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襄公最大的噩梦是什么失去了攻灭郑国的最佳机会

日期:2023-12-02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郑襄公的人生梦魇:楚庄王失去了攻灭郑国的最佳机会,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郑灵公被弑杀以后,郑国的公族子弟们对选择继任者产生分歧,由于郑灵公没有留下子嗣,就要从上一任郑国国君郑穆公的儿子中去选。当时有资格的主要有12个人,都是郑穆公的儿子,每个儿子的背后都各有势力支持,但是按照周王国的嫡长子继承制和前朝传承的立贤的规则,就将郑国朝堂分成两大派系,一边说是立贤,国人想立的是郑灵公的弟弟公子去疾。一边则说是立嫡,就是公子坚。当双方的争辩进入最后时刻,决定权则掌握在公子去疾的手中。《史记》载:“去疾让曰:必以贤,则去疾不肖;必以顺,则公子坚长……於是乃立子坚,是为襄公。”公子去疾的大度,让公子坚登上郑国大位。

  不论郑襄公是不是贤君,在这场争论中郑襄公深刻明白兄弟之间的关系,也抵不过利益之争,郑襄公即位不久,就担心这些有背景的兄弟夺取位置,而且前车之鉴后车之师,郑灵公的悲剧历历在目。郑襄公当然不愿意这些兄弟留在朝中擎制自己,便找来公子去疾商量,想要将其他兄弟都赶出郑国,就留下公子去疾辅佐国政。但公子去疾在郑国颇有贤名,当初若非主动让贤,郑国国君之位甚至有可能是去疾的,这个去疾当然不认同郑襄公的想法,极力反对并最终促成郑襄公将这些兄弟全部封为大夫,与公子去疾共同辅佐朝政。但是,当年发动弑杀郑灵公的子公和子家家族,在郑国人的眼中,始终背负着莫大的罪名,如果郑国国君被弑杀这么大的事情,没有任何团队出来负责的话,是周天子也好,还是当时的霸主晋国楚国那里,也都不好说。因此,郑襄公继位后就开始着手清除子公家族,其后又将子家的家族成员全部驱逐,这是树立正统和道义的事情,郑襄公还是比较果断的。

  将郑国攻灭,是不合礼数的

  但是在选择依附国的时候,郑襄公和历代郑国国君还是差不多,就是始终处于晋国与楚国之间游离,这当然并非是郑国一家之错,当时的政治格局就是如此,中原基本上就晋国独强,南方则是楚国,居于天下之中的郑、宋、卫等国则常常处于战火之中,为保社稷安稳,选择最为强大的那一方也是无奈之举。楚庄王对郑襄公的评价是“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可以说还算是不错的。且郑襄公在抵御楚庄王的大军时,曾经经历过数日血战,到最终可说是郑国都城新郑城中弹尽粮绝之时,郑襄公才光着膀子,牵着一只羊出城投降,这场战争也可说是当时楚国进攻中原的重要一战。当时的楚国朝臣认定郑国为左右之国,楚庄王应乘机攻灭郑国,但楚庄王却因担心人言可畏,而放弃了灭郑的最佳时机。那么,究竟是什么舆论如此厉害?

  楚庄王当时已经将兵力铺设到中原地区,陈国已为楚国所征服。郑国在郑穆公的晚年,就已经背离楚国成为晋国的附庸。楚庄王攻打郑国找的理由就是这个。在连连攻打半个月后,郑襄公命将士和百姓登城坚守城池,等待晋师救助。双方进入僵持局势,其间郑国城墙可能因攻打过猛,一面城墙竟致崩塌,郑襄公和城中百姓皆以为郑国将灭。楚庄王闻听城中哭声惊天动地,居然奇怪的动了恻隐之心,即便朝臣们奉劝楚庄王不可错过天赐良机,楚庄王还是坚定的撤兵后退十里,要等到郑国修缮城墙而后再做进攻。这个举动和当年的宋襄公相似,可算是楚庄王给中原人的还礼。当然从这件事情上看的话,楚庄王的确是个崇尚中原文化的楚国君主。

  当然,当时在中原有个舆论,说的是楚庄王帮助陈国讨伐夏征舒,最终成功攻破陈国都城,还想要把陈国吞并。结果楚国的大夫申公巫臣就笑话楚庄王,说楚庄王是“蹊田夺牛”,什么意思呢?别人的牛踩了你的田地,你不让别人赔偿田地,却是把别人的牛给没收了,是不符合礼数的事情。这个申公巫臣觊觎夏姬的美色,当初楚庄王想要把夏姬纳入后宫的时候,申公巫臣就极力反对,说不合礼数,可是后来巫臣却将夏姬纳为己有,而且还背叛楚国,跑到晋国去,帮助晋国扶持吴国,成为楚国最大的祸患。如此可见,巫臣的这个舆论,本身就可能是居心叵测的,只是由于楚庄王崇尚中原文化,对此不知不觉,认定为整个事情不合礼数。在征伐郑国的时候,就时刻对这个舆论挂念在心,本来郑国附庸晋国或者楚国,都是别人自己的选择,在国与国之间,这个也是正常的外交交往。楚庄王也就认为如果郑国亲附晋国这个理由,就将郑国攻灭,是不合礼数的,因此最终并没有将郑国灭掉。这个决定也还是有所收获,终郑襄公在位,郑国基本上都成为楚国的忠实附庸国,和盟楚国的人质,正是郑国的权臣公子去疾,也是郑襄公的亲弟弟,可说郑襄公是下了血本。后来郑国甚至还多次与晋国开战,成为楚国突进中原的先锋军队,楚庄王的赌博也不亏。后来孔子评价楚庄王,还说:”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