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见了爷爷朱元璋,孙子朱允炆会怎么狡辩?

日期:2023-05-09来源:生活人气: 我来评论


几乎在夺取天下、登上帝位的同时,朱元璋就开始了大杀功臣,有罪的要杀,无罪的找个借口,或者安个罪名,或者想办法诱使其犯罪也要杀。

由于杀人太多,以至于太子朱标都不忍心了,劝他不要杀了。

据徐祯卿所著《剪胜野闻》,有一次,朱元璋又开始大开杀戒,太子朱标劝谏说,“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

朱元璋也不说话,叫人找来一根长满尖刺的木棍,丢在朱标面前,叫他捡起来,朱标怕刺扎手,面露难色。

朱元璋说,不敢捡是吧?

怕扎手是吧?

老子若是把这些刺剃掉,是不是就不扎手了?

朱标这才明白老爸的用意,原来这是为他打扫门庭、清理门户,让他今后可以安安稳稳地坐江山。

朱元璋明白,那些跟着他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一个比一个骄悍,一个比一个不好管,他在的时候还勉强压得住,他若不在了,可能谁也压不住。

朱标却不这么想,他只知道,杀人太多不是好事,继续劝老爸:“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

这可把朱元璋惹着了,像火烧了屁股那样跳起来,擦起屁股下的凳子就朝他砸去。

谁成想,这位宅心仁厚的太子,竟于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奉命到陕西为新都选址进行考察回来后的第二年就病死了。

太子没了,当务之急是立一个新太子,朱元璋的儿子那么多,文武双全的也不乏其人

比如老四朱棣就不错,甚至比死去的老大还有才,但朱元璋却不走寻常路,决定把位子传给孙子朱允炆,于是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元璋挂掉后,孙子朱允炆完成其意愿,顺利接班,是为建文帝。

接就接吧,叔叔们都没意见,包括实力最强的四叔,燕王朱棣。

然而,叔叔们不去惹他,他却去惹叔叔们,结果惹出了大麻烦。

由于年轻幼稚,毫无政治经验,朱允炆轻信心腹大臣黄子澄、齐泰建议,开始削藩。

所谓削藩,实际上是动叔叔们的奶酪,而且别看他年纪不大,心却忒狠,不但动了叔叔们的奶酪,将几个叔叔废为庶人,还逼得其中一个叔叔自焚而死。

当然话说回来,朱允炆削藩,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藩王们的势力日益膨胀,他认为对他的皇权构成了威胁。

一年之内,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废的废,死的死,只剩下燕王朱棣了。

燕王朱棣,也便成了朱允炆最后一个目标,搞定这个最后的目标,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谁知这个叔叔,却不想坐以待毙

就凭他在几个藩王中实力最强,也没有坐以待毙的道理,哪个有血性的汉子,甘愿任人宰割呢!

于是,朱棣反了,打的旗号是“清君侧”——大老板身边出了奸臣,我去帮他干掉!

起兵之初,燕王并不占优势,他的兵力,只有十多万,能够控制的领土也很狭窄,只有封地北京,堪称弹丸之地

相比之下,朱允炆比这个叔叔强多了,仅朝廷的一支常备军,就是燕王的三倍,何况他还拥有全国的经济。

燕王唯一的优势,是他的领导能力,这种能力,比几十万军队都管用,所以燕王的仗越打越好,官军的仗越打越差,许多将领,都先后投降了燕王。

这种局面的造成,一点也不奇怪——能征善战的、经历过战火洗礼的老将,都被爷爷杀得差不多了,如今的军队将领,基本上都是外行,无论是指挥能力,还是军队的素质,与燕王和他的军队相比,都差得太远。

无奈之下,朱允炆只好起用老将耿炳文。

据说,耿炳文是朱元璋为了防止儿子们造反,特意留下的。

据《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耿炳文是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的正宗老乡,他没被朱元璋杀掉,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作为管军总管耿君用之子,耿炳文可谓久经沙场,曾多次打败张士诚的军队,历任总兵都元帅、大都督府佥事等职,作战经验极其丰富,战功赫赫,以军功封长兴侯。

建国后朱元璋排列功臣,耿炳文与大将军徐达并列为一等。

据《明史》功臣年表,被朱元璋杀掉的功臣多达34人,而洪武年间封的公、侯、伯爵也才60多人,也就是说,开国功臣被朱元璋杀掉一半还多。

到了建文元年,开国功臣仅剩耿炳文、郭英两人,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朝廷顿时陷入无将可用的窘境,最初只好硬着头皮让年轻将领去扛。

却又扛不起。

这不能怪他们,稚嫩的肩膀,是挑不起重担的。

老将耿炳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委以重任的。

1399年,也就是建文元年七月,耿炳文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率领副将军李坚、宁忠,北伐燕王朱棣。

那一年,耿炳文65岁,已是年近古稀

耿炳文毕竟老了,加上朱棣确实狡猾狡猾的,虽然最初趁燕军过中秋节偷袭雄县成功,接着又伏击了鄚州的援兵并攻克了鄚州,后来却连打败仗,被朱棣的燕军赶入真定城中,闭城不出。

耿炳文分析了敌我态势,决定改变战术,变进攻为固守。

事实证明他做对了,燕军连攻三天无效,只好还师北京。

朱允炆却不干了,耿将军你不能当缩头乌龟呀,你得主动出击呀,把叛军干净彻底地消灭掉呀。

看来到底是老了,没有斗志了,还是让年轻人上吧。

正当朱允炆想换帅,之前害了他一次的黄子澄,又害他来了,给他推荐了史上著名的草包将军李景隆。

朱允炆便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了耿炳文。

李景隆的出身可不简单,父亲是曹国公李文忠,而这个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加养子,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

虽然出身不凡,这家伙却是个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

越是这样的人,越是胆儿肥。

当然了,手里有50万大军,他没理由害怕。

那50万大军,他是如何部署的呢?

具体如何部署的,有关史料未予记载,但朱棣侦查后笑了。

朱棣说,李景隆必败无疑,因为兵法有五败,他全犯了:

为将政令不脩,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一也;

今北地早寒,南卒裘褐不足,披冒霜雪,手足皲瘃,甚者堕指,又士无赢粮,马无宿槁,二也;

不量险易,深入趋利,三也;

贪而不治,智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四也;

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喜佞,专任小人,五也。

五败悉备,他若是不败,就太不科学了。

为了诱敌深入,朱棣还有意撤走了卢沟桥的守军。

李景隆不但未能识破朱棣的计谋,还断定朱棣已经“无能为力”了,率军直奔北京。

结果,在北京遭到朱棣儿子朱高炽胖揍。

然后,他就带领着官军,在失败之路上狂奔,基本上打一仗败一仗,很快就把50万大军败光。

朱允炆不得不撤了这个草包将军,召回南京,但没有治他的罪。

败光这么多军队,等于败光了朝廷的家底,大臣们愤怒至极,纷纷要求杀了李景隆,以谢天下,朱允炆都不听。

如果他能预料到后来发生的事,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杀了这个草包。

因为李景隆不但是个草包,还是个卖主求荣的混蛋——

建文四年,朱棣打过长江,直逼南京,方孝孺再次上疏请求杀了李景隆,朱允炆依然不准,结果燕军涌至金川门的时候,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还当了一回带路党,带燕军入城。

不久宫中火起,有人说建文帝自焚而死,有人说他从密道逃走,从此下落不明

耿炳文

算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最牛悍将,靖难一上来就带着13万人(号称30万)被朱棣胖揍,还好守城有功。

最终在永乐元年畏罪自杀,儿子们也被干光…

李景隆

本来耿炳文守城还是不错的,他一上就输了底朝天。

朱允炆没杀他,他却狗一样的给朱棣开城门,南京失守。

永乐二年,被连番弹劾,削爵圈禁,郁郁而终。

盛庸

代替李景隆和朱棣干的,开始打得不错:在济南、东昌打得朱棣找不到北。

但听年轻人朱允炆的:遇到朱棣不能杀,要抓活的。

难道没听说过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结果被打的逃到长江南,后投降。

永乐元年,畏罪自杀。

失败时,锅有100种,但结果就是一个字:死!

朱元璋真要给他留一堆猛将,干翻朱棣后,说不定立马割据了。

地下朱允炆见到朱元璋时,他爷爷还是会一巴掌打过来:败家子,咱朱家就因为你变成了两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