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两大功高盖主却得以善终的名将:郭子仪和李抱真

日期:2023-11-0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郭子仪和李抱真,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郭子仪,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将。唐朝前中期大名鼎鼎的将领。许多对历史稍有涉猎的读者都知道大唐帝国有一个贤明的君主叫做李世民,有一位威震四方的将军叫做郭子仪。郭子仪,作为唐朝朔方军事史上的最高军事领袖,郭子仪也正因此才能够帮助逃到灵武郡的唐肃宗称帝,并且迅速扭转了安史之乱的局势。郭子仪也正因此在这个时期,成为了兵部尚书以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郭子仪被称为是中原王朝历史上最优秀的军事将领,一点也不为过。

  李抱真,唐朝中后叶最优秀的,同时也是最默默无闻的绝世人才。在皇帝无力处理地方事务,化解地方官僚内部存在的矛盾之时,挺身而出,让这片地区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而由于皇帝的个人问题导致这个风雨飘摇的大唐帝国雪上加霜之时,李抱真又挺身而出,帮助皇帝平叛谋反。李抱真就好像是一块大唐帝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和其他同时期的大唐将领最后的结局不同,李抱真和郭子仪应该是大唐帝国少数几位功高盖主却又能够全身而退的军事将领,这是为什么?

  朔方军的领袖

  郭子仪本人是武举考试出身,凭借精湛的武艺,李抱真得以在大唐帝国的军事领导层任职。先后担任单于都护府副都护,安西都护府的副都护以及北庭都护府的副都护。早年的经历可以看得出来,郭子仪的作战经验主要来自于在边境地区对于少数民族的战争。

  单于都护府面对的是匈奴的残余势力,北庭都护府面对的是回纥等少数民族,安西都护府面对的主要是西域的阿拉伯军队以及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早年多在边境地区的任职让郭子仪的作战经验非常的丰富。而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中原王朝的心头大患。而郭子仪能够常年在这些北方的边境地区任职,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郭子仪与游牧民族作战能力的优秀。

  郭子仪人生的高光时刻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出现的。由于安禄山和史思明凭借在东北地区以及范阳二十余万庞大军队,发动了安史之乱。唐廷数次有组织的抵抗均由于叛军实力的强大以及朝廷对于前线战事的横加干涉而均宣告失败。

  马嵬驿之变后,太子逃亡北方的灵武郡,封整个朔方军的领袖郭子仪为兵部尚书,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随后,郭子仪以及其部下还有友军迅速在西北地区集结大量的军队包括少数民族的军队,开始了平叛之路。在仅仅一年的时间内,郭子仪整个朔方军就成功扭转了局势,李唐皇室得以回到长安。

  功高盖主的旷世奇才

  李抱真,大唐帝国一位非常优秀的外族将领。由于大唐帝国前期开放的的政策,被纳入统治范围的异族也有机会进入朝廷当中任职。著名的唐朝将领高仙芝就是高丽人,当然后来安史之乱的主谋之一安禄山也是一位异族将领。

  安史之乱之后,由于之前战乱导致唐朝国力大损,各地节度使在先前的发展之中已经获得了空前的权力,藩镇割据的迹象已经开始出现。中央军事战略的调整,对外用兵需求的减少,各地的节度使纷纷将目光投向国内。因为节度使回到中央成为朝廷的重臣甚至宰相并不是个例。而李抱真,成为了李唐皇室阻挡藩镇割据局面恶化的一张王牌。

  李抱真之所以没有和郭子仪,李光弼齐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李抱真在安史之乱当中是李光弼的部下。但是,身为李光弼的部下却拥有着非常显赫的战功。最好的特证明就是身为异族人,却拥有和大唐帝国皇帝一样的姓氏。因为其居功至伟,李抱真一家被赐予"国姓",还受到了皇帝的赏识,成为李唐皇室统治阶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初次奉命治理州郡事务,没想到武将出身的李抱真能够将一切民生以及行政事务治理的井井有条

  朔方节度使,安史之乱平叛的大功臣仆固怀恩由于受到了朝廷的忌惮以及小人的离间,被迫利用自己和外族之间通婚的亲戚关系,联合回纥大军起兵造反。而李抱真,同样是外族人,同样是安史之乱平叛的大功臣,却选择站在了仆固怀恩的对立面。"复子仪之位,可不战而克"就是李抱真提出的计策。毕竟朔方军是郭子仪一手建立起来的,虽然现在由仆固怀恩率领,但是只要郭子仪出现,朔方军必然倒戈,加入到郭子仪,这位从前的上司的阵营之中。

  对于唐德宗的赏识以及对他的提拔,李抱真却显示出其极为谦虚谨慎的一面。上奏皇帝,自己不能接受五州节度使这个重任,希望帝王能够让他从基层官员开始做起。唐德宗对于他的谦虚踏实所感动,准许他成为泽州刺史。但是,由于其卓越的才能,他也一直被皇帝所挂念着。只要哪里出现了问题,唐德宗就将他调往该地区。同时,由于其武将出身,在后来出现的大小战乱之中也是尽心尽力

  不得善终的大部分

  不仅仅是唐朝的将领,历史上绝大多数优秀的将领尤其是那些拥有赫赫战功,功高盖主的将领在帮助统治阶级阶级完成统一大业或者平叛之后,多数都会遭到统治阶级的清算。这是非常经常发生的事情。比如,西汉高祖刘邦登基继位之后,便处死了楚汉之争的头号功臣——韩信。明朝朱元璋在登基继位之后,也处死了当时少数能够全面打败蒙古人的大将徐达。

  帝王们自己有很多就是前朝的功臣或者大权在握的将军,比如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原先是北周的军事将领。这些将军出身的帝王们不可能不知道功臣权力过大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一旦军事将领的实力和势力盖过中央,中央是否会被推翻,就在这些大权在握的将军们的一念之间了。

  历史上,功臣威胁帝王统治,甚至谋权篡位的先例不是少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的观念已经深入每一位帝王的心中。所以,一旦有不忠于帝王行为的出现,帝王们便会展开反击,将任何可能威胁帝王政权的势力全部消灭。

  而古代的那些功臣们,面对自己掌握如此强大实力的现实,心中也确实会有想要起兵谋反,自己黄袍加身的想法。有些是自己主动产生想要谋反的想法,比如隋朝初年的杨玄感。更多的是被逼的,走投无路才起兵造反,比如说被汉高祖嫉贤妒能,不信任而策划谋反;唐朝安史之乱之后的朱泚等,都是在帝王或者外部势力逼迫自己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才决定起兵谋反。甚至连安史之乱的发动者,东北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也是受到了朝中奸臣宰相杨国忠的迫害才决定在范阳起兵。

  全身而退的小部分

  既然有遭到迫害或者清算的,也有一些人能够在功高盖主之时全身而退的。没错,李抱真和郭子仪就是其中的那少数人。和他们同时期的著名将领都遭到了一些猜忌,最终身首异处,难以安享晚年的结果,比如大唐帝国威震四方的高仙芝,安史之乱中坚守潼关不出被朝廷认为畏战避战而被处死,哥舒翰也是类似的下场。但是李抱真和郭子仪结局却和他们并不一样。

  我认为,他们和其他是将领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比较会做人。主要在郭子仪和仆固怀恩的对比上可以看出来。仆固怀恩身为朔方节度使,权力非常大,管辖的军队也是大唐帝国当中,实力最强悍的。仆固怀恩自己也是忠于大唐,所以在安史之乱中一家死了四十六人,可谓满门忠烈。但是,由于其过于耿直的性格以及过于严谨的作风,在安史之乱之后,被已经对武将产生忌惮的皇帝所怀疑。虽然一直忠心耿耿,甚至面对前来安抚的丞相也是哭着抱着丞相的脚诉苦。但是,最终他站在了朝廷的对立面还是因为他并不会做人。

  忠义是钱换不来的,但是在政治中就不是这样了。由于其过于强大的实力被朝廷忌惮,加上安史之乱所造成的影响,仆固怀恩被猜忌也是顺理成章的。而郭子仪,作为前一任朔方节度使,和仆固怀恩相比就比较会做人了。首先,他在夜城之战之后因为被扣上"战场指挥失误"的罪名而被召回长安,解除兵权。郭子仪深知自己对朝廷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于是假装自己已经老了,变得贪财好色,能力早已不及当年,最终让李唐皇室放松了对他的戒心,得以延续。

  而另外一种就是以李抱真为代表的将领。拥有巨大的才能却不要与之相匹配的官职和俸禄,一直谦虚谨慎,做事踏实仔细。对于统治阶级来说,他们要的正是这种拥有巨大才能,却看起来毫无野心,也不会对朝廷产生任何威胁的人才。这也就是为什么朝廷会允许李抱真组建军队来维持地方治安,而对于地方节度使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而忌惮不已。

  结语:功高盖主,一直是在历史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现象。尤其是在战争年代,掌握兵权的军事将领在对外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对于自己效忠的统治阶级的一种潜在的军事威胁。南北朝,五代十国,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对于这些功高盖主的军事将领,历史上君主的处理办法通常只有一个——解除职权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逮捕或者软禁。岳飞,之所以会被南宋朝廷处死,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岳家军实际上已经脱离了朝廷的控制,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威胁。

  而李抱真和郭子仪之所以能够功高盖主却又全身而退,其实是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方法。郭子仪选择采用装疯卖傻来让统治阶级放松对自己的戒备,而李抱真则是依靠自己勤恳的态度以及低姿态为统治阶级服务,才最终没有被李唐皇室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