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兴祖为什么主动上奏,想要成为功臣庙中的最后一名

日期:2023-10-1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对孙兴祖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因为当时天下并未统一,朱元璋并没有急着封功臣,到了第二年,有些功臣按捺不住,便纷纷上书索要“名分”。朱元璋稳定军心,打算修建一座功臣庙,第一批入驻功臣庙的将领,共计21人。古人讲究位次排名,有一位将领听说自己“上榜”,主动上奏:臣希望能成为最后一名!

  在朱元璋的麾下,有两员大将常常让明史学者们分不清楚,他们分别是汪兴祖和孙兴祖。其中,汪兴祖,合肥人,16岁跟随朱元璋渡江,是水军将领中的佼佼者,洪武四年攻打四川时战死,年仅34岁,被封为东胜侯。而孙兴祖是凤阳人,20岁投奔朱元璋,一直跟着徐达,是徐达的得力干将,洪武三年北伐蒙古时战死,年仅35岁,被封为燕山侯。二人名字相近、死亡时间相近,但相比起来,孙兴祖比汪兴祖更出名,因为后者是第一批进功臣庙的21位大将之一。

  根据《明史·卷一百三十三·列传第二十一》:

  孙兴祖,濠人。从太祖渡江,积功为都先锋。战龙江,迁统军元帅。

  孙兴祖最初跟着徐达,屡立战功,后来在龙湾之战中表现不俗,被升任统军元帅。孙兴祖是个文武全才,他非常注重军队纪律,因此,他麾下的将士们都很铁血。

  朱元璋和陈友谅决战时,为了防止张士诚偷袭,需要一位铁血悍将驻守海陵(属江苏泰州),徐达推荐了孙兴祖。当时张士诚派3万大军攻打海陵,孙兴祖城内仅有5000余人,但却把海陵城守得固若金汤,让张士诚束手无策。洪武元年,徐达攻入元朝大都,留孙兴祖驻守北京,后来徐达转战秦晋,朱元璋怕蒙古人偷袭北京,徐达说:“北平有孙都督,不足虑。”(北京有孙兴祖驻守,不用担心。)可见,孙兴祖在徐达心目中的地位。

  朱元璋称帝的时候,并没有急着分封功臣,因为当时的福建、两广、川贵、秦晋都没有平定,朱元璋原本是想等天下都平定后,再论功行赏。但这帮将领都是社会底层出身,好不容易等到明朝建立,就等分封,十分着急。朱元璋为了让大家安心,先设置功臣庙,第一批21位将领,以徐达为首。但中国人讲究位次,21个人怎么来排列,成了问题。孙兴祖听闻有自己的名字,他给朱元璋上奏说:

  臣闻水利万物而不争,既有幸入庙,愿为末位。

  孙兴祖要把自己排在最后一名,朱元璋十分惊讶,大赞孙兴祖格局很高。于是,果然将孙兴祖排在最后一位。《明太祖实录》云:

  丙寅功臣庙成,命论次诸功臣之功,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次李文忠,次邓愈,次汤和,次沐英……次孙兴祖凡二十有一人,于是命死者塑其像于庙祀之,仍虚生者之位。

  第二年,徐达出兵蒙古,孙兴祖带领燕山六卫协助徐达,在不剌川和蒙古军队遭遇,孙兴祖为掩护徐达的大军,力战而死。朱元璋听闻孙兴祖去世,较为惋惜,亲自祭奠,追封他为燕山侯,并且厚待其家人。

  朱元璋建国之初,名将如云,孙兴祖的名气虽然不如徐达、常遇春响亮,但在明初将领中,孙兴祖也算是一位响当当的英雄。只可惜,35岁战死,英年早逝,后世对此人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