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不是嫡皇孙 朱元璋为什么选择他做为接班人呢

日期:2023-11-11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还不知道:朱元璋为什么选择朱允炆做接班人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明朝皇权继承制度为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皇帝的继承人要优先嫡长子。嫡长子夭折之后要优先嫡系,嫡系全部夭折之后才能在庶出里面挑选继承人。朱元璋原本是采取的嫡长子继承制,让嫡长子朱标为继承人。但遗憾的是朱标早死,以至于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继承人。朱允炆成为继承人有两个问题,第一就是为什么不在朱元璋其他儿子中挑选继承人?第二就是朱允炆不是嫡皇孙,为什么要立朱允炆为继承人?

  洪武十年(1377年),朱标二十二岁,朱元璋命朱标监国。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自周朝制定嫡长子继承制度一直到清朝终止嫡长子制度,这期间嫡长子就是第一继承人。朱标本身就是嫡长子,而且朱元璋还让其监国,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朱元璋这是在培养接班人。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死了,朱元璋扶持十几年的继承人死了。此时朱元璋年纪大了,必须要尽快挑选出继承人,然后加以扶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标死后就应该从嫡系里面挑选继承人。当时符合规定的皇子为:嫡次子朱樉、嫡三子朱棡、嫡四子朱棣。但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就分封九大塞王,而这些皇子也都被分别封为秦王、晋王、燕王,塞王在封地经营已久,而且明朝建国初期统治还不稳,贸然撤销塞王恐会引起乱子,这是其一,其二就是这些塞王也不争气。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嫡次子朱樉因为过失太多被召回京城,后让皇太子朱标巡视关陕。这就表示嫡次子能力并不出众,甚至还因为经常犯错被召回京城挨训。这样的人连封地都治理不好,那还怎么治理国家?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棡被封到太原,在路上的时候因为鞭打徐兴祖被朱元璋骂了一顿。在封地时朱棡也不安分,甚至还有人上告皇帝说朱棡意图谋反。朱元璋大怒,要不是朱标护着他,朱元璋真就把朱棡治罪了。

  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于北京,并且多次受命北伐。朱棣本身没有犯什么错误,而且北伐时期表现非常好,生擒北元大将,召降蒙古乃儿不花,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功勋。朱元璋也非常看好朱棣,但是却不能立朱棣为接班人。为什么?原因有二。

  其一如果立四子朱棣,那么中间跳过了二子、三子,宗法上说不过去。二子、三子会不会造反?

  其二朱棣在北方经营已久,如果贸然撤回,那么北方残元会不会反扑?

  综上所述:朱元璋要想立儿子那就很容易出乱子,所以朱元璋决定在朱标的儿子里面挑继承人。而且朱标死时朱元璋已经年老了,立驾崩也不远了,朱元璋需要一个相对平和的环境来培养新的继承人。如果要立四子朱棣,那么就必须要把二子和三子一并解决,但是边患问题就会出现,二子、三子、四子三个人全部离开封地,那么封地谁来管辖?所以对朱元璋来说维持现有的藩王不动是最佳选择,三个嫡子都不能当接班人,那么其他儿子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朱元璋就开始从孙子辈中挑选继承人。

  朱标的嫡长子为朱雄英,庶长子为朱允炆,嫡次子为朱允熥。

  朱雄英出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母亲为常氏。根据《皇明祖训》规定:“皇太子的嫡长孙为皇太孙,年十岁皆封郡王。”朱雄英本身就是嫡长子,但是八岁就去世了,未满十岁所以未册封。

  朱允炆出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母亲为吕氏。此时常氏才是太子妃,常氏所生之子为嫡子。朱允炆为吕氏所生,而此时吕氏还没有被扶正,所以他只是庶长子。

  朱允熥出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母亲为常氏,所以他是朱标的嫡次子。

  按理来说皇位不应该让朱允炆传承,尽管朱标的嫡长子早夭,但是朱标的嫡次子还在。而且吕氏扶正并不能改变朱允炆的地位,朱允炆只是一个庶长子。朱标死后,朱标嫡长子早夭,顺位继承人应该是嫡次子朱允熥。

  但是朱元璋并没有立朱允熥为皇太孙,反而强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在后世看来吕氏只不过是因为朱元璋要立朱允炆为皇太子而找的合法借口,为什么朱元璋要强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年龄只相差一岁,那么年龄就不是问题,问题应该是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政治问题。

  朱元璋是依赖淮西集团才坐稳皇位的,继位之后:徐达、汤和、吴良、胡海等二十四个淮西军人被封为淮西二十四将、李善长、常遇春的三个儿子、徐达、汤和、蓝玉等十个淮西人被封为公爵,其他的一些人都论功行赏,分别赐予侯伯子男等爵位。

  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贝琼著《秋思·三首》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骑马打仗的人为楚客,城中权贵多半都是淮西出身。这首诗反映出明朝建国初期的政治局面,不管军队还是权贵很多人都是出身于淮西。朱元璋立朱标为皇太子之后就着手剪除淮西势力,最显著的就是李善长案和胡惟庸案,此举就是为朱标铺平道路。为了让朱标坐稳大统,朱元璋封常遇春的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为太子太保,目的就是为朱标组建一支一流的武将集团,让朱标有能力镇压造反的塞王并且还能扫除北元残余势力。而且蓝玉和朱标关系非常好,曾经劝朱标一定要小心朱棣,生怕朱棣造反。

  朱元璋为了朱标真是煞费苦心,一边为朱标组建一个完整的政治班子,另一边还多次让朱标当老好人。朱元璋的二子和五子犯错误时,朱标就极力调节矛盾,请求朱元璋从轻发落。朱元璋的五子涉嫌造反,朱标哭着求情,朱元璋因此放弃追究五子的罪过。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义子沐英等人犯错朱标都会求情,不管犯什么错只要朱标出面朱元璋都会酌情免罪,这不就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吗?

  一边大肆屠戮位极人臣的功臣,一边为朱标组建政治群体,一边还让朱标收买人情,可以说如果朱标没死,那么朱棣绝对不会造反。但是朱标死了,那就意味着原有的政治集体没有用了,反而是一个祸患。不管是朱允熥还是朱允炆,他们两个都很难驾驭蓝玉,朱元璋一死那么朝政一定会沦落到常氏三兄弟以及蓝玉的手里。所以朱标一死朱元璋就开始瓦解原本建设好的政治集团,朱标洪武二十五年去世,仅过了一年蓝玉就死了。

  原本功臣势力就被屠戮,给朱标建设的政治集团也被屠戮,那么现在朱元璋迫切需要立一个皇太子,并且要在短时间内培养一个政治集团。朱允熥的娘家势力就是常家,朱允炆一旦上位那么常氏就会上升为外戚家族,常氏三兄弟一手遮天的日子指日可待。为了避免常家掌权, 朱元璋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尽管有一方面原因是因为朱允炆深得朱元璋喜爱,但小编认为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朱允熥娘家势力太强。因此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而朱允熥被立为吴王。

  朱元璋原本的封号就是吴王,按理来说吴很有可能成为国号,但是朱元璋却定明为国号。吴王这个封号不简单,如果不出意外明朝不会有人被封为吴王。但是朱允熥被封为吴王,而且封地为最富庶的江南,也许这是朱元璋内心的愧疚吧。为了安稳统治剥夺了你当皇帝的资格,那我就尽可能补偿你吧,余生就在江南做一个不问世事的土豪王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