头部。“项”,指项部。“囟顶”,指头顶及囟门部“脑户”,穴位名,在头的枕后部。“头项囟顶脑户中痛”,即头项部疼痛。“目如脱”,即目胀痛欲脱出,此处是形容头痛剧烈

(35)寒入下焦,传为濡泄

“寒入下焦”,指寒邪侵犯人体膈以下脏器。“濡泄”即腹泄。全句意即太阳主岁之年,气候偏寒,如寒邪入里则可以在临床上表现为腹泻等里寒证症状。总括上述,即人体在感受寒邪致病以后,可以表现为里寒证而在临床上出现上述“心痛”、“阴疡”、“隐曲不利”、“筋肉拘苛”、“血泄”、“否肿、“腹满”、“濡泄”等各种里寒症状;也能够由于寒束于外,热郁于里的缘由而在临床上出现上述“疟”、“痔”、“热反上行”等各种火气内郁的里热症状。于此说明虽然同属感寒致病,但在临床上却有寒热表现之不同。

黄帝内经属性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浏览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黄帝内经属性、黄帝内经属性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