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对周公旦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周公旦相关的轶事典故?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周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旦,亦称叔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4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下面历史资料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干内容,和大家1起分享。

封于曲阜,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就封。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他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今山东曲阜东)后大举分封诸侯,修建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又制礼作乐,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 “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

周公1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1年救乱,2年克殷,3年践奄,4年建侯卫,5年营成周,6年制礼乐,7年致政成王。”言论见于《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

历史评价

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1身。孔子之前,黄帝以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1人而已。” 周公曾前后辅助周武王灭商、周成王治国。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平定3监之乱后,大行封建,修建成周(洛邑),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与发展周代统治上起了关键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在当时不但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之子武庚禄父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他奉命出师,3年后平叛,并将权势扩大至海。后修建洛邑。相传他制礼作乐,制定和完善宗法制、分封制等各种制度,使西周奴隶制取得进1步的巩固。

自年龄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他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1,《论语》中记载孔子言论云:“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足见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荀子·儒效》中赞美了周公的德才。汉代的刘歆、王莽将《周官》改名《周礼》,认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于太平盛世之事迹,将周公的地位驾于孔子之上。直到唐开元时期,有着强烈权利欲的唐玄宗作为皇帝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时期主政,因而下令取消周公文庙供奉的资历,改以孔子为主。唐代的韩愈为辟佛老之说,大力宣扬儒家“道统”,提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统序。

周公旦“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1套保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同时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所谓的礼乐制度,孔子1生所寻求的就是这类有秩序的社会,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轶事典故

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典出《史记·卷3103·鲁周公世家》。周公姬旦派长子伯禽(又称禽父)去管理鲁地(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国,而鲁国的第1任国君是伯禽,姬旦没有去封国做国君),临行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1次头要3次握开端发,吃1顿饭3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品,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失掉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以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40] 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屡次吐出食品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恐惧流言

周公恐惧流言,典出唐朝白居易《放言5首》之3:

赠君1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3日满,辨材须待7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1生真伪复谁知。

这1成语,说的是两个人:西周时的姬旦与西汉时的王莽(新朝建兴帝)。

周公有圣德,辅其兄武王姬发伐商,平定天下,定了周代基业。武王病,周公为册文告天,愿以身相代。藏其册于金滕,内容无人得知。后来武王驾崩,太子成王年幼,周公尽心辅佐,将周成王抱于膝上,朝见诸侯。当时其庶兄管叔、蔡叔图谋不轨,但忌惮周公,因而在列国间散布流言,说周公欺负幼主,图谋篡位。长此以往,周成王起疑。周公为避祸辞了相位,避居东国,心怀恐惧。后来有1日,天降大雨,雷电击开金滕,成王见了册文,方辨明忠奸,诛杀了管叔、蔡叔,迎周公重归相位。假定当管叔、蔡叔正4处散布流言诬周公有反叛之心的时候,周公便1病而亡;假定金滕之文始终未被成王所知,那就说不清楚周公姬旦究竟是忠是奸了。后世的史书中周公岂不就成了奸臣。

王莽,字巨君,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汉成帝刘骜的表兄。其人奸诈,依仗外戚专权,诡计夺取汉家刘姓天下。但他深恐人心不服,因而预先谦虚恭谨、礼贤下士,假行仁义,当时天下人都齐宣称颂王莽的圣贤仁义之名。后来王莽终从王太后处逼得传国玉玺,自立为帝。假定王莽在代汉称帝前就死亡,那就没人知道他心底的不臣之心。其后的史书中王莽就成了1代贤臣,流芳百世了。

此诗大抵说人品有真有伪,须要恶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恶。

惩前毖后

周武王姬发死后,他的儿子姬诵继位,称周成王。因成王年龄很小,不能亲身处理国家大事,便由周公姬旦辅佐,处理政务。周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蔡叔是野心家,他们很想篡位夺权,但又惧怕周公,因而就合谋陷害周公,他们到处散布谎言,说周公要谋害成王。夺取王位。年幼的成王不断地听到这些流言,对周公就不太信任了。周公本来1心辅佐成王,却遭到诽谤,为了躲避嫌疑,让成王认清事实真相,他便辞离京城镐京,到了洛阳。后来成王明白了事实真相,悔恨自己听信谗言,因而用隆重的礼仪把周公请了回来。

管叔、蔡叔贼心不死,他们与纣王的儿子武庚勾结起来发动叛乱,诡计夺权。成王命周公率兵弹压叛乱。周公领兵很快就讨伐平定了管叔、蔡叔和武庚发动的反叛。成王长大以后,周公就把政权归还给成王,使他亲理国政。成王正式接收朝政那天,前往祖庙祭告先人。在祭礼仪式上,成王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很有感慨地对文武百官说:“我1定要从之前的惩戒中吸取教训,以避免后患。”

周公之礼

古人讲的行周公之礼指的是行房事。

相传西周初年男女滥情,但是周公发现这样不行,因而规定:男女在结婚前不能随意产生性关系,除非到了结婚当天。后来人们管这个叫“周公之礼”。“周公之礼”通俗指夫妻同房,做爱,产生性关系。“周公之礼”是汉语中关于性关系的1种委宛说法,有点戏谑的意味。

周公之梦

周公是1个在孔子梦中频频出现的人物,在儒教长时间主导文化的中后世对周公旦的评价如何?有哪些与周公旦相关的轶事典故?国,周公也就不可避免的直接与梦联系起来,梦,常常被称为“周公之梦”,或“梦见周公”。表明周公在儒家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孔子以“吾不复梦见周公矣“之言,隐喻周朝礼仪文化的失落。

周公假王

灭商归来,在镐京武王同周公谈起在洛水和伊水之间的平原地带建立新都,以便控制东方。由于昼夜操劳,武王身染重病,周公虔诚地向先人太王、王季、文王祈祷。他说:你们的元孙某得了危暴重病,如果你们欠了上天1个孩子,那就让我去代替他。我有仁德,又多才多艺。你们的元孙某不如我多才多艺,不能侍奉鬼神。我们看来,觉得这类祈祷是可笑的,可是对3千多年前相信天命鬼神的周人来讲,那是10分真诚忘我的。祈祷以后,武王的病虽然有所好转,但不久还是病故了。武王在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叔旦——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须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武王死后,太子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不过是个10多岁的孩子。面对国家初立,还没有稳固,内忧外患相继而来的复杂情势,成王是绝对应付不了的。《尚书·大诰》说:“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史记·周本记》也说:“群公惧,穆卜。”武王之死使全部国家失去了重心,情势迫切需要1位既有才华又有声望的能及时处理问题的人来整理这类局面,这个责任便落到了周公肩上。周公执政称王,发挥了王的作用。这在当时是自然的事情。古书中有很多周公称王的记载,只是到了汉朝,大1统和君权至上局面构成以后,周公称王变成不可思议,因而才有周公是“摄政”“假王”的说法。

周武王驾崩,太子成王年纪尚小,关于周公作为叔父如何处应当时朝中政治局面的这1问题,从年龄时期,1直是众说纷纭。《左传·僖公2106年》称,周公曾“股肱周室,夹辅成王传”;《左传·定公4年》又记,成王在武王以后继位时,“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史记·周本纪》也载,由于天下刚刚稳定,成王还在少年时期,“周公……乃摄行政,当国”。从这些可了解周公只是“夹辅”或“相”成王,“摄(代为)行政”,并没有夺取王位的意思。《孟子·万章》说得更加详细,“周公尔有天下”。

周公解梦

《周公解梦》,是后人借周公旦之名而作,为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在术数史上,很难发现解梦之术,列于此,只因梦文化在民间甚为流传,并能从梦中预测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