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11-05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知道:商朝和商纣王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 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殷墟的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商朝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在商朝时期,长江流域也平行存在发达的非中原文明。
汤,姓子,原名履,又称武汤、成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商部落首领,灭夏而建商。在位13年,病死。葬处据传有六处,说法最多的是在毫。汤历数夏桀的暴虐无道,号召夏的附属小国背弃桀,归附商。对不听他劝告者,就先后出兵攻灭。如葛、韦、顾等夏朝属国,以剪除桀的羽翼。商汤越战越强,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夏桀陷于孤立的境地。汤还迁都于毫,以此为前进的据点,准备最后攻灭夏朝。 汤还采纳伊尹的建议,停止朝贡夏朝以试深桀的实力。桀命令九夷族发兵征讨商,这说明桀还能调动九夷族的兵力,汤和伊尹就马上请罪,恢复向夏桀的进贡。一年后,九夷族忍受不了桀的残暴统治,纷纷叛离,使桀的力量大为减弱,汤和伊尹见时机成熟,就由汤召集部众,出兵伐夏,在鸣条一举攻灭了夏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定都毫。汤建立商朝后,减轻征赋,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使商的势力扩展至黄河上游,成为又一个强大的奴隶制王朝。汤为部落首领17年,建商后称王13年,病死。
伯夷为商末孤竹君之长子,姓墨胎氏。初,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及父卒,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逃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逃之。后来二人听说西伯昌善养老人,尽往归焉。及至,正值西伯卒,武王兴兵伐纣,二人叩马而谏,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手下欲动武,被姜太公制止,说:“此义人也”,扶而去之。后来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逃隐于首阳山,采集野菜而食之,及饿将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外壬,生卒年不详,中丁弟,中丁死后继位,在位15年,病死,葬于狄泉。中丁死后,外壬成功地夺取王位,并向诸弟妥协,造成了商王朝继承上的混乱,史称九世之乱。商朝开始衰落。外壬即位后不久,姺与邳两个侯国发动了叛变。姺是有莘氏的后代,商汤曾娶了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就是作为媵臣陪嫁到商的。因此,有莘氏与商朝的关系是很密切的。由于商王室的衰落,有莘氏后人封于姺后就时服时叛。邳是夏禹车正奚仲的后人,也就是说是仲虺的后代,初时也与商王室的关系很好,这时也起来叛商了。姺和邳的祖先是商汤时的左丞右相,他们都起来反叛外壬,可见当时商王室的衰败。对于姺、邳的叛乱,外壬一点办法也没有,据说是“大彭国”帮助平定了姺人、邳人的叛乱。“大彭国”是在彭氏部落首领彭祖的带领下建立的,是夏朝时东方比较强大,政治关系也比较密切的属国。到商朝前期,大彭国也还是比较强盛。彭祖相传活了八百年,是一位长寿之神,很懂得养生之道。其实所谓彭祖年长八百岁,实际上是大彭国存在的年限。
祖庚,商朝国王,姓子名跃,在位约7年,他是商朝著名国王武丁次子,病死,葬于殷。祖庚有长兄祖己,因受后母诬陷,被父亲武丁逐出京城,后含冤而死。三弟祖甲为后母所生,为表示不愿与兄长争夺王位,便暗暗地离宫出走,武丁病死,祖庚得以继位。祖庚死后,三弟祖甲继位。武丁是想将王位传给长子祖己的。祖己是一名孝子,有孝名,被称为“孝己”。他每晚要起床五次,看父母是否睡得安好,因此深得武丁的宠爱。但是由于祖己的母亲早逝,他的继母不喜欢他,在武丁面前说了他许多坏话,结果被流放到外地。祖己经受这一打击之后,不久就忧愤而终。
妲己,为中国殷商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的宠妃,人称:一代妖姬。传说姓苏,不过有关苏的来源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其父亲乃是诸侯苏护;另外一种说法是,妲己来自一个叫苏的部落。妲己,冀州侯苏护的女儿,而苏家正是出自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苏庄。商纣王子辛的爱妃,有美色,又能歌善舞。《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他“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在后代,人们常将-之君的过失与女色联系起来,因此,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就成了诅咒的对象。
帝辛,名受,号帝辛,帝乙之子,后人亦称殷纣王。商代最后一位君主,都朝歌。帝辛少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领的人。帝辛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杀奴隶,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鬼神。曾深山练兵,铸造兵器,率重兵征服东夷。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使先进的中原文化向淮河、长江流域传播,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殷朝征服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帝辛便修建仓库,储粮聚宝。《史记》云:“厚赋锐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纣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暴君,与夏桀并论。这一段历史,后人加上幻想元素,写成了《封神演义》,又称为《封神榜》。不过,有观点认为,很多对帝辛的方面评价,存在历史递增性。先秦文献对他的指责并不多,甚至有些文献称赞纣王聪颖勇武、才华横溢,是难得的英主。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各种各样对他不利的指责越来越多。子贡也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此言有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