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的作者简介和背景

日期:2024-06-02 10:52:04来源:健康问答人气: 我来评论

精选回答

105年前,时任《世界文学》编辑的蔡鸿君先生慧眼识金,在810年代相当活跃的德国文坛上注意到1颗崭露头角的新星——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并首次将其作品引入中国。但是,中译本《鸽子》当时并未像小说中的鸽子对主人公产生心灵震动那样,在中国读者中引发轰动。直到数年后,聚斯金德的誉满全球之作《香水》才使他的知名度在中国陡然上升,其“香气”乃至流芳至今。   聚斯金德1949年诞生在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的施塔恩贝格湖畔,早年学过钢琴,后又攻读历史,曾作过西门子公司的文秘,在酒吧舞厅里打过工,乃至还当过乒乓球陪练。广博的历史知识和不同的生活经历使他思惟活跃,想象力极为丰富。在大学念书时,聚斯金德就尝试撰写短篇散文和长篇的影视剧本,但都未能发表或被采取。尔后,他1度靠给电视台写剧本为生。1980年聚斯金德创作出第1部个人作品——独幕单人话剧《低音提琴》,次年该剧首演便获好评,随即成为欧洲话剧舞台上长盛不衰的经典剧目。4年以后,他的第1部小说《香水》问世,该书1经推出便迷倒了众多读者,前后被译成近410种语言,各种版本在全球的总发行量高达1200万册。在随后的几年里,聚斯金德又陆续出版了《鸽子》和《夏先生的故事》两部小说,均得到了读者和评论界的交口称赞,从而奠定了他在当代德语文坛引人注视的地位。   与同时期的德国作家相比,聚斯金德文学创作的产量其实不高,作品的篇幅亦不大,但其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深邃的思想含义,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隽永的寓意和高深的文笔,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入的印象。《香水》像1部充满神秘色采的传奇,聚斯金德应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活灵活现地刻画出108世纪法国巴黎1个怪才格雷诺耶“寻香杀女人”的离奇1生。而在《鸽子》1书中,聚斯金德又充分发挥了自己细腻入微的心理描述技能,把巴黎1家银行门卫诺埃尔的意识活动和内心独白栩栩如生地显现在人们眼前。忠于职守、老实巴交的诺埃尔,310年如1日地蜗居在自己的小屋里,过着平淡孤寂、与世无争的生活。但是1天凌晨,1只突然出现在门口的鸽子却让他惶恐失措,6神无主。因而,昔日的平静全被打破,包括衣、食、住、行和本职工作在内的所有的生活细节均遭到干扰,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濒临崩溃的边沿。这1切稀里糊涂的混乱,直到那只带来不祥之兆的鸽子悄然离去时才随之停息,1切又复归原样。《低音提琴》中主人众怒世嫉俗而又无可奈何的大段自我解嘲,极其贴切地反应了失意者的矛盾心态。而《夏先生的故事》则通过孩童之口,以滑稽幽默且不乏讽刺意味的生动、形象的叙述,道出了作者对人间事物的真实看法。从这些题材和文体不尽相同的作品上,可以看出聚斯金德编织故事的杰出才华和驾驭德语的深厚功底。   迄今为止,聚斯金德的文学创作几近都阔别鸿篇巨制和重大题材,而总是把视点放在那些没有社会地位的小人物身上,对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给予了深切的同情。不管是人生不得志的低音提琴手,还是孤家寡人的银行门卫,或“1意孤行”的夏先生,乃至那个残暴的“香水杀手”,都属于与时尚格格不入并为上流社会所嗤之以鼻的“圈外人”(Aussenseiter)。聚斯金德借助对这些人物命运的描述,展现了后工业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困惑、恐惧、懊丧、不安、无奈,及其悲观的内心世界和荒谬反常、难以理喻的奇异行动,从而成为德国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家之1。   聚斯金德生性忸怩,不爱张扬,平日深居简出,行迹难觅。和1般知名作家不同的是,他的1部作品问世后,自己便阔别媒体的喧嚣,下1本书总要等上好几年才会露脸,而且不鸣则已,1鸣惊人。加上作品内容亦真亦幻,故事情节似有似无,使这位天才作家在德语文坛上显得若隐若现,飘忽不定。人们已习惯了他在瞬间闪光发亮以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直到他又1部脍炙人口的佳作幽然冒出。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是德国最近几年来最受欢迎的作家之1。《香水》是他的代表作。作品讲述了1个奇才怪杰谋杀2106个少女的故事。其每次谋杀都是1个目的:只是由于迷上她们独有的味道。对格雷诺耶来讲,每次都是1场恋爱,但是他爱的不是人,而是她们身上的香味;谋杀她们只是为了要永久占有,并且具有他所爱的那种没有感觉,没有生命的"香味"…… 本书不是1本通俗的惊险小说,它是1部构思奇特,充满空想,寓意深入的严肃作品。小说自1985年出版以来,连续几年高踞德国畅销书排行榜的前10名,已被翻译成410种文字。作者帕特里克·聚斯金德也因此成为德国最近几年来最受欢迎的作家.   +简介+   书中讲述了1个产生在18世纪巴黎的故事,主人公格雷诺耶是1个有特异功能的连环杀手,他生在巴黎的1个臭鱼摊子,但天生对香水有着匪夷所思的辨别能力,为了制作香水,格雷诺耶杀害了2106名少女,以摄取其香味。《香水》写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现代小说正走入过于观念化、晦涩难懂的死胡同,而《香水》的古典式写法、生动和抓人的情节成了西方小说界的1剂解毒针。《香水》1诞生就极为畅销,并引领了新的小说潮流。被人们誉为“20世纪最著名德国小说。人的感官当中,嗅觉比较独特,它的有效范围其实不狭窄(比味觉和触觉广,几近和视觉听觉差不多),但缺少交换和沟通。给爱人买香水会兴奋,美食当前会兴奋,在公交车里的浓郁女士旁边也会兴奋,除此以外少有嗅觉的激动。我们见惯了歌颂色采线条赞美旋律节奏的文字,但以气味为主人公的伟大作品,《香水》几近是第1部。篇首出现的描述气味的那1大段,注定是要成为经典的:“在我们所说的那个时期,各个城市里始终弥漫着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臭气。……”  鉴于作者对感觉的描绘特别细致,首先要说的是,这是1本需要动用多种感官体验去“看”的书。用你的鼻子,如果还嫌不够深入的话,就闭着眼睛,像小说的主人公格雷诺耶1样,去追寻被各种各样气味所遮蔽了的香味。 有1点神秘兮兮的是否是?事实上,每个人读这本书的感受其实不相同,但有1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恍如是在进行恢复嗅觉训练,在渐渐找回失去了的感觉。说是对香水的重新认识或体验也不错,你绝对不会在别的小说里看到这么细致的对香水制作进程和香味的描述。是的,我已用了两次“细致”这个词,我得说,在《香水》眼前,我很贫乏。  直到现在,我依然愿意和人分享书中对香水的最高评价。香水店老板巴尔迪尼第1次闻到格雷诺耶配置的香水,他看见自己“躺在1个有黑色卷发的妇女怀里,看到窗台上玫瑰花丛的侧影,1阵夜风吹过窗台;他听到被遣散的鸟童谣唱,听到远处码头上1家小酒馆传来的音乐;他听到紧贴着耳朵的窃窃私语,他听到‘我爱你’,发觉自己由于幸福而毛发直竖,就在现在,在现在这1刻。”他因此给这类香水命名为“那不勒斯之夜”,以记念他的爱情。  这本小说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让你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以致于渐渐忘记了有血腥的谋杀事件在产生,乃至觉得自己喜欢上了那种既恐怖又糜烂的气味。你会1看再看,然后迷离。  听说《香水》自1985年出版以来,1直在畅销书榜的前10位停留,有27种文字的译本。1本严肃小说竟能畅销至斯,我想大概只有《挪威的森林》可以与它等量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