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简介

日期:2023-11-04来源:历史趣闻人气: 我来评论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期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遗址而得名。散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1带,基本处于汉族先民首领少昊氏的地区,为龙山文化的源头。另外该文化类型的遗址在河南和皖北亦有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订后得出数据,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简介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遗物特点,可以辨别为早、中、晚3期。

大汶口文化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拔牙。多见夹砂或泥质的红陶,初期以红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出现了硬质白陶,纹饰常见镂孔、划纹、附加堆纹、篮纹,还有彩陶和朱绘;彩陶较少但富有特点。石器磨制精美,中期以后更出现了制作精良的玉器。在发掘的遗址中,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聚落遗址,由成排散布的红烧土排房建筑构成,这些排房多则6间1排,少则两间相连,布局严谨,显示了较高的建筑技术。

大汶口人的葬式1般为仰身直肢葬,也有俯身葬、屈肢葬和2次葬等,另外还发现部份折头葬、折肢葬等较为特殊的葬式。中晚期以后发现有木质葬具,在有的成人墓的随葬品和儿童瓮棺的葬具中还使用了带有各种陶文的大口尊。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墓葬文化

大汶口文化墓葬发现的较多。初期文化遗存墓葬头主要朝向为东,也有朝向北的。葬制以单人葬为主,也有较多的合葬。合葬以同性合葬和多人2次合葬为主。多人2次合葬墓的人骨排列的10分整齐。初期墓葬在后期随葬品出现多寡不1的现象,并且表现的比较显著,多者达4510件,寡者1件都没有。随葬生产工具的情况男女也不相同。男性多生产工具和手工工具,女性多生活用具。用狗殉葬的多为男性。

大汶口文化初期墓葬还普遍使用獐牙和獐牙勾形器和龟甲等随葬,同时还普遍存在对成年男女拔除门齿和对头骨进行人工变形等现象。拔牙的年龄都在15—20岁之间。

中期文化遗存墓葬头大多朝东或朝北。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有1定数量的合葬墓。合葬墓中有同性合葬,1定年龄相当的成年男女合葬、大人和小孩合葬3种。其中以1对年龄相当的成年男女合葬墓的数量最多。2次合葬墓相比前期减少。

中期同性合葬墓数量很少,大多都为两男性合葬。1对年龄相当的成年男女合葬,人骨架排列1般是男左女右。有的成年男女合葬墓的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则侧身区肢面向男性,随葬品大都在男性1侧。随葬品的多寡不1较之前更加突出,多者达610余件,寡者则1无所有。

富有的大墓,不但随葬品多,而且很精致,并用数量较多的意味财富多寡的猪下颌骨和猪头随葬,乃至用整猪、整狗随葬。中期的部份大墓和中型墓设有2层台及原木搭成的葬具。晚期文化遗存墓葬仍以单身仰身直肢葬为主,有少许的合葬墓。该期的合葬墓多为1对成年男女合葬墓,个别1对成年男女和小孩合葬,同性合葬消失。头向1般朝向东,胶东半岛的部份的确则盛行头向西或西北的葬式。凡是1对成年男女合葬墓,随葬品1般都集中在男性边上。

晚期的墓葬随葬品多寡不1的现象较之前更加严重。有的大墓随葬品有710余件,有的墓则1无所有。考古中还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的氏族墓地出现了小片的家族墓地。家族墓地之间也已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这1时期灵魂观念也产生了变化,已不再是单单用死因来辨别灵魂的善恶了,墓地上出现了无尸富墓、断头富墓,这些凶死者是氏族中的新贵,均得到了厚葬。

社会性质

根据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掘,特别是墓葬的发掘,对大汶口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主要有3种不同看法:

1、认为私有制已确立,1夫1妻制已得到巩固,应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末期阶段。

2、认为墓内随葬品差异很大,并已出现文字,应是奴隶社会的产生的低级阶段。

3、根据大汶口墓葬材料,认为应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

其中比较1致的看法是,大汶口文化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末期,但在初期的后1阶段,母系社会开始解体,逐步向父系社会过渡。大汶口文化中期则已进入了父系社会阶段,中期时财富的私有和贫富之间的分化有了进1步的发展。大汶口文化晚期生产力水平较中期有了较大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增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之前所确立的父权制,这时候已逐步衰败,氏族制度也走向了崩溃。

大汶口文化的初期阶段基本上只散布在山东和苏北地区,其南界不过黄河,向北到达鲁北地区,西界在运河两侧,东至黄海。但胶东半岛地区初期遗存的文化性质,历来存在着不同意见。

大汶口文化中期阶段的散布范围南、北两界无大变化,但有迹象表明,当时可能已开始了向西扩大的趋势。此时,学界对胶东半岛同时期的遗存性质的看法仍有分歧,但居主流的意见认为,在大汶口文化中期,胶东半岛的文化已“属于大汶口文化的不同类型”。