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9-09来源:生活人气: 我来评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在帝国主义之间发生的战争,以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获胜而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由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战争,以反法西斯同盟国胜利而结束。
为什么说一战和二战实际是一次世界大战的两个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在帝国主义之间发生的战争,以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获胜而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由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战争,以反法西斯同盟国胜利而结束。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就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
细观两次战争的时间可以发现,1918年一战结束,1939年二战开始,两战之间仅相隔21年。历史书上面对于一战爆发的原因总结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结果。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怎么理解呢?简单的说就是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不匹配。在一战开始之前,德国的工业在西欧一枝独秀,鹤立鸡群,经济上的一哥。
但是这样一个经济一哥在政治上的话语权却很低,远不如英法俄。这种不平衡是德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一直在努力谋划成为政治上的一哥。
挡在德国政治崛起面前的三座大山便是英法俄三国。德国终极目标肯定是成为欧洲政治经济上的一哥,怎么实现呢?
当时的德国领导人俾斯麦制定的策略就是各个击破,因为同时对英法俄发起挑战,德国也没那个实力。
德国第一个进攻目标便是法国,因为普法战争的原因,两国是有不共戴天之仇的,进攻法国也说得过去。
为了防止英俄出手相救法国,德国在英国面前尽是吹捧,英国也一直认为自己是欧洲的老大。
此时又有德国的甜言蜜语,一时得意忘了形,你打你的,不关我的事。
而对于俄国方面,德国就是拉拢,总之只要俄国不与法国达成联盟就行。
按道理来说,俾斯麦的计划完全是可行的,虽然表面上英法俄都是政治大国,决定着欧洲的方向,但是各国之间也不是那么的和谐。
可偏偏在德皇威廉二世这里统统化作泡影。这个德皇威廉二世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太实诚了,一点城府都没有。俾斯麦处处吹捧英国,这个德二世却处处去找英国的茬。
前脚建立的糖衣炮弹后脚就被自己人给毁了。纵然你对英国有再多的不爽,你就不能先忍一忍吗,小不忍则乱大谋,在这个德二世身上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就这样本来各扫门前雪的英俄,便和法国的关系走的近了些,大家也只是联系多一些而已,并没想一起联盟和德国打一仗。直到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在参加塞尔维亚国庆庆典的图中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奥匈帝国随即对塞尔维亚宣战,这个战争本与德国无关,却成了一战爆发的导火索。所有的历史因由都是由这个不成才的德二世引起。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后,德国竟然宣布无条件支持奥匈帝国。
奥匈与塞尔维亚真的开战了,德国却有点懵了,如果出兵支持又怕法国在后面和自己搞事情,这样会腹背受敌。
于是德国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先把法国干趴下,但出兵法国需要过境比利时,此时的比利时又不配合,那干脆连比利时一起打了。
英国见状也不能闲下来,也参与到法国的阵营,英法比利时同时对德作战。
其实从时间上来看,英法俄德都是被迫卷入一战的,大家都没有做足战争的充分准备。如果没有德二世的吹牛皮无条件支持奥匈,那么一战也可能就不会爆发。
当然历史总有其必然性,即使不在1914年爆发,也会在后面的时间中爆发,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一战的过程就不细说了,结局是以英国、法国为首的协约国获胜而结束,德国战败。
其实战败以后的德国也是比较坦然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但是德国人却忍受不了战后新秩序给自己带来的耻辱。一战结束后,英法主导下的巴黎和会中,法国主张肢解德国,同时要求德国赔偿巨款,金额就算是把整个德国卖了也赔不起。
本想着从经济一哥到政治一哥的德国,怎么能忍受自己国家被肢解被变卖的这个奇耻大辱。这个耻辱一直深刻在德国人的心中,绝不甘心就此作罢。
希特勒为什么在1923年就能搞出著名的啤酒馆暴动,并不是希特勒的号召力多强大,是每个德国青年的怒火被燃烧了起来。
当时的德国即便没有希特勒,也会有其他人出来煽动民意,勾起德国人对英法的复仇之火,德国就此走上法西斯道路。
除了德国,一战时期的意大利由于中途倒戈协约国,虽然最终也站在胜利者的行列里,但却没有被列强认可,像个跳梁小丑一样的存在着。
意大利人也觉得自己被列强耻辱,与德国一拍即合,也走向了法西斯的道路。
至此二战的种子已经种下,德意的想法就是一洗列强战后加在自己身上的耻辱。
因此有人说,如果列强在战后能够有效的规划战后秩序,也许就不会有二战的到来。二战完全是一战影响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