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地蜂箱的通风装置与通风类型

日期:2023-08-26来源:生活人气: 我来评论


⒈转地蜂箱的通风装置

转地蜂箱的通风装置包括各种通风装置,如箱体、箱底、副盖、箱盖、巢门板等。

⑴箱体上的通风装置通常设计在箱体的前壁和后壁上。一些前壁和后壁设计有通风窗,如常见的前后通风蜂箱;有些只在后壁设计有通风窗,如16框卧式蜂箱。箱体上的通风窗通常设计在箱体前后壁中央或中上部的矩形孔,并由纱网和板盖组成,包括活页、推窗和插板(图)2-63)。活页通风窗,盖板通常用皮革铰接在盒子上,使用时上下翻转打开和关闭通风窗;推窗通风窗,盖板通过水平或垂直滑槽嵌入盒子,上下或左右滑动打开和关闭通风窗;插入式通风窗,盖板边缘设计与通风窗相匹配,通过拔出或插入插入板打开和关闭通风窗。其中,活页和推窗使用更方便,打开这个通风窗对盒子的强度影响不大,这种设计在中国的蜂箱中更常用。

图2-63 箱体上的三种通风装置

A 活页通风窗 B 推窗式通风窗 C

⑵箱底通风装置 箱底上的通风装置有推窗式的和双层底两种。

推窗式箱底通风装置 通常设计在蜂箱底板的中间或中间,留下一些底部,并用盖板覆盖铁纱网(图2-64)。盖板靠近蜂箱垫木上的长槽,在箱底前后移动,打开和关闭通风窗。这种设计的箱底通风装置常用于中国的转地蜂箱。通风窗应尽可能设计在箱底中部,并应设计得更大,使箱内通风足够均匀;通风窗的纱网应为每厘米2.8~3目硬铁纱(每英寸7~8目),以提高通风窗的强度,避免使用时划伤。通风窗盖板的长度和宽度应分别比纱窗大20~30 mm,关闭时可盖紧纱窗,但打开后不能露出箱底。

图2-64 窗式箱底通风装置

1. 底板 2. 通气窗 3. 通风窗盖板 4.

是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部分养蜂人采用的双底箱底通风装置。它是通过提高底箱的高度(约30 mm),并配有可抽出的内纱底和关闭通风管的盖板条(图2-65)。通常,通风管盖板插入并关闭通风管,蜜蜂从内纱底部的巢门正常进出。地面转移运输时,蜂箱巢门关闭,蜜蜂不能出巢。取出通风管盖板,存放在巢门板滑槽中,内纱底部通风。该通风装置的主要特点是通风窗面积大,箱内各部分通风均匀;箱底设计为双层结构,地面附近为木底板,可有效保护纱底不被划伤。

图2-65 双层底箱底通风装置

1. 木底板 2. 内纱底 3. 通风盖板 4. 巢门板 5.

⑶副盖通风装置 最常见的副盖通风装置是把转地蜂箱的副盖制成全纱的(简称“纱盖”),通常采用宽度为30 mm、厚度为15~20 mm 木条制成的框架钉在每厘米2.8~3目的硬纱网构成(图2-66)。通常用覆布,转地时取出覆布,使蜂箱通风。另外,有的根据需要在木副盖中央设计一个带盖板的小通风窗,转地时打开通风。

图2-66 纱盖

图2-67 箱盖通风装置

⑷箱盖2-67)。窗高一般为20~30 mm,长度取决于盖子的宽度。通常,窗户距盖框端部不少于150 mm,确保盖框的强度。窗户通常配有活动木条作为盖子,平时关闭保温,运蜂时打开通风。

箱盖内垫木的高度为10~20 mm,但转地蜂箱箱盖内垫木的高度必须高于通风窗的高度 5 mm,确保盖子能向盖子内推,打开通风窗。

⑸巢门窗

①窗户的形状2-68 A)。通常,小巢门的一侧朝下。为了为蜂群提供进出巢门,转地时将带通风窗的巢门板翻转,使带通风窗的一侧朝下通风。

②蜂箱宽度相同mm ,高度为20~30 mm的木框配上每厘米2.8铁纱网(每英寸7目)制成(图2-68 C)。转运蜜蜂时,取出巢门板,将巢门纱罩贴近底箱前壁,盖上并固定在巢门上。这种巢门通风装置的纱网面积大,有利于通风,罩内有一定的空间让少数骚动的蜜蜂冷却,保持箱内蜜蜂安静。

③蜜蜂游廊,mm ,在延伸部分上钉一块顶板,并在前面搭配一纱盖(图2-68 B)。这种巢门通风装置巢门通风纱面积大,有利于通风,巢前蜜蜂挂须空间大,可供更骚动的蜜蜂挂须,保持蜂群安静,确保蜜蜂运输安全。

图2-68 巢门通风装置

A 巢门板纱窗 B 巢门蜜蜂游廊 C 巢门纱罩

⒉转地蜂箱的通风类型

根据蜂箱内气流的对流方式,转地蜂箱的通风可分为上下通风、前后通风和上下通风(图)2-69)。通风类型与转地蜂箱的通风装置设计有关。转地蜂箱的通风系统(装置)由箱盖、副盖、巢门、箱底板组成,或由箱盖、副盖、箱底板的通风装置组成,箱内气体自下而上对流。这种通风类型是上下通风类型。通风均匀,遮光性好,蜜蜂运输安静,运输安全,但使用不方便。当通风系统由箱体前后壁、箱盖和副盖上的通风装置组成时,箱内气体主要通过前后方向对流,为前后通风类型。使用方便,但遮光性差,蜜蜂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光骚乱。当通风系统由箱体前后壁、箱盖、副盖和箱底板组成,或有时由巢门板上的通风装置组成时,气体在箱体前后、上下对流,为上下通风类型。良好,但遮光性差,蜜蜂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光骚乱。

图2-69 转地蜂箱的通风类型

A 上下通风类型 B 前后通风类型 C 上下结合通风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