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秦王府的历史演变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西安的明藩王府邸,也称秦王府。明朝西安城的政治地位在西北地区乃至全部中国西部都处于最高层次,这不但表现在明洪武2年曾把西安作为都城的选址之1,而且还反应在明太祖朱元璋将其次子朱樉派往西安,封为号称“天下第1藩封”的秦王。

秦王府城的选址遵守了明太祖的要求,并直接决定了西安大城的扩大方向和范围。由于元奉元路城范围狭窄,占地仅约5.2平方千米,要在城中兴修范围庞大的秦王府城,西安大城的扩大就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明洪武4年(1371年)开始兴修秦王府城之际,也正是大城拓建之时。西安大城向东拓展的目的就在于将秦王府城置于大城东西长度上近似中心的位置,南北方向上的拓展也将秦王府城置于南北长度上中心偏北的位置。

如果把东关正街也视为城区东西大道组成部份的话,秦王府城无疑是处于城市中心的位置,应当说大城的扩大是围绕秦王府城的兴修而进行的。

历史演化

明秦王府的历史演变

从王城到校场、红城、新城

秦王府城不但在明朝左右着城市格局和各功能区的构成发展,在尔后的清朝、民国迄至今天,都在城区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明末李自成攻陷西安后,遂占据秦王府城,建立了大顺政权。明秦王府城成了大顺政权的王宫。

清顺治初年,西安城内东北隅兴修8旗驻防城,拆毁了秦府外城萧墙,将内城砖城改建为“8旗校场”,作为满蒙8旗军队训练的场所。

雍正元年(1723年)西安都城隍庙毁于火灾,担负川陕总督的年羹尧用撤除了明秦王府的木料砖石对城隍庙进行了重修,并将秦王府于嘉靖3108年(1559年)铸造的1对铜狮子移至都城隍庙前,后移至今碑林博物馆。

清末民初,秦府城原址被称为“王城”或“皇城”。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后,8旗校场毁于烽火,满城也被撤除。民国时,秦府原址作为陕西省政府驻地,几度易名。

1921年冯玉祥主持陕西军政时,每天亲率兵士赴西关梢门外拆运南营房破房材料,重建新城,恢复古观。1926年于右任与冯玉祥1同从苏联回国,消除了军阀刘镇华对西安长达8个月之久的围困,于右任以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的名义进驻西安,主持陕西军政。1927年1月9日,根据于右任的提议,联军总司令部开会决议将西安“皇城”改名为“红城”,以示革命。

1927年6月石敬亭主持陕政时,根据《大学》中“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取革故鼎新之义,将“红城”改名为“新城”。1983年6月撤除秦王府北门时,发现了1通1927年1月刻石、陕西省政府主席石敬亭撰文、省政治顾问宋伯鲁书写的《陕西新城记》碑,就记叙了这1改名进程。

在更换城名的同时,当时还将新城4门重新命名:西曰“前进”,东曰“奋斗”,南曰“努力”,北曰“自新”。这1年,新城东、西、南3面的大街又分别起名为东新街、西新街和南新街,这些街名至今沿用。

l936年西安事变时,张学良和杨虎城以新城为指挥中枢,并拘留蒋介石于新城黄楼。解放后,新城前后为陕甘宁边区政府、西北军政委员会和西北行政委员会驻地。

1949年新中国后,成为陕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并开辟新城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