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土匪十不抢都有哪些 中国各地对土匪的叫法土匪内部头衔

日期:2023-12-08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古代土匪十不抢都有哪些

其实这个一句话可以归纳为:道上的规矩,盗亦有道

土匪,是指以半路抢劫、打家劫舍等为生的地方武装团体及成员。

在我们的印象中,土匪都是一帮肆无忌惮乌合之众占山为王,四处为祸,见人就抢。

然而实际上,任何一种组织若想长久存在并持续活动,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土匪也不例外。

比如在古代,土匪一般就不会打劫进京赶考的书生,这是什么原因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分析土匪的构成,古代土匪主要是哪些人呢?

其实大部分还是来源于穷苦百姓。

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又基本上是从事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一旦遇上灾荒,便会有大量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

其中一部分灾民为了填饱肚子,就开始组团打劫过往的客商,获取钱财和食物。

后来渐渐发展,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农忙季节下山务农,农闲季节上山打劫的情况。

但是不管怎么说,土匪慢慢形成了一种职业,并流传下来。

而任何一个行业,都必然会有一定的规矩,土匪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也渐渐有了自己的行规。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十不抢:

喜车丧车不抢;

书生邮差不抢;

摆渡的不抢;

行医的不抢;

耍钱、赌博的不抢;

挑八股绳的不抢;

车店不抢;

僧侣、道人、尼姑不抢;

鳏寡孤独的不抢;

单身的夜行人不抢。

正所谓行有行规,一旦破坏就会遭到所有同行鄙视,因此古代土匪一般不会打劫书生。

第二个原因就比较现实了,正所谓穷书生、酸秀才,古代进京赶考的书生一般都是比较清贫的,没什么油水。

而且更重要的是,古代皇帝对于赶考的读书人非常重视,由于很多人离京城很远,一般上路之前当地官府便会给他们发一面旗子,上书:奉旨会试,一旦考生在途中出事,便会进行严查。

本身没有油水,再加上抢劫风险太大,所以基本上没有土匪会对他们下手。

最后一条则比较长远,要知道进京赶考的读书人以后很有可能是会当官的,如果抢劫读书人,万一他以后飞黄腾达,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人把他们全部给灭了。

而一般土匪都是当地百姓,跑都没地方跑,因此基本上不会有土匪对赶考的书生下手。

所以在古代,上京赶考的书生还是比较安全的,相对来说,其他职业就没有这种待遇了。各位看官,对于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看法吗?

中国各地对土匪的叫法

1、长毛:指太平军,因太平天国成员皆披头散发,故由此称。长毛也泛指盗匪。;

2、响马:古指拦路抢劫的强盗,又称“响马子”指盗贼,马贼等作恶多端为非作歹之人。指拦路抢劫商旅的强盗,因抢劫时放响箭得名。响箭一响,马匪就会杀出,抢劫货物辎重;

3、山大王:土匪的别称;

4、贼寇:骚扰百姓的盗贼和流氓团伙的统称;

5、反贼:造反的人

土匪内部头衔

在东北匪首称“当家的”、“掌柜的”、“总揽把”首领之下的四梁八柱等中层匪首,有内四梁、外四梁之分。内四梁中带兵打仗者叫“炮头”,掌军需后勤的称“粮台”,军师为“搬舵”,负责内部安全者叫“水香”;外四梁中负责看守人票的谓“秧子房管事”,司联络者为“花舌子”,负责警戒侦察的称“稽查”或“插千”,文书称“字匠”。 

豫省等中原之匪叫匪伙为“杆”,当匪为“登架子”、“ NFDFC 匠”、“响马”、“刀客”。匪伙合股叫“碰杆”,匪首称谓有“总架杆”、“架杆”等,下面的小头目通称“杆头”,看管人票者谓“叶子阎王”。在四川等地,称上山落草者为“歪人”、“棒客”、“棒老二”、“刀客”;匪伙依据规模大小有“边棚”、“哨棚”、“总棚”之分,匪首亦有“天王”、“大王”、“老摇”、“舵爷”、“大哥”之分。匪首之下的分工,与中原河南等地相仿,不像东北胡匪那样细密明确,而相当粗泛,且随意性大。

在云南、江浙地区,匪伙组织、头领的称谓多沿用四川等地的土匪的叫法,个别地方对当匪则有自己特异的称谓,如滇西称当匪为“爬龙背”,浙南则谓“绿壳”。但这并不普遍。除此之外,四川、河南、山东、福建等地之匪有不少匪队抛开黑话暗语对匪组织、名称以及头领的代称,直接采用军队的职衔、编制、名称,自封为什么大队长、支队长、纵队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其内部结构也沿袭军队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