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的布局有何深意为何迟迟没有发掘呢

日期:2023-11-06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位皇帝,即始皇帝的陵墓,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以东31公里临潼区的骊山,本称骊山园。建于公元前247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9年。现存陵冢高76米,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陵冢位于内城西南,坐西面东,放置棺椁和陪葬器物的地方,为秦始皇陵建筑群的核心,目前尚未发掘。

  据目前的考证,已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被普遍认为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的有机组成部分。

  布局

  考古发掘周边陵园布置仿秦都咸阳,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3公里。

  现主封土底部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高76米。皇陵考古队的科技物探技术表明,地下地宫约在地表下十层楼深度,长80米、宽50米,高度约五层楼,面积约十个篮球场大小,[4]东西两侧有墓道,整个地宫建筑天花板和墙为巨石板包覆。墓外为人惊讶的是有一巨大防水工程,一个ㄇ字型的地下防水大坝,包覆陵墓南东西三侧来自骊山的地下水灌入方向,与汉书和汉旧仪纪载的相符为“穿三泉”和“下锢三泉”,实为开挖至突破三层地下水层深度的无比巨大ㄇ字型深坑,使其比陵墓深度更深,待地下水涌入后将巨量的细致青膏黏土填埋整个坑道,等于变成一个防水的地下水泥大坝,探测发现至今此一工程还在防水使其后方土地包含地宫保持干燥。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指出当时修筑秦始皇陵的有七十余万人。凿穿了三层地下水,灌注铜水来填补缝隙,又修造宫殿,设置百官位置,放置奇珍异宝。用水银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机械来模拟江河的流动,顶壁装有天文图象,下面置有地理图形,用娃娃鱼的油脂做成长明灯。陵墓中还有许多机关。为了防止泄密,在秦始皇入葬后,秦二世又下令将工匠封闭在地宫内城和外城之间。从科学探测和局部发掘来看,地宫里存在许多金属物质,也有很好的排水系统。至于地宫究竟有多深,学界争议很大,从20米到50米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所谓“穿三泉”只是虚指。

  秦陵尚未完工,便出现秦末农民暴动,章邯将修陵的七十万人全部调去抵抗暴动,至此,秦陵的修建中断。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被盗疑云

  古人一般认可秦陵被盗,盗墓者包括项羽、赤眉军、石季龙、黄巢等: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

  《汉书·卷三十六 楚元王传》:“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

  《水经注·卷十九 渭水》:“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关东盗贼(指赤眉军),销椁取铜,牧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能灭。”

  《晋书·卷一百七 石季龙载记下》:“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

  明朝人都穆《骊山记》有关于黄巢盗秦陵的文字:“始皇陵内城周五里,旧有四门,外城周二十里,其址俱存,自南登之,二邱并峙,人日:此南门也。右门石枢犹露土中,陵高可四丈,项羽、黄巢皆尝发之。老人云:始皇葬山中,此特其虚冢耳。”

  此外,还有清朝道光年间土匪挖掘秦陵、民国时期军阀刘镇华挖掘秦陵的说法。

  到了二十世纪陆续有人提出秦陵可能未被盗掘。理由包括随葬兵马俑等皆完好、大量水银存留、未找到大规模盗洞等等。

  根据勘查,确实在秦始皇陵周围发现汞含量异常,学者认为如果地宫打开过,汞会很快挥发。因此初步证实了秦始皇陵内含大量水银的说法。但是有人认为盗墓的洞穴太小,挥发需要时间,如果洞穴后来因坍塌或人工重新封闭,水银也不会完全挥发。还有人认为所谓的汞含量其实是当地的工业污染。

  还有人认为秦陵已经被盗,但后来经过修复。

  防止盗墓。秦始皇祖坟秦东陵曾禁止挖掘,结果被盗。

  而反方则认为,中国现在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应对规模巨大的秦陵地宫。在兵马俑问题上,已经犯下了不少错误,如不能保护带颜色的兵马俑,致使其彩绘快速脱落。而地宫有怎样的情况也不清楚,冒然发掘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也有人坚持认为秦陵已经被盗,谈论是否应当发掘意义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