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战国时期就开始衰落了 为什么直到晚期才被消灭呢

日期:2023-11-2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鲁国在春秋时期一度较为强盛,但在进入战国之后,面对七大诸侯国,鲁国的国力已经相对较弱了。可是国力较弱并不代表它不重要,它不仅是姬姓“宗邦”,而且最重周礼,学风又极胜,士子众多,灭其难免会遭受非议。同时,鲁国虽小,但位置极为重要,贸然灭国恐怕会被群殴,齐国灭宋导致五国攻齐的教训毕竟太过惨痛了。所以,直到战国末期,在秦国成为最大威胁后,鲁国才被灭掉。

  鲁国重礼,与他国无怨

  在众多的诸侯国当中,鲁国作为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国,不仅是姬姓的“宗邦”,诸侯“望国”,同时又是典型周礼的继承者和实施者,有“周礼尽在鲁矣”之称。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鲁国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因此上至君臣、下至百姓都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淳朴民风,

  春秋时期,鲁国虽一度比较强盛,甚至与齐国争当霸主,但大多数时期还是较为羸弱的。就是在这种主盟不若齐、晋之强,地势不及秦、楚之大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国家愿意贸然伐撸,不能说不是鲁国重礼的原因。

  同时,极为注重周礼的鲁国,虽然也曾与其他诸侯交战,但总体来说却和各诸侯国保持了较为融洽的关系,不结盟、不伐交,类似于中立国的存在,这使得其他国家即使有灭其之心,也没有出师之名。

  在那个讲究师出有名的时代,贸然对一个重礼的国都展开攻击,甚至灭国,那就是犯罪。

  士子众多,影响极大

  鲁国除了重礼之外,另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风极胜,在秦末战乱,刘邦举兵围鲁之时,鲁地仍然是一派“诸儒尚讲诵育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的景象,可见此地学风之胜。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鲁国诞生了众多影响力巨大的士子,尤其是春秋末期在孔子创立儒学之后,虽然儒家对西方的秦国影响较小,但在其他几大诸侯国的影响力却极大。同时,鲁国出身的士子也多有在他国为官者,尤其是身为邻邦的齐国,鲁国对其影响极大。

  这种情况下,如果贸然攻击灭亡鲁国,立刻就会淹没在众多士子的口水之中,完全就是在给自己找骂。

  油水太少,代价太大

  鲁国虽然封地不算小,但实在算不上富庶,不过曲阜一城和十几个邑,国土不过百里,甚至比一些诸侯国卿大夫的封地还小,油水实在是有些少,大家很难提的起兴趣。

  同时,鲁国虽然国小,但地理位置却太过重要(如上图),处在魏楚齐等诸侯国夹缝中的鲁国,是几大诸侯国之间极好的缓冲地带,如果想要灭掉鲁国,不得不考虑其他邻邦的态度。反之,这样的鲁国对几大诸侯国也完全没有威胁。

  当初的宋国虽然同样不大,但其却主动称王挑衅他国,然而即使这样,齐国在贸然吞并之后,也是迅速挑起了各国的怒火,结果一个“五国伐齐”差点被灭国。有这样的前车之鉴在,哪个诸侯国闲着没事做,为了一块没什么游说的地方去挑衅其他诸侯国。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鲁国在没有对其他诸侯国造成威胁的情况下,没有哪个诸侯国会为了一块没有油水的地方,冒着被其他诸侯国围攻的危险,去败坏自己的名声。直到战国末期,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山东六国与秦国之间的矛盾之后,楚国才灭掉了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