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最后的军魂!傅燮在历史上的影响力有多大

日期:2023-11-2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傅燮的故事大家听过吗?

  公元187年,黄巾起义已经发生三年,东汉政权早已陷入风雨飘摇之际。

  北地风起云涌,战乱不断。

  这年羌胡进攻边城汉阳郡(今甘肃甘谷),守城将领孤军奋战,致死不休。

  连续数日苦战后,城池旦夕可破,此时数千胡人骑兵,居然在城破前,下马顿首,哭泣恳求。

  他们不是为了战斗的伤亡而哭泣,而是为了一个人,一个让他们敬爱甚至害怕的人恳求。

  不仅如此,这数千骑兵还愿盟誓,只要此人同意,他们马上改旗易帜退出叛军,并护送他回家。

  北地胡骑数千随贼攻郡,皆夙怀燮恩,共于城外叩头,求送燮归乡里《后汉书》

  这被记录进正史的短短数言,让人到了一个重情重义的英雄。

  他就是傅燮,一个用威望可以让悍不畏死叛军临阵倒戈之人!

  傅燮字南容,西汉名将傅介子之后,将门世家出生,祖上威震西域,斩楼兰王,让大汉光辉耀西域。

  (壮士少年魔武双修)

  也因此出身,傅燮深得祖上真传,是个允文允武的魔武双修人才。

  其人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更兼具游侠义气与将门谋略。

  少年时傅燮好做游侠,四处游学行侠仗义,随后被北地太守范津举为孝廉,从此步入仕途!在步入仕途之后,他曾因范津举荐之恩,为范津守孝报恩。

  也因这报恩之举,守孝之名、加游侠义气声誉,成当时名士。

  黄巾之乱爆发后,汉朝派三路大军讨伐黄巾。

  傅燮奉命出征,担任护军司马随名将皇甫嵩战斗。

  行军途中,傅燮除战斗勇猛,也身怀大义,眼见战乱四起民不聊生,为朝堂正义,慷慨直言弹劾宦官奸党。

  上书汉灵帝曰:“天下之祸,不由于外,皆兴于内”。

  直指当时汉朝的主要问题不在外部忧患而在内部奸党。

  因此被宦官集团深深忌恨。

  被忌恨的傅燮虽战斗英勇,与东郡苍亭大胜黄巾,擒黄巾军将数人斩首七千,居功至伟而却不得封侯,难免是小人作祟之举。被构陷的苦楚并没有影响傅燮的心志,反而是在平息黄巾之乱后,再接再厉,与北地面对异族战斗中大放光彩。

  黄巾起义后,凉州韩遂(汉族)勾结羌胡起兵作乱,一时声势浩大,更兼汉族败类边章、王国之流推波助澜

  (凉州叛乱)

  叛军长驱直入,杀到关中,举国震惊之余,朝堂上也因此发出两种声音。

  第一个声音来自司徒崔烈等高官。

  他们以凉州不易平叛,徒费钱粮为由居然主张放弃凉州。这样论点和后世主张放弃新疆的李鸿章何其相似啊?

  谋国之臣就这样水平,让人扼腕之余,难免痛恨。

  面对司徒崔烈等人之鼓吹。

  另一个声音愤而爆发。

  官职并不高的傅燮激奋之余,厉声说道:

  斩司徒,天下安!

  直抒胸臆同时也狠狠的震慑了投降派的论点,随后他又慷慨之言,论凉州之重要性。

  凉州为汉武开疆之地,天下要冲,大汉北方屏障,如依司徒崔烈等人所言,弃凉州不顾,胡人将重新占据此处,进而威慑汉朝,最终必成大患,后续耗费之钱粮更无可计数。

  此话说完,满堂沉默,是啊,汉武挥鞭卫霍之功才拿下的凉州,放弃他?

  (朝堂之争)

  谁心甘情愿?谁又敢?

  被说动的汉灵帝,越发欣赏起傅燮,也许是那时傅燮血性,让灵帝回想起了汉武挥鞭的风采。

  汉灵帝的看中,让傅燮迎来仕途转机,可傅燮面对宦官朝臣讨好不为所动,依然坚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如果那时候他低头,所谓万户侯也好,三公也罢,不过弹指间事。

  可身怀大义不屑同流合污的傅燮最终因小人所累,被排挤外派,去往凉州,任小小汉阳郡太守。

  有时候看上去是好事,不一定是好事,而看上去的坏事,也不一定是坏事!

  对傅燮而言,逃离尔虞我诈的朝堂,去往凉州完成祖上夙愿,保家卫国何尝不是他心中所愿?

  事实也如傅燮所想,还没上任的傅燮就有如鱼得水之感。

  人未至而敌望风而降,叛军居然就有人归顺了,这真是人的名树的影啊。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至于另一半则需要经营,傅燮也不负所望,在任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外交甚至政治才能。

  对内,广开屯田、吸纳流民、安抚百信。

  对外,感化羌胡,施恩羌胡,缓和民族矛盾。

  军事,整编羌胡为兵,整军备战、一只胡汉精锐在傅燮手中诞生。

  (凉州地图)

  内外军事三层兼顾之下,汉阳郡趋于稳定,顺带着凉州也趋于稳定。

  如果一切顺利,西北边患将不攻自破

  可惜,事不随人愿,随着新任凉州刺史耿鄙上任,一切都变了。

  耿鄙其人昏聩无能不说,用人也差劲,居然启用在凉州声名狼藉的程球为副手,所有政务皆决与程球。

  一副甩手掌柜的做派,进而让程球作威作福

  凉州众人一看新刺史如此不靠谱,顿生异心,好不容易缓和的关系,又一次矛盾丛生。

  率先反叛的人依然是汉族门阀。

  金城郡王国鼓动氐、羌部族联合造反,随后韩遂也伙同羌胡响应,举兵十万攻击陇西郡。

  而不靠谱的陇西太守李相如在关键时刻居然投奔了羌胡联军,一时间凉州大乱。

  昏聩的耿鄙也坐不住了,开始集合凉州兵马讨伐叛乱。

  傅燮听闻动乱,也第一时间去往会见耿鄙。

  一场触动人心的对话开始了。

  经历过被排挤岁月的傅燮初心不该,依然仗义执言,诉说刺史耿鄙施政的过失。

  随后提出建设性意见,叛军不过乌合之众,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并不难对付,不过在一开始要避其锋芒,退让稳守,加紧军备建设,改善吏治,让老百姓同心同德

  只有内部安稳了,在分化瓦解敌人,则不攻自破矣。

  今率不习之人,越大陇之阻,将十举十危,而贼闻大军将至,必万人一心。边兵多勇,其锋难当,而新合之众,上下未和,万一内变,虽悔无及。不若息军养德,明赏必罚。贼得宽挺,必谓我怯,群恶争势,其离可必。然后率已教之人,讨已离之贼,其功可坐而待也。今不为万全之福,而就必危之祸,窃为使君不取——傅燮

  人才之所以为人才,除了提意见之外,还能切实的提出解决方案才能算人才。

  可是面对傅燮的正确意见,耿鄙嗤之以鼻,急于平叛立功的他不听意见,反而集合六郡兵马,冒进突击,希望一战平叛。

  (叛军如云)

  这仗一打就透着不靠谱啊,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啥都不知道就往前冲,不是送死是啥?

  不过耿鄙却一点不害怕,因为他还有个仰仗的大将,那就是五虎上将马超的爹,开国名将马援之后的马腾。

  可惜的是,这所谓仰仗一点不靠谱!

  看上去根红苗正的名将之后,毫无忠义本分,反而是叛军内应,在狄道一遇敌就倒戈相向了。

  叛变不说还和叛军首领韩遂结成异性兄弟,山盟海誓后,只剩下昏聩的耿鄙独自一人风中凌乱。

  我勒个去啊,这玩笑开大了。

  先锋官叛逃,战争结果当然可想而知

  汉军大败,昏聩的刺史耿鄙还有那乱政的程球也死于乱军中。

  (二五仔马腾)

  大军溃散,凉州形势一发不可收拾

  唯一稳固的只有傅燮主政的汉阳郡而已。

  可那时汉阳郡日子也不好过,刺史耿鄙调令让汉阳郡精锐尽出,兵力不足粮草也不足。

  孤城面强敌,本文开头的一幕就在此刻发生了。

  围困汉阳郡叛军,因守城的傅燮死战不退而发生矛盾。

  深受傅燮之恩的羌胡骑兵,下马叩首,情真意切的要傅燮不要与城同存亡,只要傅燮不抵抗,他们就退出,并派军护其回家。

  羌胡虽野蛮,却敬重英雄,面对数千人的叩首和哭嚎甚至苦劝。

  十多万大军鸦雀无声,静静看着这一幕,不阻止也不反对,反而生出敬畏之心。

  如此深情豪迈,威重外族,让敌人叩首感动,史书何曾见过?

  如此人物却史书无踪,历史是有多么不公。

  那么当时的傅燮如何做的?

  面对哭泣的敌人与孤独的坚城。

  傅燮之子傅干劝父亲:今日天下大乱奸臣迭出,父亲不容朝堂,到处都是叛乱,城内兵马不足,不如听胡人劝,回家等天下清平在出来辅佐圣君。

  傅干之言不无道理,可傅燮不为所动,反而教训儿子说:

  以纣王之暴,尚有伯夷不食周粟,现朝廷能比纣王更暴吗?我怎敢后绝与伯夷?

  天下不太平时,食君之禄的我又如何能如此做?

  今日唯有一死而已,绝不躲回家乡。你年小才高,以后需努力。主簿杨会,吾托孤之程婴(赵氏孤儿托孤者)也,你今后且依靠他吧。

  说完后,梗咽不能言,城上众人无不落泪。

  面对顽固的傅燮,临阵叛变的酒泉太守黄衍也劝说他!

  傅燮兄,成败已定,汉朝不稳,方今天下群雄逐鹿之时,你名重天下,我们都愿奉你为主,成王霸之业,即便不能当皇帝,成个伊、吕之勋也是不成问题的?这难道不好吗?

  小人和英雄的区别就在于,小人重利,英雄重义。

  面对小人黄衍的劝说,英雄傅燮愤而斥责:

  尔为州郡大员,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为其说客,汝既贪生怕死,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前,妄称天数!

  很有当年诸葛亮骂死王朗的风采,可惜风采相似而结局不同!

  (英雄的黎明)

  安抚儿子交代后事,痛骂叛徒以言明志。这结局早已注定。

  十多万大军开始攻城,数千叩首的羌胡按兵不动,保留对恩人最后的敬重。

  傅燮与城俱亡,践行了自己的忠义。

  这忠义背后,是白马初耻奋起的延续,是卫霍奇功的延续,是白发孤军守玉门的延续,是汉军魂灵的延续。

  而这,才是汉朝不灭的军魂,强汉的最强音。

  英魂远去,身背壮节,最后傅燮也因这悲壮的远去,被追封为“壮节侯”。

  时人常常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傅燮唯一的慰籍也许是,最后如愿以偿没有辱没祖上的威名。

  这样的英雄,世人知之者少,反而是马腾这个二五仔,在《三国演义》包装下,成汉室忠臣!

  民族需要什么样的英雄?

  不是不是二五仔,不是墙头草,不是虚名辈,而是壮节候。

  最后一首诗送傅燮。

  少背英明仗剑行,弱冠报恩名满朝

  狼狈相提不削顾,只求直言斥朝纲

  昏臣弱者志远方,不负祖辈先登烈

  数千羌笛尽叩首,立马横刀壮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