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盛行“斗茶”文化,范仲淹的一首斗茶诗名动一时

日期:2023-11-09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宋朝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饮茶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经过了盛唐的发展,到宋代时,茶已经深入到每一个宋人的生活当中。王安石在《议茶法》中这样说过:“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宋代饮茶之风如此盛行,宋代又是一个文人士大夫们最放松的朝代,因而,在这些文人们的生活当中,又因饮茶而产生了一种“斗茶”的风尚。

  所谓“斗茶”,就是人们聚在一起评审茶叶质量和比试茶艺高低的一种茶事活动。这种活动是在唐代“煎茶”饮法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具有比较浓厚的审美情趣,它一经产生便成为士大夫们阶层中一种比较文雅的社交活动。

  宋徽宗画作《文会图》

  据文献记载,斗茶最初流行于建州(今福建建阳),此后才逐渐向全国各地扩展,并从民间流入宫廷之中。

  据北宋名臣蔡襄的《茶录·点茶》记载:“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斗茶的第一道程序便是“三嗅”,即在斗茶前先对茶品进行嗅香、尝味、鉴色,观看其色香味形。这一活动大多在清晨进行,因为宋人认为那时人的嗅觉、味觉最灵敏。如苏辙在《梦中谢和老惠茶》中云:“晨兴已觉三嗅多。”

  斗茶使用的茶品,自然是各自挑选的优质品种,而斗茶时所选用的水,也很有讲究,宋人江邻几所撰写的《江邻几杂志》记载了这样一个斗茶故事:

  苏轼和蔡君谟(蔡襄)斗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苏茶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这就说明选择优质的水在斗茶中叶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宋代盛行的斗茶活动中,也涌现出许多名家高手,宋徽宗赵佶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宋徽宗除了不适合当皇帝,他诸事皆能,他不仅诗、书、画皆优秀,就是茶艺也有很高的水平。

  宋徽宗还专门作了一本《茶论》,因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年),故该书又被称之为《大观茶论》。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即使在当代,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仍可以说是有关茶的知识入门之作。

  据蔡京《延福宫曲宴记》载:“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倾,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由此可见,宋徽宗的点茶技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宋代文人对当时社会盛行的斗茶风尚有许多的诗文描述,其中,范仲淹的一首《和章岷从事斗茶歌》长诗堪称是传颂千古的名作,该诗和唐代卢仝的名作《七碗茶歌》可谓是茶类诗作中的双壁。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 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章岷,北宋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后徙镇江(今属江苏)。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进士,初任两浙转运使,后知苏州,官终光禄卿。从事:官名,州郡长官的僚属。

  在范仲淹此诗中,茶不仅可清心醒酒,亦可为屈原招魂;不食周粟而死的伯夷、叔齐不采薇之食也要吃茶。

  在这场高雅的斗茶赛中,我们看到水美、茶美、器美、艺美、境美,直至味美,入眼处,斗茶场面无处不美。

  即使卢仝在世,他能不高歌吗?茶圣陆羽看到大概也要把这种活动记载到《茶经》里。

  读了范仲淹此诗,我们也能体会到宋人在斗茶、饮茶后,产生的那种飘然成仙,乘风欲归去的感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