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前本有求和机会,为什么崇祯宁死不求和

日期:2023-10-2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为什么崇祯宁死不求和?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崇祯六年(1633),农民军大批度过黄河,进入到了河南地区。

  到了崇祯七年(1634)正月,以陈奇瑜为五省总督,主持围剿河南、陕西等处农民军。崇祯九年(1636)秋,张献忠、罗汝才部进入四川,攻克大批州、县。崇祯十一年(1638),张献忠部接受明军招降,李自成部遭明军围剿,损失惨重,仅余十八人,农民军势力一时低沉。同年,清军犯境。

  三年后,崇祯十四年(1642年),在农民起义和满清八旗军的两相夹击下,本就千疮百孔的明王朝已是摇摇欲坠。连年征战耗资巨大,崇祯皇帝见国家的财政入不敷出,于是,接连催促辽东的洪承畴,让他主动出击。当时,洪承畴率领着十几万明军驻扎在松山一带,同清军的统帅皇太极已经对峙很久了。

  洪承畴深知手下这十几万人是明朝仅有的大军,不敢有丝毫的冒进。但是,大军驻扎一天就要耗费一天的粮草,他能等,可崇祯皇帝实在是等不了了。接到圣旨后,洪承畴只好整顿军马,同皇太极决一死战。当年的八月二十日,洪承畴向部下下达了进攻的命令,十几万明军顿时冲向了清军。

  洪承畴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是,他作战勇敢,治兵有方。此时,虽是仓促出战,但明军的阵势不仅一点也没有乱,反而隐隐有压制清军的迹象。可惜的是,洪承畴接到崇祯帝的命令后急于获得胜利,将全部的精锐都放在了前锋部队里面,后方粮草的护卫就显得有些薄弱了。

  经验老道的皇太极敏锐地察觉出了明军的这一弱点,于是,不打算和洪承畴在正面硬碰硬,而是派阿济格率军夺取明军后方的粮草。在阿济格的冲击下,明军位于笔架山(在今辽宁省锦州市)的大量存粮全部被夺,后路也被阿济格率领的清军切断了。没了粮草,洪承畴一下子陷入了被动。

  之后,他设法进行突围,但都被皇太极堵了回去。弹尽粮绝之时,明军内部叛乱四起,身为主将的他也投降了清朝。消息传到京城后,崇祯皇帝迅速召来了首辅周延儒、兵部尚书陈新甲、大学士谢升等人。但是,人都到齐了之后,他又不发一言,只是将目光投向身边的大臣。

  看到皇帝不说话,兵部尚书陈新甲鼓起勇气,提出了向皇太极议和的想法。其实,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崇祯皇帝早就明白,收复辽东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如果再和皇太极这么耗下去的话,就没有精力去管李自成了。此等危急时刻,只有设法拖延时间,将全部力量都用在一头上。之前已经对李自成、张献忠百般招抚,可是,李自成坚持不降,张献忠是降了又叛。

  如此一来,只好向皇太极议和了。

  但是,崇祯皇帝听了陈新甲的提议后仍然沉默不语。在他看来,南宋的议和之举已经被后人批评了几百年,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落得个软弱无能的坏名声。议和是肯定要议和的,但这种事不能牵扯到自己。一旁的内阁首辅周延儒是一个官场的老油条,他心中明白皇帝的顾虑,但他装出一副迷惑不解的样子,就是不搭陈新甲的话。许久之后,谢升实在是熬不住了。

  他对崇祯皇帝说道:“如果陛下同意议和的话,臣感觉这样做是可以的。”崇祯皇帝见谢升把难题推给了自己,只好回应道:“你们觉得可以议和的话就议和吧,朕赐予你们便宜行事的权力。”虽然,崇祯帝同意了陈新甲的议和提议,但是,为了自己的名声考虑,他多次告诫陈新甲,万万不可将此事泄露。陈新甲知道朝中大臣一直视满清为粗鄙不堪的夷狄,于是,小心翼翼地开始了与皇太极的接触。

  皇太极见明朝有心议和,心中也很是高兴。他虽然占据了上风,但对大明王朝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原国家还是很尊重的。他向陈新甲提的条件就是:“要求明王朝承认清王朝的存在,只要崇祯帝同意,那么,自己就可以不再侵略明朝的边疆。”平心而论,皇太极的这一要求并不过分。松山之战以后,明王朝的辽东地区只剩一个山海关了。皇太极如果继续进攻,那么,明朝方面只能倾全国之力进行防守。

  所以说,如果,崇祯帝答应了皇太极的请求,用名义上的尊重来换取边关的安宁,对于明王朝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这样一来,崇祯帝就可以将全国的力量集中起来对抗李自成、张献忠了。等到把农民军消灭之后,再转过头来对付皇太极,这样做才有可能重振大明王朝的国威。陈新甲接到皇太极的回信后不敢表态,急得是团团转。他虽然是兵部尚书,但两国议和关系重大,根本不是他一人能够决定的。

  前几天,群臣知道谢升支持议和后,不断地上书指责谢升,说:“这完全是卖主求荣的举动。”崇祯皇帝为了自证清白,只好革去谢升的官职。看到皇帝如此的态度,陈新甲也犯起了难,到底是报不报告给皇帝呢?反复地权衡利弊,陈新甲还是下不了决心。就这样想着想着他就睡了,并没有把这份绝密的回信藏起来。谁知道,陈新甲的这一疏忽竟然引起了轩然大波

  由于,陈新甲一直都遮掩着议和的事情,他的仆人们对此一无所知。看到案板上放着的回信,仆人们像往常一样交给了政府部门传抄。很快,皇太极的回信便大白于天下了。

  朝中的大臣本来就对议和一事颇多微词,只是在崇祯皇帝罢免谢升后才有所收敛。而且,由于拿不到证据,他们也不敢太过放肆。这下见了白纸黑字的回信,他们理直气壮地集结起来面见崇祯皇帝,想要问问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崇祯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明君形象,直接将所有的罪责都推到了陈新甲头上,然后,将陈新甲斩首示众,以平众怒。就这样,替罪羊陈新甲稀里糊涂地被杀了。

  陈新甲死后,大臣沈迅在崇祯帝面前不停地说陈新甲的坏话,崇祯帝不由得心生厌恶。他冷着脸对沈迅说道:“你说陈新甲不行,朕要让你当兵部尚书的话,恐怕你做的还不如他吧。”可能,崇祯皇帝处死陈新甲后,也感到有些惭愧吧。陈新甲前例在先,明朝再无人敢出面同皇太极议和了。而崇祯皇帝也只能打肿脸充胖子,继续指挥着两线作战。内忧外患之下,他只能坐视明朝的覆灭。

  崇祯帝想得到一个好名声,但是,却眼巴巴地看着祖宗江山亡于李自成之手,真是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