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0-1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对古人沐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对于现代人而言,洗澡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只要想洗澡随时都可以洗,爱干净的朋友每天都会洗澡。而在古代,洗澡是一件非常具有仪式感的事情,洗护用品也是很讲究的。
古人是没有条件每天洗澡的,沐浴本来就是一件被赋予特殊和重要意义的事情。在祭祀之前,人们沐浴显示出对祖先和神明的虔诚,如若身体不洁就是亵渎神明的罪过。后来,人们在举行重要仪式或者是拜见皇帝、高官之时,都要沐浴以显示虔诚。
古人对沐浴的用词也是十分讲究的。
“沐”指的是洗头,这个字的甲骨文字看起来就像是雨水落到树木之上。后来就引申为水从上落在头上,也就是洗头的意思。
“浴”指的是清洗身体。
“澡”的意思是按照步骤给全身冲水。
“盥”这个字意思是洗手。
“洗”这个字专指洗脚。
古人的头发很长,无论男女都要将头发束起,还要裹上头巾或者官帽。所以头发的特别容易脏。刚开始人们都是在河水之中沐浴的,到了商周时期,古人们才开始使用温水沐浴。根据《礼记·内则》中的记载:“世子生,则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太子出生,国君和夫人都要沐浴更衣并且穿上朝服。
先秦时期,上流社会的人们一般“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周礼》之中记载,上流社会的家中来了客人,为了表达对客人的重视和礼数,要保证他们三天一洗头,五天一洗澡;从汉代开始,官员们就有专门的沐浴假,每隔5天就会让他们放假一天,那些住宿在朝中和衙署之中的官员可以回家沐浴。《汉书》之中记载:“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到了唐朝,这个假期从5天延长到了10天,被称为“旬假”。官员们如果长期不洗澡肯定会影响官容,所以统治者不得不以法律的形式将“沐浴”确定下来。
根据《明史》的记载,内宫之中舍友“混堂司”,负责皇帝沐浴之事的有专门的人员“掌印太监一员,佥事、监工无定员,掌沐浴之事。”说明皇宫之中负责皇帝沐浴的人员是有专门编制的,一般官员文人沐浴已经非常正式了,皇帝沐浴也是内宫之中的一件大事。
在魏晋之前,古人沐浴之时专用的沐浴液称为“稷”,这是用五谷煮出来的汁水,有去除污垢和滋润皮肤的功效。但这种沐浴液是不能冷下来的,要一边洗澡一边加热。古人洗脸也有专门的洗脸液,是用高粱煮成的汤汁,这些汤汁还能清洁长胡须。后来皂角的作用被发现,也有人用它制作沐浴用品。沐浴结束之后,文人们还要喝点小酒,吃点小点心,有条件的还要邀请乐队演奏演奏,陶冶身心。
魏晋之后,洗澡所用的洗涤用品进行了改良,不仅有皂角,还有猪苓、胰子、澡豆等,有一定条件的人家还会加入香精,这样洗完头发之后,留有非常优雅的香味。
澡豆其实是各种豆子研磨成的细末,加入珍贵的香料,需要用的时候就调制成液体。在初唐孙思邈的《千金方》之中有制作澡豆的配方,以白豆屑为主料,加上青木香、干松香、白檀香、麝香、丁香等五种香料,里面还会加入白僵蚕、白术、鸡蛋清等等可以调整皮肤状态的中药材。
关于澡豆,在民间还有这样一段传说。在魏晋时期,王敦娶了公主做了驸马爷,一日他如厕之后出来,看到公主的女婢端着玻璃碗走出来,里面盛着澡豆,是给他净手用的。公主的澡豆自然做得精致又奢侈,王敦把澡豆当作了面糊,竟然把一碗全部都吃掉了。这种奢侈的东西只有皇亲贵族才能享受到,也怨不得王敦把他当作食物吃下去了。
虽然我们现在所用的肥皂是近代才出现的,但是肥皂这个词在南宋时期就已经有了。那时候的人们将皂角树的皂荚、香料、还有一些有美白作用的中草药混合在一起碾成细末,揉搓成团块状拿到市场上出售。“肥皂”刚开始是指江浙地区的一种树木,这种树的果荚要比一般皂角树油,去污能力更强,因此也被称作“肥珠子”,后来人们将皂角和肥珠子混合在一起做成洗涤的产品,便直接将其命名为“肥皂”了。
对于古代官员、文人来说,洗澡是一件非常郑重的事情。科举考试之前,考生们也要沐浴,一方面是显示庄重,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预防考试作弊。《金史》之中记载,科举考试之前,不识字的士兵要给考生们搜全身以防止他们作弊,但这样毕竟是“有辱斯文”的。后来有人指出“搜检之际虽当严切,然至于解发袒衣,索及耳鼻,则过甚矣,岂待士之礼哉!”所以后来“搜身”这个步骤就换成了沐浴,有专门的人员负责为他们更衣,衣服都是统一特制的衣物,这样不会亏了礼数,也能防止作弊。
不过说起洗澡的繁琐程度,历史上的名流们大概都比不上慈禧。除了冬天,慈禧每天都要洗澡,冬天也要两三天洗一次。慈禧洗澡有四个宫女服侍,每一次都要浪费一百多条毛巾。
公共澡堂的出现是在宋朝,城市中出现了公共澡堂,文人士大夫比较喜欢去,苏东坡就是这里的常客。到了明清时期,公共澡堂更加普及,沐浴这件事,也终于从贵族享受成为老百姓再也日常不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